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偰与“中越关系史料”
中国和越南历史渊源深厚,对于中越关系的研究,吸引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学者的目光。回顾中越关系发展史,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75年越南统一这段时期,中国为了帮助越南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这一时期中越关系,包括学界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对其投向了关切的目光,其中......
-
〓 “百岁少年”许渊冲:始终站在美这一边
2021年4月18日,许渊冲满100周岁。夜以继日,老人依旧坚守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翻译事业。迎接百岁的这一周,翻译家许渊冲异常忙碌:周一,中译出版社的编辑们带着《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登门拜访。闲谈中许渊冲说,自己每天都会到已故爱人照君的房间里坐一坐;周三,参加自己新书的发布会,20本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精装译著摆在面前,老先生......
-
〓 速写两会人物·吴江委员:“我老了,但京剧不老”
图为吴江委员。本报记者 焦健摄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在说“京剧还很年轻”这句话时,并没有笑,而是双眼直视记者,一脸的真诚。似乎是怕别人不信,他又有点着急地解释道:“中华文明几千年,戏曲历史800多年,而京剧才不足200年,现在正值青壮年呢。” “您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呢?”......
-
〓 心怀“国之大者” 架起沟通桥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者素描 书同文、语同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推普工作者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满腔热忱深入校园、走进基层、贴近乡村,积极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将推普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在广袤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推普之歌,用语言文字架起......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
〓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被误解的顾颉刚先生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顾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的研究员,作为先秦史室的成员,我没有直接接受顾先生的教导,反而对顾先生产生过许多误解。这是很大的遗憾,也是我深感愧疚的。 最初我对顾先生的印象来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还有《两地书》。觉得顾先生是一个引导青年钻故纸堆的老先生,与鲁迅唱反......
-
〓 张志忠三十年磨一剑 千年邢窑重放异彩
最近,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临城县申报的邢窑烧制技艺榜上有名。 邢窑,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邢窑遗址在哪里?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几代考古工......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潘天寿:自幼习传统
江州夜泊图轴(中国画) 潘天寿在浙江省宁海县,距离县城以北15公里,群山环绕,有一个名叫冠庄的村子,这就是潘天寿的故乡。在潘家院落后面,有一间家族私塾。父亲潘秉璋把他送到这里读书,按照私塾里的要求,潘天寿每日背书写字。或许是天资聪明,或许是刻苦用功,他的学业不久就令先生刮目相看,被树为楷模。1910年,为了让儿子能够有......
-
〓 为俞平伯平反的前前后后
1954年的评红批俞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大事。与之相对应,1986年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庆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大会”,也受到很大关注。龚育之、戴知贤等知名学者,都认为这是一次为俞平伯平反的大会,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在会议上的简短讲话,事实上为俞平伯公开平反。不过,俞平伯的一些学生、亲属,对......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茅盾”注说
茅盾,沈雁冰笔名,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最初署“矛盾”,是当时接替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把它改成“茅盾”。理由有两个:一是“矛盾”不像人名,且太刺眼,太敏感,那时正是茅盾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当口,很容易引起麻烦;二是百家姓里没有“矛”姓,加上草头,算是姓“茅”名“盾”,有人来问,也能说得过去,同时......
-
〓 学人小传:单士元
单士元,1907年出生,1998年去世。北京人。著名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1924年到故宫博物馆工作,1962年至1984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此后至去世任故宫博物院顾问。主持成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古建部、修缮队等研究保护机构,发表《整理清代实录记》《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档案名称渊源》等论文,撰有《故宫史......
-
〓 白居易在渭南的乡居岁月与诗作
山川壮丽的关中平原东部名城渭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里。曾经两度在渭南的乡居生活,是白居易难以忘怀的人生阶段,也对其诗歌题材的拓展与审美倾向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卜居渭上 白居易的家世及迁徙历程,据《旧唐书》之《白居易传》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建生士通,皇朝利州都督。士通生志善,尚衣......
-
〓 庞薰琹:为大众生活而设计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赴法国学习美术,在徐悲鸿、蒋碧薇夫妇引荐下进入叙利恩绘画研究所。除了在学校上课,遍布巴黎的博物馆,更是他研习艺术的殿堂。绘画之外,他对音乐、诗歌和舞蹈也充满兴趣,结识了傅雷等文艺界朋友。 像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一样,年轻的庞薰琹被巴黎的艺术氛围深深感染着。在努力学习西方艺......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中国文化的一泓清溪——记叶嘉莹老师
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学习。我那时在做从晚明到民初的研究,经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善本。古籍善本书收藏在独立的一间屋里,不过那时候没有特别严格的登记制度,借阅很方便,跟裘开明老先生说一声就行。裘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燕京图书馆做馆长,也是首任馆长。他是一位很温厚的老先生,觉得有人肯用这些书,就是功德一件了......
-
〓 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
一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学术界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闻先生论述过的好几个问题,差不多都有争论;有的虽然没有提到闻先生的著作,但是很明显,其基本论点与闻先生是不一致的。如初唐诗,是否就是类书的堆砌与宫体的延续;唐太宗对唐初的文学发展,是否就只起消极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
-
〓 战国策派:他们到底说过些什么?
重读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的著述与生平,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无论是历史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首先都应当让人知道“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知道了历史真相,才能建构“人的历史”,既避免重蹈覆辙,更能指引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我甚至想到:如果说塞缪尔·亨廷顿因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而被称为“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
-
〓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王蒙: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
开栏的话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文艺家身上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世人喜爱尊崇;有不少文艺工作者,还是青少年仰慕效仿的公众人物。 近一段时间以来,文娱领域乱象频出,部分从业者德不配位、名不符实,违法失德,引发民愤,有关部门迅速出台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
-
〓 携手同行三十一春秋——王涛别记
我们是大学同学,准确地说,是系友(我高一年级),之后工作在北京,并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从1987年来北京工作到2018年,三十一年的相从过往中,一起呆上数天不为多,一个微信点赞不为小。如今,再也见不到终生最重要的朋友王涛了!我们之所以一路走来、走近,以至成为“置顶”的朋友,许多方面胜过亲兄弟,首先是王涛深刻的思想与出众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