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厦:轮椅上的生活与诗歌
刘厦和姐姐刘宁在一周岁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小时候没上过一天学校,要强的姐妹俩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厦姐妹来到河北师范大学旁听学习。病魔没有击垮一家人的精神,阅读与文学创作让刘厦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几年来,姐妹俩靠一张嘴、一根手指在轮椅上创作出众多作品,相继在《诗刊》《文艺报》等报刊......
-
〓 学人小传: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贞(或子真),早年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又号逸翁。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熊十力的家乡是湖北省东部黄冈县上巴河以北的张家湾。家世穷困,其父为乡下教书先生。熊十力十六七岁即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阅读明季大儒的书与维新派变法的文章。1903年,为发动......
-
〓 陈寅恪与弟子程曦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的网站上,将历年在该所工作过的职员的名录都予以登录,哪怕只是在所中工作过很短时间的人也不曾遗漏。翻阅自1928年以来的人员名单,我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顾颉刚、徐中舒、周一良、向达、胡厚宣……陈寅恪曾经的助手程曦也在其中。...
-
〓 学人小传:宁可
宁可(1928—2014),湖南浏阳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历史系。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
-
〓 艺坛拾遗:杨玉环与唐人的生育观念
连环画《长恨歌》插图 孟庆江作物有阴阳,人分男女。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因为可以传宗接代和承担粗重的劳动,因而比女性享有更尊荣的地位。男尊女卑,在出生的时候就打上了烙印,除了以“弄璋”和“弄瓦”以示区别之外,有的地方则更直白地以“大喜”和“小喜”加以区分。尽管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杨玉环却颠覆了唐人的生育观念。......
-
〓 再读王国维与陈寅恪——摘自刘梦溪著《王国维与陈寅恪》
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和学术人物,对王国维、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用力尤勤。日前,刘先生将自己三十年来研究王陈的文章都为一集,以《王国维与陈寅恪》为书名出版。本书写法带有学术传记的特点,有传,有论,有释,对王陈两位大师人生的一些重要方面,特别是其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有独到论述。 王国维为何放弃......
-
〓 生命最后一息还在研究汉学——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一——法国“汉学三杰”之沙畹
爱德华·沙畹(Chavannes Edouard,1865-1918)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沙畹在法国汉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前承19世纪的法国汉学传统,并使20世纪法国汉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许......
-
〓 追思·潘鹤:人生虽短,艺术可长
11月22日10时45分,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因病逝世,享年96岁。潘鹤是我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省港大罢工》《大刀进行曲》《和平少女》等。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展现时代精神的杰作,100多座大型户外雕......
-
〓 大家·同心同行·冰心吴文藻:旅雁归来又青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谢冰心、吴文藻夫妇便是著名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1951年,他们从日本归来,为新中国的文学与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两人都有一个立场、思想与感情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休戚与共,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冰心、吴文藻就与周恩来有过接......
-
〓 孙正容:被遗忘的历史学家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史学家是最富充实光辉的群体之一。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与人格,推进史学创新,践行史学精神。这其中,有一类史学家的经历颇为特殊。他们既授课于中学,又传道于大学。在栖身中学与大学之间,一方面孜孜于普及历史知识,一方面又致力于史学研究,在历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津梁作用。史学家孙正容先生就是其中的......
-
〓 追思·张腾霄:百年风雨一书生
惊蛰已过,风却依然凛冽。在这样的光景,追思逝者,不由得平添一份哀伤。一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腾霄去世了,却留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张腾霄1915年7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7年2月7日在北京去世。从1938年进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和中国人民大学连在了一起,始终没有......
-
〓 杜子劲与“新语文”
1950年4月17日,《光明日报》在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支持下率先创办《新语文》周刊,由杜子劲、曹伯韩、孙伏园、陈健中等任编委,成为国内最早正式使用“语文”字样的报刊。 杜子劲的文章《新语文运动的性质跟目前的任务》刊登在《新语文》创刊号上。他在文中回顾了六十年来中国语文运动的概况,认为前四十年是属于资产阶级学者所领导......
-
〓 “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名字,在台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后知后觉的我,认真关注王鼎钧先生和他的创作,始于《散文海外版》创办之初,至今将近30年。初识鼎公这以后,我邀约鼎公赐作,他多篇散文刊发于我们刊物上,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稿酬全由人代为捐赠祖国大陆贫困地区人民那是20世纪......
-
〓 傅抱石的故园情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以山水画名世,他祖籍江西新喻县(今新余市),一生曾数度回到故乡。淳朴热情的乡亲以浓浓的乡情,抚慰了游子的乡愁,也滋养了他的艺术。每当有佳作问世,欣喜之余,他常以“新喻画人”“新喻县人”“新喻”印章题款,昭告世人。而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也一直被家乡人民纪念与传承。一 仲夏时节,我又一次寻访新......
-
〓 “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追忆翻译家、北大教授许渊冲
在北大,有一位可爱的老人,喜欢吃汉堡、喝可乐,喜欢从夜里“偷时间”,深夜是他工作的黄金时段。昨夜今晨,他还一直在看自己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早上5点多,他对保姆说,希望出门走走。保姆劝说先休息一会儿再出去,他这才上床休息。早上7点多,保姆去看他,发现许先生已经没有了呼吸,离开了这个他曾为之创造了无数美好的世界。他是杰出的......
-
〓 傅汉思与沈从文——跨越半世纪的恩与报
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德裔美国汉学家,民国才女张充和之夫、沈从文的连襟,生前长期担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中国文学教授,为中国古诗研究、中国文学翻译以及中国文化西传作出了卓越贡献。傅汉思与沈从文二人的交往和互动跨越近半个世纪:20世纪中期,在沈从文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傅......
-
〓 任溶溶:百岁仍是少年
“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可连我都莫名其妙:/我这个人忽然可以很大,/忽然又会变得很小。” 在一首诗里,任溶溶说自己“可大可小”。为什么呢?“我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 头发白白,爱说爱笑,乐天单纯,自在洒脱,生活中的任溶溶童心未泯,像是个孩子。 5月19日,这位被“童化”的老......
-
〓 王阳明的儒教风采
王阳明是中国第一个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的独特教育思想基于鲜明的人文心学。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就把“心”界定为“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心学中的“灵明”,实际是指“良知”,即人的道德理性,也就是说,救世的法宝不是物质,而是人的良知和理性,教育的根本在于转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乐之境“至乐”即“孔颜之乐”,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
-
〓 走近文艺家·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
-
〓 新闻人物·学者杨义: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和写书人
杨义 资料图片学术大师、写作劳模……在日前召开的《屈子楚辞还原》新书发布及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给年届70岁仍勤奋耕耘在学术一线的学者杨义冠以这样的称呼。“杨义是一位可敬的学者,他始终把学术研究、创新视为生命的全部。在当下很多人把学术视作工具的时代,杨义的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