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永远的怀念(九)
许渊冲(1921-2021) 2021年6月17日,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自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
-
〓 陈忠实的宽厚
4月29日清晨,刚刚在微信圈转发了陈忠实先生仙逝的消息,就接到陕西师大文学院朱鸿教授的来电,他说,他正驱车去医院见忠实最后一面,说着说着,我就止不住语塞泪流。忠实先生让我感佩的不仅仅因为他的如丰碑矗立在当代文坛的扛鼎之作《白鹿原》,更因为他的慈厚善良、胸襟宏阔的人格和品格。还是在二十多年前,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谈诗词选本的编选:“选诗要严,不怕漏,只怕滥。好诗漏选多少都没有关系,因为选者所好所见不同,所取也必定不同。但平庸的诗、不好的诗却一首也不应该入选,选了就表示你不知诗的好坏。所以宁缺毋滥。”·文史学家浦江清先生尝与学生语: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古书是源,小说戏曲是流。现在人怕艰苦,不爱读先秦古书,喜欢......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余冠英先生的几部诗歌选注本——写于余冠英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
余冠英先生(1906~1995)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也是当代成就最高的人文学者之一。余先生学生时代喜欢创作,常用“灌婴”等笔名发表散文、小品和新诗,已引起文坛的注意。吴组缃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清华园文风的作家,说他的委宛冲淡处近于朱自清,轻快趣味处像周作人、俞平伯,而纤巧绮丽处则是他自己的。(《谈谈清华的文风》)1931年......
-
〓 记忆中的陈忠实老师
陈忠实老师起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夹着雪茄,满脸沧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着辽阔的灞河河川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坡,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他那坚毅而深邃、普通而伟大、平常而奇伟的神情。记忆中的这一瞬,是1993年春夏之交,陕西电视台为陈老师拍摄的纪录片中的一个特写。此时,《白鹿原》已在文坛引发“......
-
〓 张锦秋:“新唐风”中的文化坚守
张锦秋 资料图片4月4日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春雨纷纷,万余名海内外华人穿过古柏林,拾阶而上,在祭祀大殿前,整衣肃立,慎终追远,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座黄帝陵祭祀大殿,古朴雄浑,简洁沉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甫一落成就成为公祭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天地......
-
〓 走近文艺家·莫言:做一个“晚熟的人”
作家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面对“诺奖魔咒”,八年来,他一直坚持创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最近,65岁的莫言出现在了网络直播里,与网友互动,“发福利”“抽奖”……弹幕里不时蹦出“可爱”这个词。正如他营造的文学世界一样,这一幕让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这其实是一场线上......
-
〓 沈从文与文化自信——纪念沈从文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人也是如此。有自信才有力量去创造,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把诚朴的态度放在创作上,踏踏实实,集腋成裘,打出了一片文学天地,成为著名的作家。在此过程中,他心里鼓荡着的正是对自己文学创作力的自信。几十本小说集的出版,《从文自传》......
-
〓 “我的作画作文,常以茯苓糕为标准”——丰子恺在香港
“丰子恺·教惟以爱”——香港首届少年儿童艺术创作赛日前在香港举办,活动秉承丰子恺“教惟以爱”的艺术教育理念,寓美育于“真、善、美”人生观的塑造。丰子恺虽然没有在香港长期生活过,然而,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他在香港发表了不少作品,还曾出任《星岛日报》副刊《儿童乐园》主编。综观丰子恺这一时期在香港发表的漫画与文章......
-
〓 春来犹发旧时花——合肥张家四姐妹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精致的家具、考究的装饰、细致的花边,以及历经岁月之后稍许的斑驳,都令人遐思,指尖过处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侧立的镜子巧妙地映出对面的女子,她手托香腮,似乎正在思量棋局。镜中还有对弈的人柔美的背影,盘发的模样已难看清,想来定然雅致。女子面容清丽,手拿茶杯,眼睛凝视着面前的棋局......
-
〓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逝世,早年著作影响一代唐史学人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傅璇琮先生因病于1月23日15时1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等。傅璇琮先生201......
-
〓 放翁最后的立秋
宋庆宗嘉定二年(1209年),大诗人陆游85岁,在老家绍兴,迎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这年的秋天,和往常没有太大的不同,“从来泽国秋常晚”,秋虽来了,但暑气未退,草木未凋。所不同的是这年刚一立秋,我们的诗人就病了。这年立秋,是在夏历七月初六至九日。立秋为秋季的起点,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长,植物由枝叶自由舒张,欣欣向荣......
-
〓 苏北:汪曾祺的“家常菜”
汪曾祺先生在《家常酒菜》中说: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看过汪先生一张照片,穿着毛线背心,系着有图案长围裙,站在一个案子......
-
〓 高长虹与鲁迅
山西青年文学家高长虹(1898~1956?)于1924年秋天到北京从事思想文学活动,主持《狂飙》周刊,年底通过孙伏园结识了鲁迅。1925年春,鲁迅主办《莽原》周刊,高长虹及狂飙社其他成员积极参加,在这里发表了不少作品。其间鲁迅曾帮助高长虹出版诗与小说的合集《心的探险》,亲自为之设计封面,列入自己主编的《乌合丛书......
-
〓 一生践一诺 终身为戏痴——追记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
10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走完了他104年的人生路。10月25日,郭汉城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917年,郭汉城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从小听着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旋律长大。一辈子都在看戏、评戏、写戏、研究戏,与戏曲的缘分伴随了郭汉城的一生。 我国......
-
〓 乱世大家 南朝鲍照
乱世常带给人生悲剧,却又常带给文学家创作的源泉。南北朝时南朝的大文学家、淮安涟水籍的鲍照的人生与文学创作,便是这种说法的印证。鲍照出生前的中国历史话说三国中有一魏国,魏国有个大将军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他篡夺曹氏魏国之心已昭然若揭了。果然,其子司马炎最终篡位,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
-
〓 【专家风采】张岂之:人文“春草”绿芳洲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张岂之近影 王斯敏摄一九九○年,侯外庐先生的弟子们在西安。(左起:步近智、何兆武、林英、张岂之、祝瑞开、卢钟锋)童年时的张岂之张岂之致学生的书信(节选) 3月13日下午,清华园。红砖穹顶的大礼堂内,一场讲座正在进行。主讲者是87岁的思想史家张岂之。鬓发如霜的老人声音清扬,把“中华文化......
-
〓 谢冕:有幸结识吴思敬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此时的心境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那时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仅此而已。记得那时他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
-
〓 翻译之火毕生燃烧——追忆我的父亲张谷若
【述往】初崭头角的父亲 先父讳张恩裕,字穀若。20世纪50年代推行简化字后,“穀”为“谷”所替代,其同年代文人、与鲁迅先生有嫌隙之张若谷先生,大名与我父亲的名字仅呈字序之差,至今常遭误读讹解。 父亲1903年生于胶东半岛濒临渤、黄海之交的芝罘岛,是海山日月氤氲哺育的儿子。他未满七足岁束发入塾,四书之《孟子》尚未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