-
〓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
在先秦社会思想史上,荀子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所创的儒家社会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并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如果以现代社会学来衡量的话,荀子的许多论述都有契合之处,荀学实可称之为儒家的社会学。[1]一、“化性起伪”与人的社会化与孟子一样,人性理论是荀子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但对于孟子人性善......
-
〓 当前儒学研究动态评述
蔡方鹿) 近一年来,在儒学研究及相关领域先后召开了一些学术会议,反映了当前儒学研究的一些动态。这些会议有:1997年6月在新加坡召开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1997年7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1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其会议主题为“东亚哲学的现代意义”;1997年7月有北京召开的第3届“海峡两岩《周易》学术研讨......
-
〓 孟 荀 新 论
(陈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
-
〓 所谓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欲明白杨朱、墨子学说对儒学挑战的意义,除了探讨孔门后学的状况外,还要清楚儒学在战国初年的发展状况,此即韩非所谓的儒家八派。儒家八派的区分,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它的主要依据与其说是学术史的客观过程,不如说是韩非的主观感受。故而他既在八派中剔除子夏,使后人费解,又将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使学者不知所从。事实......
-
〓 儒家道统与基督宗教的自然律
(赵敦华) 一 公元九世纪的韩愈受佛教“法嗣”观念的启发,提出了儒家的“道统”。“道统”之说一出,儒风为之大开,直至宋明时期达到儒学的颠峰。但近代以降,“道统”说渐受冷落。很多人以为这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产物,由韩愈杜撰、经道学家弘扬才大行其道;或以为儒家思想丰富,流派繁多,难以归结为单脉相传的线索。如果我们现在把“道统”......
-
〓 儒学的人文精神
(张立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
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即使仅从儒学的发展情况看,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几成南北儒学的统一、儒释通三教的融汇与合一,但是,如果没有隋朝的短暂过渡及隋朝儒家学者的......
-
〓 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对于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秦王政来说,建立统一的大帝国既为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当他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之后,如何巩固这种统一,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秦王政在起初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的方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秦王朝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正是按照儒者的设计建立起一套权力模式和......
-
〓 谁来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党国英 前些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提出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引来反对声一片。近日又有另一位张老师,也是张教授的同事,站出来说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设想“是富有远见而值得重视的”。我相信,要不是我们赶上一个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很多人为物质利益奔波,这场争论将会热闹非凡。北大是出大学问的地方,我不知道北大的学生是......
-
〓 中西最高學理的綰合與衝突
摘要:嚴復一生用心於溝通中西最高的學理與學術理想,這種理念基本上表現在他的「道通為一」說之中。嚴復「道通為一」的思想,深受西方科學化與系統化的知識系統,以及西方學術體系所蘊含的「哲學性格」與「一體相通性」之啟發。他認識到邏輯與理性為西方一切學術之根本,並提出理性為東西理道之共通源頭的說法。提倡科學然而同時深受中國道儒兩......
-
〓 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与徐复观一样,港台新儒家学者牟宗三也是熊十力的学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牟宗三也是得益于熊十力的一声当头”棒喝”,才真正回归到儒家思想的轨道上来的。他在回忆其早年与熊十力相识时的感受时说,”我当时好像直从熊先生的狮子吼里得到了一个当头棒喝,使我的眼晴心思在浮泛的向外追逐中回光近照:照到了自己的‘现实’之何所是,停滞在何......
-
〓 学术与政治之间: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本意无疑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为现实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期望以儒家学术来取代黄老之学,从而克服黄老学的内在缺陷,为汉帝国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看到,在儒家学术获得独尊的同时,旧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却立即发生。儒家学术不仅没有真正有效地克服社会危机,反而因其学派的内哄导致一系......
-
〓 孔子政治文明审视
刘兴邦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又不同的特定内容和理论特征。孔子政治文明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是当时社会各种政治理论的最高形态,其“以仁释礼”的政治思想把“礼治”从“神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从“礼治”到“人治”的转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特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
-
〓 论文化的终极目的——政治
——同于丹和鞠曦交流 (陆声俊) 今天,在网上写这样一篇议论文,主要是因读于丹《论语》心得和鞠曦先生义正词严的批判于丹,想到的过犹不及和中庸之道。 迄今,所有人类的文化是什么?我以为只有两个字——政治(包括文化的娱乐功能,修性和陶冶情操功能,都跟政治无不相连)。 还是让我们首先来说“政治”这个词组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
〓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王思睿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逻辑的观点,除了有其他逻辑和事实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错误的理论前提,即对于儒家思想本身的歪曲与误解。 一......
-
〓 孔子形象塑造之我见
周峰 由孔子开宗立派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的主体,尽管其学派复杂,其地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从春秋战国时期起,直至明清乃至现代为止,它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塑造国民性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既深且远的文化性影响,并且成为汉代之后绘画、书法、雕塑和工艺......
-
〓 第九章 教育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塾,开中国历史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传统教育“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他“有教无类”,接受弟子不分门第贵贱,打破了传统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格局,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他以成就“君子”为办学的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
-
〓 “自然视界”与意义世界
摘要:黄宗羲曾并言过“盈天地皆气”与“盈天地皆心”两个似乎自相矛盾的命题。本文试图摆脱“汉话胡说”的西方哲学语境,重新讨论这两个命题及相互关系。作者认为,“盈天地皆气”的命题因探讨了“自然视界”的统一性和主体与对象的关联性,为其在“意义世界”的讨论中建构道德本体提供了可能性;“盈天地皆气”是讨论“盈天地皆心”的前提和环......
-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