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从善如流。《唐宋词人年谱》书稿,夏先生友人顾学颉先生提出作序跋及修改意见,夏先生1954年11月2日致信接受这部书稿的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信中写道:“昨接人民文学出版社友人顾学颉兄函,言作序跋事,兹遵其所嘱作自序一篇附上,请加入全书末页。……顾君来函又指正一事,兹附上原函,请费神代为更正……”夏承焘......
-
〓 追忆·徐复:学林巨匠 教苑楷模
“徐复先生是章太炎先生与黄侃(季刚)先生的嫡传弟子,是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代宗师,他生前为继承章黄之学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我们从事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精神支柱。”——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5年4月,徐复先生(中)与出席全国首次纪念许慎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合影。本文作者王华宝与徐复先......
-
〓 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 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 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 水底匍匐,摸索前进。两位潜水者,时年37岁的崔勇和他的潜伴,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他们正调查宋元海战崖门古战场的水下遗存。......
-
〓 爱智求真与现实关怀的高度统一——陶德麟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③】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于2020年5月24日在武汉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事业。陶德麟,字佛元,笔名茀原,1931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黄冈。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哲学系......
-
〓 慧眼识珠叶圣陶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者为郑振铎等共12人。其酝酿擘划,则应从1920年算起。先是老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五四”文学新潮冲击下产生了用时兴的新文学争取读者的紧迫感,于是起用正在馆内担任《四部丛刊》总校对的青年文学家沈雁冰,由沈取代王蕴章,全面改革创刊已近十年的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文学刊......
-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
-
〓 2022永远的怀念(五)
熊传薪(1940-2022) 2022年6月22日,著名考古学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主要发掘者熊传薪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熊传薪1940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64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9月到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从事考古发掘、文物研究和文物博物馆管理四十余年。曾任原湖南省......
-
〓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何以不仕
有一位学者说孔子是“丧家狗”,所谓丧家狗就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他很牺惶,也很无奈,焦唇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流浪狗。这位先生不仅辱骂了孔子是丧家狗,而且把所有怀抱理想而未能如愿的知识分子都骂为丧家狗。在这里,他不仅骂了孔子,也可以说是骂了几千年尊......
-
〓 大家·同心同行·王朝闻:写新物 拓新境
王朝闻(1909—2004),四川合江人。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一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有卓越贡献的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70余年的艺术、学术生涯中,他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字数接近千万。他的文艺理论和......
-
〓 古老的气韵格调 年轻的数字画笔——让国画动起来的年轻人
艺术史终将记录下这样一个事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头攒动的场馆里,多媒体技术让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活了起来”:驼队刚刚出城,舟船缓缓驶入汴河,数百个行人商贩都动了起来。这次展览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创意式传播的鼻祖,就连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也感慨,现代的电脑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动画手段,......
-
〓 走近文艺家·茅威涛:被“骂大”的越剧艺术家
她被誉为当代“越剧第一女小生”,曾三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戏曲改革先锋,打破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内容框架,创作了《孔乙己》、新版《梁祝》《二泉映月》《寇流兰和杜丽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说自己是“骂大”毕业的——从开始越剧实验改革到如今尝试打造越剧文旅IP,几乎没有一次不“挨骂”,但她在“挨骂”中不断为越剧......
-
〓 人物·剪影:乐种田治印
空城计 甘肃秦安,有位八旬老人,每日清晨坚持挥毫一小时篆隶。兴之所至,则构思治印。时而远望,时而端坐,时而闲步。待整方印面涌于心中,灵感勃发,凝神草稿,一气呵成。方寸之间,布局高妙,展现章法之美。 一印告成,或坐或躺,品茶吸烟,闭目养神。常见老人凝神沉思,双目转动,挥舞铁笔,跃跃欲试,许久才下一刀。 ......
-
〓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7日采访地点:厦门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前陈支平教授对全文进行了审阅)编者手记: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 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
-
〓 雷海宗的留学岁月
1927年雷海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62年9月15日,身在南开大学的雷海宗给在万里外的弟子何炳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表扬了何氏在美国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算起来,从1960年春何炳棣写信到雷海宗回信,已经隔了两年多,时间实在是拖得有些久。不过,冥冥中仿佛早有安排,何炳棣将要去任教的芝加哥大学,正是......
-
〓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稿》的修订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为我国的语言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5月3日王先生离世,到今年5月3日,已经三十年。写这篇短文就是要表达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我有幸听过先生的两门课——一门是古代汉语,一门是中国语言学史——亲身领略了大专家的风采。参加......
-
〓 最好的纪念是承续与进取——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沙孟海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卓有成就。于书,化古融今,自成一格,尤其是擘窠大字,有“榜书海内第一”之誉;于印,则清......
-
〓 美学教授农家书屋办学——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
“在农家书屋办学就是‘种文化’,让中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和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夏昭炎说,“乡村之美主要在于自然,但诗意的美却离不开文化。”今年85岁的夏昭炎是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退休后,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十多年来,他与老伴儿杨莲金在家乡崇文兴教、涵......
-
〓 追光文学巨匠·钱钟书: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为文风范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没有看到什么纪念活动,也少见专门的纪念文章。这样的平静如常,想来倒是符合钱钟书本人愿望的。钱钟书一向反对借他之名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不赞成研究其创作与学术。当年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很谦逊地表示,“拙著不足研读”,希望“别求老师巨子之书而钻仰之,勿浪抛精力于拙著,......
-
〓 大家·同心同行·梅兰芳:爱国要切实去做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提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若说到梅兰芳还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相信很多人会是一脸茫然,甚至愕然。梅兰芳确实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他的党龄只有两年多。梅兰芳一生严于律己、追求完美,不仅在台上而且在台下抒写下壮丽辉煌的人生......
-
〓 像太阳一样,把光均匀地照耀每一个学生—写在陆士清教授九十华诞之际
陆老师是当代文学评论家,台港暨海外华文学研究专家,学术成果丰硕,九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享誉学界,德高望重,但他在学生面前,从来不谈自己成就,自始至终把自己当平凡之人,反而对我们这样的学生,总是如此尊重。这样一种低调与谦和,应该不仅仅是他的文字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更是他的境界和人格,具备了一位真正导师才具备的人格魅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