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文史学家。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执教于四川存古学堂、东南大学、中国公学、四川大学等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佛学大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大文学史》等。......
-
〓 一生能著几两屐——林散之与沙曼翁的交谊
林散之先生与沙曼翁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两座高峰,二老晚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我对此深有感触。曼翁师比林散之先生小了18岁,忘年相契,相互切磋,艺愈精而谊愈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林散之先生从苏州的一位前去请教的年轻人处第一次见到沙曼翁先生的书法作品便极为赞赏,之后便有了往来。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老每年都会互......
-
〓 走进文艺家·马金凤: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百岁高龄的她,是豫剧“五大名旦”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戏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
〓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如何教子
杜甫是唐代诗歌巨擘。远祖杜预,乃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可谓允文允武。祖父杜审言,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崔融、李峤、苏味道一起合称“文章四友”,且成就最高,被杜甫赞为“吾祖诗冠古”。父亲杜闲,曾官兖州司马。可见杜甫家族长期以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需要说明的是,到了祖父这一代,因为能诗,杜甫家族便又......
-
〓 金灿然 割舍不下的古籍情结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灿然书屋。金灿然,国务院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开始担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和齐燕铭等前辈一起,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创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古籍出版社寥寥无几,其中,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老字号”外,继之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学出版......
-
〓 转向哲学、语言学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纪念杨公骥先生随想
图一 【文学追忆】 开栏的话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相关领域涌现出许多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虽已故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因此,我们特辟《文学追忆》栏目,拟总结其学术成就及学术进路,求访遗尘,以启来者。 1978年......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师恩·徐冰:懂得古元
古元(1919—1996),广东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1983年至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原......
-
〓 傅璇琮:那一代的古籍出版是高峰
傅璇琮先生于2016年1月23日下午逝世。傅先生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著有《唐代科举与文学》、《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等。北大历史系教授陆扬说,“傅先生对于我们治唐史者而言,是真正的开拓者,特别对我个人的研究兴趣,他的工作尤其重要。他前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无疑是名作,晚年用力唐翰林学士生平考辨,是晚近唐代文史著......
-
〓 包立民:送别徐重庆
徐重庆是个布衣独身文人、又是自学成才的读书人,他的微薄工资、写作稿酬,基本上都用来购买书籍,所以藏书较富,“文革”中藏书遭劫,但劫后仍积习难改,又购书逾万册。他的私淑恩师赵景深在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中,开篇就是“盛年徐子拥书城,下笔万言如有神”。徐重庆走了,走在2017年1月30日上午8点08分,享年73岁。73,84。......
-
〓 “看护国宝的国宝”——单嘉玖回想父亲单士元74载故宫情缘
①单士元1936年《清代档案释名发凡》抽印本②单士元20世纪80年代审查工程图纸(单嘉玖供图) 曾有人这样说:“溥仪出宫,单士元进宫。”自1924年进入故宫,直至1998年去世,单士元为故宫工作了近74个春秋。他走遍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整理的档案、保护的文物不计其数,将一生热血与汗水都融入故宫这一座文化宝库。单士......
-
〓 2022永远的怀念(一)
阅读的出发点之一,是渴望去看到世界、理解世界,并借以了解人生。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实不止阅读一途。用心观察不同领域的卓越者,看他们的志趣与精笃,看他们的才华与苦功,看他们的沉潜与执守,看他们的选择与牺牲,看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看他们的传奇与平凡,看他们在人类历史的地平线上矗立成一尊尊雕像……他们的生命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
-
〓 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为李叔同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作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功德圆满,安祥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时间是1942年10月13日。临......
-
〓 童年陆游在磐安
“宋之南有榷茶地,其山如绣茶如簪。一枪一旗闹初旭,谁与采者头毵毵。不妆不饰曳布袄,火前撷得浮青岚……”站在玉山茶场,清代文人陈发的这首《茶峰晓翠》自然涌上心头。磐安虽然山远地偏,却是古代文人流连之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玉山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盛产茶叶。自古以来茶叶交易十分活跃,清代文人昌茂写有《茶场山》:“......
-
〓 季羡林先生未刊日记初探——尘封的记忆: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次泰山之旅
季羡林先生曾依据一句不删、一仍其旧的原则出版了自己在清华园读大学的日记。时至今日,这本《清华园日记》已经成为研究季羡林生平经历和学术道路,以及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史的重要资料。此外,季羡林留德时期的日记也曾以《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的书名出版,完整呈现了季羡林留德十年的生活面貌。两本日记之间有一段时间被隔过去了,......
-
〓 樊发稼:为了这份圣洁的事业
2016年,我入职文学所的时候,樊发稼先生早已经退休了,只在一次会议上远远地见过他一面,笑容温暖而谦和。 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到2020年12月辞世,樊发稼先生的文学生涯持续了60多个春秋。这60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中,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令人......
-
〓 第一个没有钱锺书相伴的年头——杨绛在1999
一钱锺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逝世,他有言在先:“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第三天,李铁映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员工,前来医院送行。一位随行朋友纪红在八宝山告别室,拍摄到几张照片(见图)。钱锺书先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谁也不能料到,他为自己安排的葬礼,绝无仅有。灵柩在告别室......
-
〓 社科院文学所的六位学者
吴晓铃(右)与侯宝林(中) □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的《杜甫研究论文集》,在第三辑中收录了蒋和森的两篇论文。文章中出现了两处编校错情。蒋和森耿耿于怀近三十年。□吴晓铃说俞平伯,在干校的时候,人们都直呼其姓名,回到所里以后,再这么叫他就不答应了。只有拉长声音恭敬地叫声“平——老”,他......
-
〓 黄宾虹:知白守黑有灵犀
秋风挟雨图(中国画) 黄宾虹 这是195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19号这个院落中,一位老人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他就是画家黄宾虹。 此刻,他面前的画纸经过层层积染,早已经变成了漆黑一团,而他却视而不见。因为,他的双目几乎已经失明了。没有人能够知道,此时的黄宾虹画的到底是什么,或许,他正在描......
-
〓 李汉秋:把根留住,还来得及
初冬时节,金黄的银杏正烂漫,记者如约来到李汉秋家中。谈及小区里成排的银杏树,75岁的李汉秋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搞重阳节,标志就是银杏和红叶。不过,我没有多少时间赏银杏,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李汉秋便立志以学术研究为立命之本。“未名湖畔闪耀着的众多学术巨星,令我着迷。”他笑着说。......
-
〓 刘禹锡:在蛮荒地播撒文明
公元815年,一位刺史从京都长安被贬至荒凉的广东连州,他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22岁登进士第,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三登文科,名播四方。贞元末年,刘禹锡参加了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连续两次被贬,最后任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