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海观澜:白纸的“诉说”
一张白纸,平平无奇,然而,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在上面用尽心思、做足文章,不仅展现了超群的智慧,也留下了动人的美谈。 赵匡胤一张白纸的圣旨。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为主帅、潘美为副帅,前去攻打南唐。临出师时,曹彬跪请皇上圣谕,如果将领在外不服从军纪,犯了事将如何处置?宋太祖似乎早有所料,从怀中取出一个......
-
〓 人物·大家·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草婴在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2006年,草婴(左二)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章”,并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资料图片 2015年8月,上海。 细雨迷蒙中的华东医院,裹着一层神秘和素穆。大门左侧第一幢楼的病房内,住着很多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老人。但是,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里都......
-
〓 高手在民间·80后龙头雕刻师坚守雕刻工艺 被誉“最美工匠”
张伟潮,广东广州黄埔街下沙村人,80后龙头雕刻师,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现担任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其雕龙头技艺蜚声珠三角乃至海外。张伟潮坦言,做龙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错了一刀便再难补救。“机械化永远雕刻不出文化的韵味。”张伟潮表示,龙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
-
〓 走近文艺家·许渊冲:转换不同语言之美的百岁翻译家
100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也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唯一的亚洲获得者。走进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家,如同重回几十年前。屋内的简易书桌、老式沙发和挂着蚊帐的单人床,透着满屋旧时光......
-
〓 刘彭芝: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
刘彭芝 资料照片 齐耳短发衬着白皙面容,逻辑清晰,笑声不断,不似年届七旬的老人。她便是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1965年,刘彭芝踏上中学讲台,距今已整整50年。从教育一线走过,在日复一日地与学生、同事的相处中,刘彭芝渐渐懂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还要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他们搭建平台让......
-
〓 为了留住地名背后的“文化根”—八旬老人十年编两万余字大窑路发展史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可是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了……”第一次见到年过八旬的黄仁荣,是在江苏无锡南长街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乍一看,2006年开建的这座新博物馆与黄仁荣,有着强烈的视觉冲突。可黄仁荣却表示自己深爱着这座博物馆,是博物馆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博物馆迎来老顾问前面就是古运河,脚下一米宽的石板路就是大......
-
〓 “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在伦理学方面著述颇丰,先后编辑《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和《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选辑》两部大型编译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伦理学学科及其教研体系的重建作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
-
〓 思想启蒙与学术摆渡:对出版家张元济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张元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出版工作对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思想家。张元济(1867-1959)具有多种身份角色,集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于一身。但是,张元济的身份与角色又决不仅限于这些。对张元济更多的角色身份做进一步的探论,既是实事求是之所必要,也有助于张元济研究和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启蒙者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
-
〓 何其芳与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家,他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组织名家整理古籍何其芳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与所长郑振铎等人一起,于1953至1957年间,精心组织策划了......
-
〓 做个“田野调查派”——戴庆厦先生与民族语言学
戴庆厦先生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已整整70年了。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政策、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语言学界的标杆人物。70年来,他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笔耕不辍,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戴庆厦先生对语言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对我等......
-
〓 陈寅恪与学生
1954年3月,陈寅恪开始写《钱柳因缘诗释证》,1964年夏天完成,即后来的《柳如是别传》。陈先生在本书第一章“缘起”中抄录了多首自己的诗。其中有1963年冬天写的两首(一般认为这两首诗完成于1963年冬天,我以为当完成于1964年初,因为《柳如是别传》定稿在1964年夏天,而两首诗恰为“缘起”所抄诗的最后一首......
-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
-
〓 哭傅师:谦谦君子 巍巍学人
乙未岁杪,一个寒冷的周末,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在居酒屋聚饮。席间,偶然打开手机,微信中传达的消息让我震惊:傅璇琮先生于2016年1月23日下午3时去世。顿时,像室外的天空一样,心开始飘雨,酒食无味,强忍镇静。饭后归宅,一进家门,跟内人说了句“傅老师去世了”,便泪如泉涌,欲抑而不能。年近花甲,常有学界的师友与世长辞的讯息传来......
-
〓 文艺人物志·徐辉: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
他是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曾获中国陶瓷茶具设计大赛金奖、中国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等奖项。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他将陶瓷与本土文化结合,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人们似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到生命的脉动。 工作台上的转子带动陶泥飞速旋转,只见一双宽厚的手轻握陶泥,时而松,时而紧,不一会儿,陶泥变成了瓶罐状......
-
〓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2000年前后,王先生买菜归来时的照片。自此以后,由于市场上的原料越来越差,王先生对做饭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小了。(田家青/摄)王世襄先生(陈光俊/摄)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唯一入室弟子,田家青从游王世襄先生30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
-
〓 王志清:我师傅璇琮
我之为学,最大的不幸是出非名校,从无名师。虽然,所幸的是还有不少大儒硕彦垂青于我。傅璇琮先生,就是一个视我为嫡出而我视为业师的文坛大匠。我2000年10月,才调入高校,一切都迟了,成为一个迟入的学界“古惑仔”。拙著《纵横论王维》绪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迟了”。因为学非正门,是个野路子,是个玩文字的杂家,且自甘于文字杂耍......
-
〓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化蝶”而去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在很多观众心中,梁山伯就是范瑞娟,范瑞娟就是梁山伯。2月17日中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一代越剧大师“化蝶”而去。人们说,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越剧百年。范瑞娟的家乡在浙江嵊县,此地乃越剧故乡,1947年因同台演出《山河......
-
〓 一位耶鲁教授眼里的张充和
张充和在给苏炜和他的学生邵逸青、温侯廷上书法课。 前不久,被媒体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著名“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先生在美国康州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2岁。张充和先生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其三位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
-
〓 学人小传:聂石樵
聂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东蓬莱人。文学史家。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聂石樵文集》(13册)。...
-
〓 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
侯外庐冯友兰 提要:冯友兰“文革”期间因为“紧跟”而躲过一劫,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焚膏继晷,以惊人的意志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则因其刚烈而惹祸招身,被迫害致残,计划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更为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终因身染沉疴,遂成遗愿。这“变”与“不变”的利弊得失,谁能说清楚呢?从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