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2)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杰出之士,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恰恰相反,喜欢逞匹夫之勇,不知利用谋臣大将的作用。他只有一个范......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韩非为如何利用他人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9)
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灭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8)
齐桓公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这三个人采取自宫、食子和自贱的极端方式,不惜将身体、血缘和尊严弃置不顾的狠劲着实让人脊背发凉,毛骨悚然。这三个人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令绅士动容,君子失色。 小人并不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和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但问题在于识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之于千里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5)
陈平这番话道出了“任势”的重要性,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智的君主掌握大权,但也善于“任势”,从而达到国家大治。韩非的“任势”观点,西晋的刘颂也同样提到。晋武帝时,淮南相刘颂上书皇帝,详陈治国方略:“秦汉以来,分设九卿、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以丞相统御。如今事无巨细,均由尚书定夺,而诸侯却无所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7)
韩非对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这些游说者非常反感,把他们归为五蠹之一,认为他们不过是夸夸其谈,中饱私囊而已。因此韩非设计了一些听取言论的方法,其中一条就是设定一定准则来衡量游说者的话。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虞庆造房时对工匠说“屋子太陡了”,工匠说这是新房子,泥土潮湿,椽木未干透,必须陡一些。虞庆说不对,......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
韩非强调“万物莫如主势之隆”,也就是说君主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可远离权力中心。因为君主只有牢牢控制住权力,才能有所作为。但抓牢权力,并不等于事事亲为,而应该善于“任势”,即给臣下适当的权力,让臣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为了避免臣下功高盖主,威胁王权,君主应该任用忠臣,拆散朋党,平衡权力。 韩非的思想以法、术、势为核心,......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3)
于是堂溪公因势利导,笑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所以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美酒琼浆倒进里面去了。” 这个说法得到了韩昭侯的认可,堂溪公便立即转入正题:“人也是一样,一国之君如果经常守不住秘密,那么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1)
韩非十分强调信用,明智的君主治国,必须从小事守信开始,这样在大事上的信誉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明智的君主应当不断向人民证明自己是守信用的。虽然韩非子是从法令禁规能否顺利推行的角度立论的,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讲究诚信是多么重要。 “君无戏言”,君王如果不守信用,那么君主的威信将无以为继,国家的法令将难以实施。孔子提出“民无信......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0)
韩非在外储说中将《主道》、《扬权》中许多简练的、哲理性的语言用浅显的例子或更具体的论述加以阐发。如将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比作车轴和四面的车辐,车轴是中心,其权势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臣下也从四面八方包围君主,并随时猜测君主的意图。一旦君主显露出好恶,臣下就会迎合君主的心理,顺着君主的意图讲话,君主就会受其迷惑;君主如果把自己......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5)
韩非的经济思想显然受到了管仲的影响。管仲认为人类的自利观念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著作《管子·禁藏》中记载: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力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4)
在这种形势下纣王不仅不悬崖勒马,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这时微子见大势已去逃出了国都。商朝的太师、少师也拿着商家的祭器和乐器投奔了周人。箕子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只得装疯,却被纣王囚禁起来。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励精图治,纣王不听,他三天不出宫门。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叔父的心有七个孔,与平常人不一样。”下令把比干杀了,拿出......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5)
秦穆公在位期间,由于其治国有方,求贤得力,所以国家渐渐大治。不久,秦国击败了前来侵境的羌戎,国力更加强盛。于是西戎之主赤斑就派使臣由馀去参拜秦国,同时观察穆公为人,探看秦国状况。 由馀来后,秦穆公带他游了秦国许多雄伟壮丽的宫苑建筑,有意向他炫耀。秦穆公问由馀:“久闻大夫多智,寡人请教一个问题。请问古代的明君与昏君,他们......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2)
疲惫不堪的晋军正在邢国城内庆祝胜利时,突然城外出现了齐国的大军。晋军久战于外,士兵已显疲弊,哪能抵抗住养精蓄锐已久的齐军呢?他们一触即溃,弃了邢国,回晋去了。于是齐桓公重整社稷,再建宫庙,在一堆废墟上恢复了邢国。 邢国国君感激涕零,想把女儿献给桓公做内侍,表示感谢,桓公没有接受。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佩服桓公的高义。......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9)
吴起毫不客气地反驳道:“真是一派胡言!日月运行,朝代更替,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沿用古代的陈规陋习贻误国家,这才是大逆不道。我奉大王之命变法改革,为的是富国强兵,上合天意,下得民心。你想停止变法,那是痴心妄想!不信,你就站出来试一试。还是考虑一下自己的下场吧。”吴起义正词严的一通话驳斥得屈宜臼狼狈不堪,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6)
韩非对晏婴持批判态度,既反对“义以生利”的观念,也反对“权有无、均贫富”的政策。韩非明确指出,“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使民以力得富”(《六反》),“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奸劫弑臣》),而绝不是“义以生利”。韩非还对“均贫富”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奸劫弑臣》) 韩非的......
-
〓 法家的绝对国家观
法家学派源于公元前4世纪,其学说在韩非(公元前280-前233)的著述中得以阐述。法家的出发点是: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能取而代之,那是因为周朝的价值和统治方式已经失却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韩非写道:“古人寡,故粮有余……而今人多,故粮缺。是故人之有争。”5按照法家的观点,在一个这样的新世界里尝试着用旧的礼仪去治国,那是一件愚蠢......
-
〓 穆南珂: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困境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一文,很不满于刘清平先生的儒家批判。他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努力发掘历史上的儒家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赞成”抑或“反对”这一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