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叶廷芳:单手写人生
命运借走他一只手臂,却还他以文学的执念。他靠一只手,最早将世界文学巨匠卡夫卡、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并将艺术的触须伸至中外建筑、戏剧、音乐、造型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一间空间稍隘但藏书颇富的两居室内,84岁高龄的德语翻译家叶廷芳,端坐在窗边的沙发上,身着整洁熨帖的蓝条衬衫,目光深邃、面容温慈。一抹夏日的晨光......
-
〓 多面孔子,唯念君子
按照李零先生书中所说,《论语》全书共16022字,含重文(《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页),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君子”出现了107次,就全部文字来说,“君子”一词出现频率接近千分之七。如果按照学者所说,“‘君子’与‘仁者’有时可以相通”(吴正南:《“君子”考源》,《武......
-
〓 翰墨往事:林风眠执掌 南北两艺专
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 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了。两人同在法国一个大学留学,并曾同时赴德,不同的是,林风眠是自费,徐悲鸿是官费,两人的性格也大不相同,艺术观念也......
-
〓 巢峰的出版品格
█巢峰同志是极具魅力的出版家,其特点是政治魅力和文化魅力同在。可以说,这份魅力也是那一代出版家共同的特征,即善于把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出版专业工作的实际完美地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出版系统来了一批经历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文化名人和干部,他们长期在不同的出版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其中不少同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
-
〓 大家·同心同行·顾颉刚:跟随马克思主义者的足迹前进
在民国学术界,顾颉刚堪称能够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他曾听人说:“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虽然顾颉刚自认势力远不及前两人,但他周围也有大量追随者。1943年中国史学会成立时,顾颉刚“得票最多”,“频作主席”,可谓众星捧月、风光无限。但随着......
-
〓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就在12月中,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
-
〓 金冲及:乐在学途未知老
专家名片 金冲及,1930年12月生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辛亥革命史、民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一大早,84岁的金冲及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虽然10年前他以74岁高龄离开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岗位,但每周仍要来室里两天,办......
-
〓 文豪们的茶缘
萧艺 作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深受众人青睐。特别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且受虫害侵扰少,更是茶中佳品。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物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
-
〓 王宽行:至简人生 深情于学
一 1965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可考前学校分别召集不同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开会布置报考志愿的消息,让我有了不祥之感。果然,虽然我的成绩完全合格,最终却落榜了。 1977年,停顿多年的高考恢复了,对一直心心念念想上大学的我来说,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然而,我只能无奈再度止步:未能报上名。1977年高......
-
〓 不畏权威的方东美
方东美 清初古文大师方苞的十六世族孙、皖籍现代哲学家方东美(1899—1977)先生是我的老乡。最令我心仪的还是他的“坐飞机”理论。他说,青年人要多去“坐飞机”,在飞机上俯视地球和我们的家园,就会觉得原来地球和人间是如此美好,绿茵茵充满生机,而不是平时所遇到的各种坎坷和不平,如同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总看见一片洁白......
-
〓 读书的种子——杨宪益与他的藏书
杨宪益近照丁聪作杨宪益漫画像杨平凡作杨宪益漫画像一、20岁以前生在富裕人家的幸福,莫过于少年时代有书读吧。台湾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家之一的张忠谋,少年时代家境富裕,母亲为独子买书,一买就是能摆满一个书架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本身就是大学问家,家里有的是钱锺书要读的书:少年时代,家里就有一套《......
-
〓 杨仁山先生小传
杨文会,字仁山,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死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已日趋式微,高僧难得,学理无新。乾嘉时期,一部分理学家,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被后人称为“理学别派”(......
-
〓 智海观澜:胡适的毕业赠言
胡适深具教育情怀,他曾多次将反映了其人生哲学的赠言献给大学毕业生。这些赠言至今仍值得重温。 早在1911年,胡适留学美国时,针对友人来信中“明岁可毕业,但境遇逼人”以及将以卒业自吊的话,提出:“欧美学校谓卒业之日为Commencement Day,译言肇始之日也。”“卒业之学生或另入他种更高等学校,或辍学......
-
〓 “布衣美学家”张玉能
我与张玉能先生相识在20多年前。大约是199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一套供“专升本”学生使用的中文学科各门课程教材,我申请了其中的《美学》并得到批准立项。当时,根据教育部师范司的建议,我邀请同样参与了该项目申报的若干师范院校的资深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但很多人都推脱了,转而推荐与我年纪大体相当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只有......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空气动力学家陆士嘉先生先后就学于北师大物理系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1980年中国科学院增补学部委员,两轮酝酿提出的候选人名单中都有北航陆士嘉先生。但陆先生坚持认为“自己回国多年来研究工作不多,岁数大,身体又不好,宜将机会让给杰出的中年科学家,否则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发......
-
〓 古远清:学界的“拼命三郎”
2022年12月27日,古远清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此前几天,他的夫人古炽珍刚刚辞世。听到老友夫妇双双离世的消息,我不禁悲从中来,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 我与古远清相识四十年了,第一次见面是1984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的时候。此前,他在武汉,我在北京,我们未有过交集。这次年会开了八天,会后又去......
-
〓 著名红学家文史专家冯其庸先生逝世 享年95岁
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月19日,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冯其庸先表示:“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冯其庸有深厚的小楷功底,这部《石头记》抄本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唐书风......
-
〓 文坛述往:美的使者叶廷芳
“十一”前的那个周末,心里突然觉得有点空,好像世界过于寂静了似的。不安时不时袭上心头:给叶廷芳先生陆陆续续发微信,已有半个月了吧,却一直未收到他的回信。怎么回事呢?还是在7月底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住了几天院又回家了,我便与几位文友相约,准备去看望他,他回复说“好呀,最好再过几天”,于是这事就拖了下来——现在的日子过得......
-
〓 鲁一同年谱简编
内容提要:鲁一同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文章以鲁一同的诗文集为主要材料,参阅方志、杂记及数十位与其交往的友人文集,勾勒出了鲁一同一生为人、为文的轨迹。关键词:鲁一同;《通甫诗存》;《通甫类稿》其先:不知所自始,或曰甘凉故将,或曰燕京人。国初尝从吴藩平云南,已窥其有异志,携孥......
-
〓 清逸 清拔 清远 清淳——袁行霈先生的治学风范
【大家】 很早就想写点文字,表达对袁行霈先生的感念和敬意。可要说的太多,提起笔来一时不知从何讲起。我曾在1984年本科毕业留校后被派到北京大学师从袁先生研修古代文学。第一次见到袁先生是在他新开的“唐宋词研究”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一句话。他说,研究古代文学一定要找人品和作品都要好的,人品不好还研究,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