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钱冠连
钱冠连,1938年生,湖北仙桃人,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大外语系,1989年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受聘为该校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现代外语》副主编,现任《语言哲......
-
〓 史海钩沉·胡适:中国古籍数字化开创者
台湾中研院所藏居延汉简 资料图片1941年,胡适在驻美大使官邸中翻阅古籍。 资料图片小引:图书馆大火与公藏文献 2015年2月1日,俄罗斯莫斯科,社会科学资讯机构在当地时间星期五晚间发生大火。火情持续17小时,导致俄罗斯第二大图书馆——社会科学资讯机构的图书馆约15%藏书被毁。 众所周知,公立图书馆文献是国......
-
〓 孙自诚先生与《德安县志》
孙自诚先生因主编八修《德安县志》而结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熊十力、马一浮、胡风、梁漱溟、石凌鹤、苏步青、丁玲、公刘、邹荻凡、何满子等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因编写德安县革命烈士传和革命史而成为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晚年因旧体诗发表的数量多且获奖的精品也不少,2011年又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在德安聂桥中学执教时开始与......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两个月前,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今年书博会的“年度致敬人物”选定为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巧手雕木偶 匠心做好戏
“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时不时从泉州木偶剧团的一个工作间里传出。循声而入,只见工作台旁坐着一位瘦削的男子,他正在台灯下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木头。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
-
〓 “我只是一名老师”
罗国杰 资料图片顾明远 CFP黄达 CFP 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三位朴实的教授——罗国杰、顾明远、黄达。 大学学习哲学专业的同学恐怕不会忘记,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是入门必读书籍。 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也荣获了本届终身成就奖。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是......
-
〓 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心中有使命 笔下有乾坤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这位认真的、专注的书写者孙晓云,今天接过了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力棒。“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孙晓云的这本专著,先后由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版,20年......
-
〓 同盟会首任会长陈楚楠
陈楚楠与孙中山在新加坡陈楚楠、张永福和林义顺是同盟会中很关键的人物,陈楚楠为历史中记载的同盟会第一任会长,实际上是同盟会创立初始的会长,转年其将会长之职转任张永福,自己退任为副会长。他们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林义顺也是他们的工作伙伴兼战友。陈楚楠(1884-1971),原名连才、连材,别号思明洲之少......
-
〓 周氏兄弟与《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印行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先,以“雁北闲人”自称,满洲镶红旗人。他的祖父是清代大学士靳保,其“门第之盛,无与伦比”。文康自己也做过官,曾任徽州知府,经丁忧而改任驻藏大臣,以病不果行。后来,由于子孙不肖,败尽家产,其晚境窘迫,除笔墨外竟无长物。于是,他著书自遣,写......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艾青:我爱这土地
第一次见到艾青是在1978年夏天。那年大陆刚开放,国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团长是香港出版家蓝真先生),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站是首都北京,其中由官方安排的活动之一,是让“文革”后新复出的文艺家与我们会面,画家有李可染、黄永玉、华君武等等;作家、诗人有姚雪垠、贺敬之、臧克家等等。我与同行的香港诗人......
-
〓 难忘师恩·苏培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
周有光(右)、苏培成合影。资料照片 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学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那学期,系里开设了“汉字改革”的课程,讲课的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见面是第一次。那时,周先生50多岁,精力旺盛,一口气连上三节,从下午两点讲到五点,站着讲,也不喝水,课间休息时搬把椅子就......
-
〓 梁实秋的恋爱和婚姻
分离和团聚1927年2月11日,梁实秋和程季淑的婚礼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事先由媒人来往奔走,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所有程序都没有落下,按部就班进行。仪式过程中,梁实秋因戒指太松把戒指丢掉了,程季淑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 结婚仅仅十多天后,国民革命军北伐逐步逼近南京,空气越来越紧张。母亲关心他们......
-
〓 难得的好编辑黎丁
2011年黎丁在本报文艺部为其举办的93岁生日会上。谌强摄1991年10月,黎丁(后右)与夏衍(前左)、黄宗英(前右)、罗孚(后左)。资料图片 今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65岁的生日。很巧的是,光明日报有一位资深的老编辑,也在6月16日这天出生,只不过他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他的名字叫黎丁,是一位难得的好编辑。 ......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高亨,吉林人,1923年秋考入北师大,1924年秋又考入北大,1925年秋考入清华国学院,1926年夏毕业。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正》深得梁启超嘉奖。梁先生对高说:“陈兰甫开始把《说文》带到广东,希望你开始把《说文》带到东北。”梁赠高对联曰:“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 任中敏年轻时住在南京龙蟠里......
-
〓 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给喜好阅读历史的读书人带来了悲伤。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历史中人交往颇多,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并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人学识浅薄固然是主......
-
〓 从书法到佛法——恩师雷珍民先生与赵朴老的不解之缘
一恩师雷珍民先生和赵朴老的相识可谓是不可思议。1982年4月13日,赵朴老陪日本日莲宗友好访华团来西安参加鸠摩罗什塑像安奉仪式,下榻西安人民大厦,在大厦东楼见到榜书题额“凤凰厅”三字,驻足叹曰:此三字哪位老先生所作? 字写得规矩,很有功力,能守得住传统,不易也。得知书者乃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时,欣然欲见。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