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杨镰
杨镰(1947—2016)辽宁辽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黄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兼职教授。著名西域文化专家、探险家,元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从事新疆人文地理研究,常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对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又被流沙掩埋的楼兰古国、小河遗址等做过......
-
〓 2022永远的怀念(二)
陈志华(1929-2022) 2022年1月20日,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1929年9月生于浙江鄞县。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入建筑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他开展的融合建......
-
〓 2015永远的怀念(三)
汪国真(1956-2015)4月26日,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代表作品有《年轻的潮》《年轻的......
-
〓 汤一介学术自述
一个人的一生大概会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其中写作生活大概也可以成若于阶段。1947年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曾在当时北平的《平明日报》上发表过两篇散文:《月亮的颂歌》和《流浪者之歌》。1949年后,开始我是北京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忙于各种政治运动。1951年初,我没有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最后一学期而被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
〓 走近文艺家·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人
81岁的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工花脸,博采老生、旦角之长,擅演《连环套》《黑旋风李逵》《霸王别姬》等传统剧目。其新创剧目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享誉梨园,主演的同名京剧电影获奖无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传承戏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发强烈,他一直在路上,不曾停......
-
〓 我与商务印书馆
我在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这一课题下所写的两本书《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导论》与《诠释学转向──哲学诠释学导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老、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一家出版社,因而使我忆起了我自己多年来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特别是对商务一些我所熟悉和敬佩的老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些早已不幸过世──的......
-
〓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叶嘉莹(资料图片)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月10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的致辞仿佛把人们带回永和九年。是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生日庆典以叶嘉莹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诗学理论研究、传统吟诵与教育研究,以......
-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民间文化确是中华文化的“命根子”
文艺界别小组会散场后,行色匆匆的委员们陆续离开了会议室。被各家媒体包围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成了会场上的主角。见到记者的时候,他像见到老朋友似的露出和悦的笑容。短发,平头,黑框眼镜,一身中式棉服,潘鲁生委员看起来像一个地道的“手艺人”——圈里人都知道,这是他在微信中的“自况”。“今年我的提......
-
〓 宇文所安:激活中国传统的“异乡人”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1972年毕业于有新批评(后期)大本营之称的耶鲁,获东亚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新批评学派虽已严重式微,但它的流风余韵还是影响了在偶遇一本英译中国诗集《白驹》后即“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的宇文所安。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的洞察力,配备上新批评细读文本的理论武装,使他敢于......
-
〓 哲学研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①】 开栏的话哲学承担着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引领时代的重任。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我国一大批老一辈哲学家曾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德业双馨,致力于在为国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加大对他们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题......
-
〓 我的嫂嫂戴乃迭——杨敏如先生访谈录
杨宪益与戴乃迭 访谈者按: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系里的李岫老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一项“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为《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我和几位同学也有幸参与其中。李老师约我撰写《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文英译大家杨......
-
〓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绕着未名湖边走,不久就到了朗润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就住在这里的13号楼,103室。房子灰扑扑的,一点也不打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走廊很大,很空旷。汤一介觉得很不错。“能够住在学校里,每天能绕着未名湖散步,很好了。”汤一介的家不大,但惹眼的是他的书房,满满的书,从地面直到屋顶。房间里还放满了兔的小工艺品......
-
〓 学人小传:张玉能
张玉能(1943—2022),武汉人。美学家。196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此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美学要义》《新实践美学论》《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西方文论思......
-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其三)
学历重要吗?——陈寅恪一波三折进清华1924年10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始筹建。但在最为关键的导师聘请问题上却是一波三折。人选波澜最初,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本想邀请胡适为院长,一力承担研究院的院务,不想被胡适以“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为由婉言谢绝。胡适力荐的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的恳......
-
〓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1943年至1945年,马继兴完成了《微针探源》一书的部分原稿。资料照片1945年7月,马继兴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时的留影。资料照片1982年6月,出席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合影留念,马继兴(后排右五)参加。资料照片 马继兴,回族,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5年毕业于华北......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陈垣重视国文教学。他主持辅仁大学时,当时学校各系大一国文,都由陈先生指定校内教学经验宏富、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像张鸿翔、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牟润孙、苏晋仁诸先生,都曾任课。陈先生自己也曾亲自担任一个大系的大一国文。文廷式是戊戌政变前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有名人物,思想开明,学养深厚,他的《闻尘偶记》开篇即说:“闻事不记......
-
〓 走近守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青年人
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术的基因库。它是古人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承载乡愁、传承智慧,凝聚农业文明的精华。 如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任,落在了80后、90后的肩上。 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三处中国遗产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
-
〓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
-
〓 彭超:无臂男孩的书香逆袭路
6岁时因不慎被高压电击中,彭超失去双臂。坚强的他每天练习写字、吃饭、洗脸刷牙、穿衣、做饭,终于做到了以脚代手,生活可以自理。求学更是不易,为了用脚写字,即便在冬天,他依然穿着拖鞋上学,一双脚被冻得裂开,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功夫不负苦心人,2015年他以高分如愿入读四川大学,2021年又考上了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他自幼喜......
-
〓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暨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即将开幕
岁末年初,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即将在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举办。值此2017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社会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气氛。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将于春节期间在京郊怀柔开幕,祈愿大众共沾法喜,随喜佛缘。展出时间为2017年1月22日—2月6日,展出地点北京怀柔汽车站旁开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