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核心提示】形象史学的任务当然不会停留在对于“物”的“观看”,而是具有史识的“阐释”。形象史学打开大门,将一切物都放了进来,在我们对于这些空前的史料丰富性应接不暇的时候,传统史学“文”的基本素养,正决定着我们其中的谁,更能穿过物的表象而接近史实真相。“形象史学”是以历史形象为主体构建的历史研究样态,由我国学者提出并倡导......
-
〓 “唐宋变革说”三题——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
【内容摘要】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创立,实为明治四十二年(1909),距今正好一个世纪。这一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则在于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为后来者的继承、发展或证伪、立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礼仪、典章制度方面,宋多承唐制,并以汉唐故事为典范,而就思想文化而言,唐宋间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宋人亦有充分的时代自......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内容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 键 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
〓 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会变迁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依赖考古学田野工作和理论方法的不断改善提高对物......
-
〓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研究述评
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洋贸易曾出现过市舶贸易、朝贡贸易、商舶贸易等多种形式。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对于考察古代中国以海洋为媒介的对外关系发展进程、沿海区域经济联系及与周边沿海国家或地区贸易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大海洋贸易圈的发展与演进趋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的文献研究中,早在30年代就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市舶制度的......
-
〓 自然与人文: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既要关注水、土壤、植被、聚落等环境要素,又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有较为刚性的自然科学尺度,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相关描述具有较大弹性。学科和研究手段更趋细致水环境、土壤、植被、役畜、聚落等因素的研究以前多涉及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环境史......
-
〓 对我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些设想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2011年初,在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前夕,为了制订考古学的十年科研战略规划,全国十一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云集吉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后来又经多次会议的征求意见和多方咨询,形成了一个规划草案。这次《社会......
-
〓 邢鐵教授:與歷史系學生的講座
我以前跟學生交流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拉開了距離,學生對我越來越尊敬,跟我也越來越疏遠了。其實我很願意跟同學們交流。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幾名學生編輯找我,讓我談談歷史學習的有關問題。我就直奔主題,按他們的提綱說吧。 1.歷史專業的特點 在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就講過,現代“......
-
〓 橘化为枳:“江”抑或“淮”——写本时代地理观念的传承与变迁
【内容摘要】本文对写本时代关于“橘化为枳”的表述系统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其所承载的地理知识、观念之传承与变迁。从中可以发现,时人的地理观念取决于其所接受之文本知识及其对现实生态环境的认知,并随着二者的变化而改变。提及“橘化为枳”,人们多会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其名实转变的植物学意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1]然而在“......
-
〓 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之误区
【内容摘要】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史上的“GDP”研究似有升温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有碍于更加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和进行跨国家、跨社会的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和估算的思路进入了误区,偏离了“GDP”的规范定义。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运用计量模型推导“G......
-
〓 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摘要】中国史学界的疾病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增长还是研究主题的扩展,或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缘由,既有中外学术交流的因素,更是史学界自我反思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疾病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对疾病史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
-
〓 历史学与价值观建设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历史学在这一工作中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历史学有四个任务历史学的任务有四点:求真、明理、弘德、经世。它们无不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求真,即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这曾......
-
〓 对于中国历史GDP核算和数量经济史问题研究的一点想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八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对清代GDP核算问题发表看法。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看法、对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看法和对青年经济史学者的一点建议。一、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一点看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中国经济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
-
〓 史义——中国古代史学的本体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厚重的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史学本体论的內涵中,史学“求真”和“寓义”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从先秦至清代史家对于史学本体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偏颇,一个时期过度强调史学本体的“求真”理念,另一个时期则过分强调史学本体的“寓义”理念,导致史学思潮在征实与空疏之间......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自媒体时代”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四
人类具有超常的历史记忆能力,也总是追随最先进的记忆工具去表达自己走过的路。中国文明的发生其实就是历史记忆的萌生,不论是史前的刻画符号,还是殷墟的龟甲,后来的竹简,再后来的造纸,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使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没有龟甲,没有竹简,就没有孔子删订六经;没有造纸,也就不可能有历代正史的编修与流......
-
〓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作者简介】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宏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11,3.31。 在梳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时,对若干沿用日久的学术概念,学人们有不同意见。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对其展开讨论,当然有其必要。其中,关于“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不同评价,......
-
〓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
-
〓 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二战爆发之初欧洲大陆的“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年鉴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军营中写道:“保尔·瓦莱里曾举例说明:‘电征服了地球,它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所有政治事件的总和。’尽管如此,历史学却对这类值得注意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他的看法,我们表示由衷的赞赏。令人遗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