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4)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倚傍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芸芸众生。......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8)
齐桓公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这三个人采取自宫、食子和自贱的极端方式,不惜将身体、血缘和尊严弃置不顾的狠劲着实让人脊背发凉,毛骨悚然。这三个人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令绅士动容,君子失色。 小人并不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和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但问题在于识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之于千里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6)
郑简公明确君臣各自的职责,放手让臣下去治理政事,因而虽然国家的条件并不好,但不仅终身无祸患,而且与“德化”的方式相比显得轻松自在。与郑简公相反,齐景公和魏昭王都没有做到“明分责成”,因而做出“下走”“睡卧”的傻事。 齐景公到渤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士卒从国都赶来,拜见景公说:“宰相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5)
陈平这番话道出了“任势”的重要性,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智的君主掌握大权,但也善于“任势”,从而达到国家大治。韩非的“任势”观点,西晋的刘颂也同样提到。晋武帝时,淮南相刘颂上书皇帝,详陈治国方略:“秦汉以来,分设九卿、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以丞相统御。如今事无巨细,均由尚书定夺,而诸侯却无所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1)
韩非十分强调信用,明智的君主治国,必须从小事守信开始,这样在大事上的信誉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明智的君主应当不断向人民证明自己是守信用的。虽然韩非子是从法令禁规能否顺利推行的角度立论的,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讲究诚信是多么重要。 “君无戏言”,君王如果不守信用,那么君主的威信将无以为继,国家的法令将难以实施。孔子提出“民无信......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提出“法、术、势,皆帝王之具也”。韩非以犀利的目光,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进行了洞烛幽微的审视和入木三分的剖析,发人深省。他推崇“法”的至高无上,不论地位尊卑贵贱都应该受法的约束。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严别血缘亲疏、地位尊卑的氛围中是相当具有突破意义的。 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时......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9)
吴起毫不客气地反驳道:“真是一派胡言!日月运行,朝代更替,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沿用古代的陈规陋习贻误国家,这才是大逆不道。我奉大王之命变法改革,为的是富国强兵,上合天意,下得民心。你想停止变法,那是痴心妄想!不信,你就站出来试一试。还是考虑一下自己的下场吧。”吴起义正词严的一通话驳斥得屈宜臼狼狈不堪,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7)
众口铄金,三思而行察实情 假话是无中生有的,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真话。韩非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虽然他是从君主治国的角度加以阐释的。但事不同,理相同。 韩非指出君主治国有八种法术,其中一种叫参验,就是说君主听到臣下的言论之后要加以检验,否则就有臣下会用狡诈的谬说来蒙蔽君主。如果很多人说同样一件事情,那么即便这件事是假的......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6)
韩非对晏婴持批判态度,既反对“义以生利”的观念,也反对“权有无、均贫富”的政策。韩非明确指出,“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使民以力得富”(《六反》),“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奸劫弑臣》),而绝不是“义以生利”。韩非还对“均贫富”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奸劫弑臣》) 韩非的......
-
〓 法家的绝对国家观
法家学派源于公元前4世纪,其学说在韩非(公元前280-前233)的著述中得以阐述。法家的出发点是: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能取而代之,那是因为周朝的价值和统治方式已经失却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韩非写道:“古人寡,故粮有余……而今人多,故粮缺。是故人之有争。”5按照法家的观点,在一个这样的新世界里尝试着用旧的礼仪去治国,那是一件愚蠢......
-
〓 孙开泰:法家的产生与三晋法家
三晋古文化中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比较小的特点,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回顾一下晋国的历史。晋国历史中嫡长子与庶子之争造成内乱,最后庶子成师一系,战胜了嫡长子仇一系,而且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其后又诛杀所有原晋国国君的公子,即对晋国公室成员的大屠杀。这打击了晋公室的势力,而且对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和礼乐制......
-
〓 波澜不惊:新法家的自由观
新法家追求人类真正的自由,是范围最大、程度最高的自由,而不是由少数人享受的被阉割的虚假自由自由,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人对自由的追求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全人类自由程度的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学说也都说自己追求自由,但是,如果不能说清楚什么是自由,不能拿出实现自由的途径,那么这......
-
〓 朱红林:里耶秦简“金布”与《周礼》中的相关制度
摘 要:里耶秦简中“金布”一词指秦代的一级国家机构,同时又是职官名称。“金布”职责之一是为国家及私人追讨欠债。这一职责亦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简牍。同时,“金布”还负责国家废旧物资的变卖处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损害公物的赔偿等。这些职能都散见于《周礼》。但相比之下,《周礼》的记载显得相对原始、粗......
-
〓 翟玉忠:为什么不能儒法并用
儒术如同疯狂繁殖的病毒,只要存在于政治有机体之中,它就会吞噬所有健康细胞,毁灭一个国家赖以强大的法治基础! 每当我们在各个场合提到法家治国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儒家辩护:“法家不错,但后面要站个大儒,不讲德教不行”;“教化为治,刑法助治,偏废其一,国必衰亡。中国历史上关于德刑辩证为治的经验教训例子非常多”;“要......
-
〓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吏治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离不开人这一因素。官吏正是联系法律与社会的重要环节,法律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应用于社会之中;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效。因此,从战国到秦汉,随着官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吏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家一向强调“法治”而反对 " 人治 "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完全忽视人的作用,相反,他们非常强调官吏应当 ......
-
〓 周泊:法家思想与企业制度化管理
讲到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人们自然想到满大街飘香的《哈佛管理制度》,而我也曾经将它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圣经》。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中抄一个片段,再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稍加修改而已。现在的人已经不再需要去思考制度的由来,直接COPY就行了。就好象电脑维修,当硬盘坏了,你不需要在这个硬盘上下死功夫,直接将硬盘更换就行......
-
〓 葛洪:抱朴子外篇·用刑卷第十四
14.1 抱朴子曰:莫不贵仁, 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 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 或云:“明後御世, 风向草偃. 道洽化醇, 安所用刑? ”余乃论之曰:“夫德教者, 黼黻之祭服也;刑罚者, 捍刃之甲胄也. 若德教治狡暴, 犹以黼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 是以甲升庙堂也. 故仁者养物之器, 刑者惩非之具, 我欲利之......
-
〓 乐蜀:也谈“新法家”,对翟玉忠看法的旁观者观察
大概这个世界真的变得自由了,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让曾经因循守旧的传统学术研究多了一些“新”的气象。于是,“新儒家”独占鳌头的辉煌黯然消退,新墨家、新道家以及“新法家”的说法逐渐映入人们的视线,沉寂许久的思想界亦似乎开始活络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思想界因“新法家”学说而滋生了诸多奇怪现状。数月前,《儒学联合论坛》曾围绕韩东......
-
〓 孟驰北:隋朝儒士的悲惨命运
儒士是尊奉和宣传儒学的,儒学被证明是最能反映农民利益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儒学有一套治理农业社会的政治模式,儒士也是维护这套模式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治理农业社会,儒学是最佳选择。隋文帝即位初期,他作出了倡导儒学的姿态,社会上出现过短暂的振兴儒学的景象,但没有多久,隋文帝就露出“不悦儒术”,不悦《诗》、《书》,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