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适在“五四”的日子里
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 一 “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
-
〓 顾颉刚与国家图书馆新馆
位于紫竹院公园东北侧的北京图书馆即现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于1987年建成开放,被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而关于这座建筑缘起及建设过程,在各种报道及公开资料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均未被提及,那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独署和联署的全国政协提案。提案不仅复现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图书馆、对国家......
-
〓 兰成久抱离群恨,独立苍茫看落晖—国学大师刘文典与他笔下的日本(下)
提要: 刘文典主张等日本败后,中国政府一不向日本索要赔款,二不要求日本割地,“但是有一点却不可不据理力争,就是琉球这个小小的岛屿必然要归还中国,这件事千万不可放松,我希望政府和国民都要一致的坚决主张,务必要连最初丧失的琉球也都收回来”,“切不可视为一个无足重轻的小岛,稍有疏忽,贻国家后日无穷之害”。只可惜......
-
〓 速写两会人物·吴江委员:“我老了,但京剧不老”
图为吴江委员。本报记者 焦健摄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在说“京剧还很年轻”这句话时,并没有笑,而是双眼直视记者,一脸的真诚。似乎是怕别人不信,他又有点着急地解释道:“中华文明几千年,戏曲历史800多年,而京剧才不足200年,现在正值青壮年呢。” “您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呢?”......
-
〓 冯友兰的两年海外生活
我在抗日战争当翻译官的时候被送到美国训练中国空军的单位工作。胜利以后退役。正好那年父亲来美国,去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同时帮卜德翻译他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我就也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用我从军以前在西南联大念的一年学历申请转学。所以1946-1947学年我和父亲住在一起。退役的时候我在德克萨斯州工作。父亲来美国时在旧金山下......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傅抱石:笔意出乾坤
斯摩列尼兹宫大门(中国画) 傅抱石傅抱石:笔意出乾坤1931年7月的南昌,正值盛夏。顶着酷暑的傅抱石却一丝不苟地穿着整洁的长衫,拿着5年前写成的《摹印学》手稿,在江西大旅社门前踟蹰徘徊。此刻,他正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悲鸿。这位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主任,刚好来到南昌,住在豪华的江西大旅社。他的到来,在南昌文化界......
-
〓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卢作孚先生遗墨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
-
〓 学人小传:王泗原
王泗原(1911—1999),江西安福人。语文专家、楚辞专家,编辑家。1934年武昌中华大学肄业,在中学教国文,曾任《日新日报》和《前方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编审处、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兼办《语文学习》月刊。编有新中国首部工农速成中学国文课本,参编第一部以“语文”为字样的语文课本及多......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季羡林:印中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在《中印情缘》一书中坦诚地谈论过自己的一些导师和同事,季羡林先生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从来没有上过他的课,但如果就此认为他对我本人以及我有关印度和中国的研究毫无影响那就太不公道了。我在印度时,从尼大(尼赫鲁大学)老师的口中听到了他的名字,也读了一些他写的关于印中文明对话的著述。季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印度学研究者中的顶尖人物、......
-
〓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学人小传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立了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巴黎、柏林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9月回国,在上海参与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
-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很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极浓厚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沿及龚自珍、魏源等。至清末,佛学出现了一个新的振兴的局面,并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
-
〓 “京剧票友”叶秀山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家、美学家和京剧理论家叶秀山先生遽尔仙逝,使我感到万分悲痛,不由得想起在干校时和他相处的日子。在干校时,我们文学所和哲学所毗邻而居,两所人员时相往来,因为都是上海人,又都爱好京剧,所以我和叶秀山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叶秀山先生长相端丽清秀,眉眼间酷似京剧大师梅兰芳。我想象着倘若让他扮上戏装......
-
〓 人物·追忆·一封许久的信
孙楷第 资料图片 前一阵,我把父亲冯至资料里见到的一封七十多年前孙楷第伯伯写给父亲的信,通过电邮发给了孙楷第的儿子和儿媳孙泰来、陈莹,由此谈起老一辈是怎么做学问的。他们赠我一份2012年6月29日的《中国文化报》,第七版是“中国记忆·积善堂手卷捐赠专题”。 里面有两篇文章,孙泰来的《明渤海积善堂手卷捐赠始末......
-
〓 封俊虎:向世界传播汉字之美
封俊虎在堡子清真寺辅导回族小朋友写毛笔字 赵广田摄封俊虎在吉隆坡与参观者分享创作体会 封雪摄 2008年,80岁高龄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倡导人之一、国际创价学会总会长池田大作辗转找到中国书法家封俊虎,请他为自己的新书《今生怀思》题写书名。一时间,传为中日文化交流佳话。 “这并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多年......
-
〓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父亲宁可的头衔很多,但他常常自称是“教书匠”和“历史工作者”,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源自他对教书工作的由衷热爱。一个好的“教书匠”,要有良好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作为“历史工作者”,他尤其注重以研究引领教学。从小板凳到大学讲台 父亲不喜高谈阔论,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往......
-
〓 顾颉刚的乌龙
司马迁的生年,《史记》的《索隐》和《正义》提供了两个版本。《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司马贞《索隐》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按此推算,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而在“五年而当太初元年”下,......
-
〓 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访谈
近日,“艺术巨匠徐悲鸿及弟子师生联展”在广州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60幅,世界闻名的《奔马》《巴人汲水图》赫然在列。同时,画展还汇集了徐悲鸿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的精彩作品,引起美术界的热烈反响。徐悲鸿先生以马为题材的画作特别多,为什么他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的艺术价值,该如何......
-
〓 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一一个人在一个百年的岁月里独自拥有九十六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年轮,并在漫长而持续的读书、教书、著书之中渐成一道历史风景、一座文化坐标、一桢世纪背影,这是十分罕见的。这个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户口本上去检索,他叫钱穆,中学文凭,公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绪王朝的沉闷酷暑中,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如果走进当代......
-
〓 格鲁津斯基:所有人都是全球交流交融的参与者
“历史不是明确无疑与单向度的,也不是片面与始终如一的。格鲁津斯基是最早论证这一结论的先驱之一。他通过考察全球各个地区如何相互接触、碰撞与融合,试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待世界,赋予了‘融合’与‘文化运动’等概念以生命”。这是在济南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给首届“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获得者——法国历史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