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尺素见情怀——从闻一多致游国恩信函看两位先生之交谊
游国恩、闻一多两位先生同庚,皆生于1899年。他们曾三度共事,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究中,建立起深厚的君子之谊。闻先生现存书信215封,集中收于《闻一多全集》第12卷,其中致游国恩先生的有8封。这些信函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更见证了两位先生的友谊。游国恩先生早年熟读经史及《文选》等传统经典,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
〓 一位德国学者的书法之道
中国书法在德国的传播至少可追溯至18世纪下半叶,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在当代,得益于中德两国在官方和民间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德国民众有机会躬体力行修习书法,使得书法在德国的传播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德国青年汉学家科尔雅·夸克纳克(汉语名李志成)的书法之道即为其中一例。 李志成与中国书法结缘于一个日本水墨画培训......
-
〓 曾祖荫的“学术根据地”
一 曾祖荫教授是我读硕士时的第一导师,我则是他的开门弟子之一。 1985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作为首届推免研究生,接着攻读文艺学专业古代文论方向硕士学位。当时是三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组,周伟民教授担任组长,另两个成员为王先霈教授和曾老师。学生4人,除了我是应届、脱产,范明华、王济民、李建中皆为往届毕......
-
〓 陆游的悲性与悲情
【摘要】南宋诗人陆游,因诗词而为后人所称道,属南宋四大家之一。然纵观诗人一生,除诗名之外,更多的却是悲剧色彩。应试科举屡遭败绩,求达仕途却几遇贬斥,就连家庭婚姻也不尽人意,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凄绵绯恻,给诗人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令人悲叹不已!【关键词】诗人;陆游;悲性;悲情【作者单位】乐平市众埠中学陆游(1125-1210......
-
〓 陈漱渝:我所了解的台静农
台静农是谁?他本姓“澹台”,是个复姓,有数方印章即刻“澹台静农”;原名“传严”,二十年代初改名“静农”。 台湾人一般都知道这是一位大教授。他是1946年10月15日抵达台北的,受聘于台湾大学国文系,直到1973年退休。当时文学院长叫钱歌川,中文系主任叫魏建功,学生还一个都没有。1947年开始招生,后来台静......
-
〓 严耕望先生史学述略
严先生安徽桐城罗家岭人,名德厚[1]字耕望号归田,以字行[2],所谓归田者,取陶野人“归园田居”之意[3],可见其心意指归大抵在于恬淡自然、不与世事,观其一生治学亦以躬自砥砺、勤耕不辍垂范后世,余英时谓其为史学界的“朴实楷模”[4],诚然也。先生论著精当,且卷帙煌煌,如《两汉刺史太守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
-
〓 朱载堉:爱科技的明朝王子
八十一档的特大算盘 在我所知的历代天潢贵胄中,有那么几位不务正业的“奇葩”:两位诗书奇才,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唐后主李煜;还有一位科学达人:明朝王子朱载堉。 王子载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鲜为人知。他发明的十二等律,被后人称作“比得上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朱载堉出生在明嘉靖年间,祖籍怀庆(今河南沁阳......
-
〓 红楼内外的冯其庸先生——送别冯其庸先生
《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 青岛出版集团冯其庸先生影印版手迹 选自《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贾宝玉和林黛玉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谭凤嬛画 选自《红楼梦人物画集》《荷塘金鱼图》 冯其庸绘 1987年2017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中午12时18分,当代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仙逝,这一天离他的生日只差四天......
-
〓 尚长荣:一辈子给观众当好差
尚长荣 资料图片 不用勾脸上彩,坐在面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花脸,聊起天来嗓音高亢洪亮,时不时还会逗个哏,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挥毫作书,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长荣浑身散发着激情,没一点“腕儿”的架子,处处透着长者的智慧和谦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是他奉行多年的人生准则。 采访中,他几次说起《钢铁是怎样炼......
-
〓 文化与友谊的使者——纪念戈宝权先生百年诞辰
本文作者绘戈宝权像 2013年是戈宝权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上海等地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戈宝权在文学翻译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在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人物。 戈宝权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在时代的潮流中,受过宠,挨过批,当过领导,也一度下放劳动改造,当过“五七战......
-
〓 “一心一意向着灯光走上去”——恽代英与他五四时期的朋友
【大家·同心同行】学人小传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入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大学期间,在《新青年》《东方杂志》《青年进步》《妇女时报》《光华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919年,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
-
〓 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陈书良:嵚崎磊落一书生
1978年,我以一个搬运工人身份考取武汉大学,与今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一起成为吴林伯先生最早的研究生。吴先生给我们上小课,总是在他家的客厅。讲课讲到入神处,先生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有次课后,师母留我吃饭,先生说起自己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笃志好学,1939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在湖南蓝田)国文系学习,直至毕业,师从著......
-
〓 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
今年是石声淮先生(1913-1997)百年诞辰,其亲属正准备为其出版文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前中文系),石先生有很高威望,只是在一般学术界其声名还并不为人所熟知。近年来随着钱基博研究的深入,杨绛《我们仨》等作品的畅销,我们才逐渐地发现石声淮。1942年,时任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国文系主任的钱基博,决定把......
-
〓 德国汉学家库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四——欧洲最早也最有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
弗兰茨·库恩(1884-1961)是欧洲最早最系统介绍中国文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一位对汉学异常执着和钟爱的西方学者。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辞去德国驻中国使馆随员这份有着优厚报酬的工作,而靠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谋生,以至衣食不济,甚至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死时留给继承人侄儿哈图·库恩的遗产只有五个箱子和一架打字机。五个......
-
〓 一曲微茫度此生——摘自《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张充和、张宗和姐弟早年留影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三百余封书信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张家十个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
-
〓 新中国故宫事业的开拓者吴仲超——半生戎马半文博
吴仲超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第三任院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院长。在故宫工作的30年里,吴仲超继往开来、锐意探索,领导故宫博物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奠定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故宫博物院贡献了全部心力;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将毕生所藏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光......
-
〓 周公语典育化名士情怀故事二则
《尚书》是最早的儒家经典,又称《书》或《书经》,是关于上古的史书。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尚书》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周公,一生功绩被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的思想人格成为后世的楷......
-
〓 学人小传: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词学家、诗人、词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及西北大学任教。1930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等;有《夏承焘......
-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张伯驹:坦荡超逸,慷慨率真
书法 张伯驹1977年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办这个简短却又隆重的座谈会,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深切缅怀他为祖国文物保护事业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追思和学习他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我代表文化部,向张伯驹先生的亲属和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张伯驹先生是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