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人物志·张冀:从生活中蘸墨,书写有烟火气的剧本
春节过后,刚从老家返京,编剧、导演张冀就开始走访养老院和医院,近距离观察那些患上“老年痴呆”的人,倾听患者家属讲述至亲至爱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故事。张冀这次采风,是为了筹备新剧本《阿尔茨海默之家》,他希望通过一家人的视角,深入探索这个疾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不想把这个病浪漫化,我想直面它的痛苦和其中涉及的社会性问题,......
-
〓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一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1953年秋他在广州,这时他早已年过花甲,又因为病目,读书写文十分艰辛,一次听人读清初钱塘才女陈端生所作的弹词体小说《再生缘》,不禁动隔代之悲,满含感情地写下了“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
-
〓 单霁翔:廖静文的文化情怀
廖静文给作者的部分信件 李韵摄廖静文在徐悲鸿的照片前 郭红松摄2006年6月8日,作者看望廖静文。作者提供 廖静文,一位多情而坚强的女性。 作为徐悲鸿的妻子,她用一生来纪念与爱人朝夕相处的七年;作为博物馆界任职时间最长、任职年龄最长的馆长,她用生命来呵护纪念馆中的文物;作为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天地......
-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他不顾年高笔颤,历时四载,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2013年初版后,每次重印,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
-
〓 曾国藩与黎庶昌的师徒情谊
作者简介:赵永刚,山东邹城人,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黎庶昌(1837—1897),号莼斋,贵州遵义人。生于耕读仕宦之家,祖父黎安理,官山东常山县县令,父黎愷,由进士起家,历官云南巧家同知。黎庶昌六岁而孤,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但是平生未尝废学。在兄长的指导下,年十四五,赋诗撰文,便能犁然成诵。同治元......
-
〓 启功式的文人谦卑还残存多少?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一本书开始”,对此,我深信不已。每当有文化名人谢世,各类媒体上都发纪念文章无数,试图用各种方式还原或是勾勒那人,各色人等纷纷站出来赞许、表扬、评述若干,然而,我总是觉得还离那人有很远的距离。启功是我喜爱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阅毕新近出版的《服膺启夫子》一书,启先生已经在我心目中成为老师。同样的事情......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固狂傲,但在学术上十分虚心。黄侃在东北大学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车,不回家,却让儿子提着灯笼连夜赶到陆宗达家,陆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陆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很正确。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黄与陆深谈到夜半方归。当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
-
〓 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法
读书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平常事,在好书之人那里,读书与穿衣吃饭等同,皆是人生不可或缺之务。历史上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亦有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谨严。近代的中国学人里,颇不乏读书种子,黄侃就是其中翘楚。 黄侃字季刚,在音韵、训诂、文字和词章之学上皆可称一代......
-
〓 寒夜中的火光——记巴金的抗战岁月
从28岁到42岁,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这一段“黄金时期”是在抗战中度过的。战火蔓延,吞噬一切,然而,不能摧毁的是巴金和同胞们的意志。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巴金就坚定地表示:绝不能苟安,“只有抗战一条路”。他义正辞严地宣布:“对于危害正义、危害人道的暴力,我发出了我的呼声:‘我控诉!’”在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中,巴金创作了总......
-
〓 林冠夫:萧斋寂寂一灯红
【述往】 林冠夫先生是知名红学家,既有极高的文艺理论造诣,又亲身进行诗文创作。他常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开设《目录文献学》和《诗学》两门课程,讲授古典文献的源流、古典诗词的批评与鉴赏。十几年前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时,有幸聆听林冠夫先生的这两门课,顿生倾慕之情,后来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听他聊学问、聊往事。林先生......
-
〓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
-
〓 王杰:点燃国学复兴的“星星之火”
王杰 资料图片 上课从不用课件却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请听众随意“点菜”背诵诗词歌赋这两大“绝技”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王杰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史,历史考试几乎次次满分,被同学戏称为“考不倒”。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滋养,熏陶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
〓 林风眠,画从记忆中来——摘自《画未了:林风眠传》
林风眠的画恰如苏轼的书法,不是想表现自己,超过别人,而只是自己的欢喜随意所至。它表现的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之优美壮丽的自足的寂寞,这份孤独与寂寞正是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境界。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1959年的6月,香港中艺公司主办了一次“上海名家画展”,其中就有林风眠的作品。香港一位地产巨商......
-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求索】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
-
〓 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入文研所古代室,研究方向是元杂剧。 进所之后,很快就知道了吴晓铃先生是研究戏曲的老一辈的专家,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吴先生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校注本》和《关汉卿戏曲集》。 早在50年代,他和中山大学王季思先生一南一北就都有《西厢记校注本》出版。文研所的同事们说:......
-
〓 梁启超缘何称“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又古道热肠,频繁赴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刮起了阵阵旋风。1922年秋,应著名教育家陈时之邀,他在武昌中华大学讲演时,纵论“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震聋发聩,当年的《申报》《大公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梁启超的出版物,不是对此次演讲语焉......
-
〓 2021永远的怀念(五)
彭士禄(1925-2021) 2021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2月起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9月......
-
〓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青年时期尤其重要。平常人这样,哲学家亦如此。青年时期,冯友兰有过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一次在留学期间研究方向的选择,从学习西方哲学到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确定了终生研究方向,为后来研究中国哲学,会通中西哲学、建立哲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次是留学归国后工作单位的选择,从中州大学到清华大学......
-
〓 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思想
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是为人熟知和敬重的学者。他在数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取得的累累硕果,久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到80年代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从与友人合作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到组织国内数十位学......
-
〓 抗战时期,郑振铎最冷僻的文学工作
【光明书话】 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文献,在中国古代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藏家甚少着眼。20世纪初,王国维、吴梅、马廉、郑振铎等一批学者,为了配合学术研究而大力搜访此类古籍,逐渐带动起俗文学文献的整理收藏风气。其中,郑振铎(字西谛)购求戏曲善本尤力,其家藏曲籍被誉为“海内私家之冠”。同时,作为学术与收藏的风向标,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