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宁:魏建功先生与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字研究
魏建功先生一生对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作出的贡献十分辉煌,最值得称道的两件事:第一是1945年担任当时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同心同德,艰苦奋战,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从弱化到铲除,实现了中华民族国语的规范;第二是1950-1953年,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主......
-
〓 “厚积厚发”的余凤高先生
上网查了一下,还是吃了一惊,知道他写的书很多,但还是没想到这么多: 《呻吟声中的思索——人类疾病的背景文化》《解剖刀下的风景——人体探索的背景文化》《病魔退却的历程——寻求治疗的背景文化》《瓢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流行病——猖獗到颓败》《智慧的痛苦——精神病文化史》《瘟疫的文化史》《疾病阅读史》《他是谁·外......
-
〓 青春之花在大漠绽放——记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群体
近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荣获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甘肃优秀青年集体的最高荣誉。专业、严谨、博学,对莫高窟充满深厚感情——这是游客对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普遍印象,也是对奖章的另一种注解。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现有职工286人,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210人,占73.4%。自......
-
〓 走近文艺家·梁晓声:以平常心写平凡人
73岁的他,刚刚出版了两本新作——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如今,他写作不必再装深刻,不再刻意选择某个题材或某类人物进行写作。他认为,文学一定要以寻常心来看待,用文字用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一些道理,这就够了。 “皮皮,皮皮,我们开会啦。”老人披上一件衣服,走到书桌前,......
-
〓 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
今年是石声淮先生(1913-1997)百年诞辰,其亲属正准备为其出版文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前中文系),石先生有很高威望,只是在一般学术界其声名还并不为人所熟知。近年来随着钱基博研究的深入,杨绛《我们仨》等作品的畅销,我们才逐渐地发现石声淮。1942年,时任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国文系主任的钱基博,决定把......
-
〓 “功勋外教”的七十余载中国情——追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
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噩耗传来,全校同哀。河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官方消息后,一时间评论刷屏——“生于美国,把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一世河大情”“老师......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学人小传: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词学家、诗人、词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及西北大学任教。1930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等;有《夏承焘......
-
〓 中国紫砂界的七座丰碑
竹段壶 朱可心制鲍尊壶 裴石民制荷花壶 蒋蓉制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制六方花盆 任淦庭、石生刻 毛顺兴制大竹报春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段泥竹节提梁壶 吴云根制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
-
〓 我眼中的名人:“情思未减少年时”——王蒙近况小记
2015年1月5日,王蒙在“三沙1号”上接受采访。彭世团摄 人到八十,热闹了一阵,王蒙再次问自己:“该歇歇了?” 在作家马识途的书法展上,他得到了新的启发。人家百岁老人,体态端庄,声调铿锵,再一看书法,圆润浑成,风骨结实。八十之于一百,当然只能是小弟了。他在给这位老大哥赠诗的回信中写道:“您的作品,您的书法......
-
〓 文化传承人·姚建萍:尽显苏绣风华
姚建萍(右三)的刺绣艺术让人惊叹。 王海磬摄置身于苏州木渎古镇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参观者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的刺绣艺术而惊叹。仅凭一枚银针,几缕丝线,她的巧手竟能绣出流光溢彩的万千世界,美妙逼真的花卉、动物、山水绣品,尤其是中外名人肖像绣,其神韵风采更是栩栩如生。 姚建萍的故乡是苏州镇湖镇。相传这......
-
〓 1949—1959:张元济与古籍整理出版
张元济是开创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学者、出版家,他树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作家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曾这样评价张元济:“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张元济去世前,即1949年至1959年......
-
〓 苏轼如何带学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天才式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文坛宗师级的人物,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都出其门下。苏门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宗师苏轼的用心培育分不开。阅读苏轼与其弟子们的书信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苏轼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切实的指导。 微箴晁补之。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一份信中说,晁补之......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做学生时,由于在试卷上“七荤八素地涂上一个大墨团”,惹恼了潘天寿先生,给他吃了个零分。亏得林风眠、吴大羽先生作保,才没被强迫退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南京一所学院举办文科科研讨论会,有篇探讨最早见于《玉台新咏》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文章,作者上台报告,通过对该篇几个语词的考辨,认定作品时代不能早于......
-
〓 孔子的酷评
孔子温柔敦厚,贵和持中,但是孔子也臧否人物,时有酷评。 所谓酷评,即苛刻的评论,颇近似于当下所谓的“毒舌”。《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按照一般的解释,“斗筲”在这里用以比喻器量狭小。其实一斗等于十升,一筲合一斗二升,未必显小,倒因为斗是量粮......
-
〓 写春联的“老蔡”:学习中国文化,重要的是热爱
近日,借着为本报“全球共写新春联”录制视频的机会,记者采访了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里希·蔡特尔。蔡特尔的中国朋友都叫他“老蔡”,走进老蔡家的客厅,仿佛走进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墙上挂着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和书法作品,典雅的红木柜子里摆着佛像、陶瓷摆件等各式中国艺术品,其中还有藏传佛教的艺术精华——唐卡,这在维也纳这座西方......
-
〓 学人小传:何兹全
何兹全,1911年出生,2011年去世,山东菏泽人。历史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50年回国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有《秦汉史略》《魏晋南北朝史略》《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读史集》《中国古代社会》等。...
-
〓 大家·王水照:鸠杖先生愈少年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已经习惯了黄州贬谪生活的苏轼得到一个好消息,被他牵连的好友王巩离开贬谪之地北归了。他喜不自禁,写了一首七律《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颔联有句“鸠杖先生愈少年”。据汉唐礼制,八十岁以上才赐鸠杖,而这一年王巩其实还不到四十岁。若如此算来,王巩自然称不上“鸠杖先生”,苏轼这句诗似另有所指,送给王......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独骑瘦马取长途——车锡伦和他的宝卷研究
《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 资料图片 77岁的车锡伦自称“杂家”。的确,作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俗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古代小说、戏曲、民俗、民间故事,他都有所涉猎。但在同行学者看来,车锡伦是不折不扣的“专家”:钻研“宝卷”——一种有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说唱文本——30多年不辍。车锡伦总结:宝卷也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