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祖父钱宾四的回忆——摘自钱婉约著《梅樱短笺》
作者祖母张一贯与孙儿们 在我当时的心目中,祖父钱穆(字宾四)就像是一座遥远的山,朦胧神秘看不清,阴云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后来,那座远方的山,因为阴云的渐渐消散,逐渐清晰起来。那逐渐清晰起来的大山,开始放出光来。熠熠的光辉,照耀的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一些像我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较早地阅读了他著作的......
-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我眼中的名人·袁行霈:寄厚味于淡泊
袁行霈近影 如今已快到杖朝之年的袁行霈先生,却越来越有活力。从当年那位英俊温和的北大学生,到“文革”时期那位信念坚定的“白专典型”,再到之后凤凰涅槃的北大著名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对学术的敬畏一直有增无减。如今......
-
〓 张雨:名人书斋
◎陋室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老学庵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
-
〓 庞朴:儒学文化的守望者
资料图片 “游思天人际,幸留高文垂千古;管领绝续间,又伤学苑弱一人。”1月9日20时49分,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儒学泰斗、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 谦和君子,大家风度,这是先生留给人们的印象;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这是每个与先生有过学术交流的人对他的评价。庞朴先生的身上有着一股浓烈醇......
-
〓 毛泽东与岳阳楼史事考述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屏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曾经吸引过众多伟人和名人登楼吟咏。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到岳阳,几度登岳阳楼,与岳阳楼结下了一段缘。 毛泽东在延安回忆“游览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楼” 关于毛泽东游览岳阳楼的问题,在岳阳民间流传和报刊杂志上见诸文章的不少,但有真凭实据的材料并不多。据说毛......
-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以朱雯为例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眉睫著,金城出版社 最近一二十年,文学研究界一直在提倡“重写文学史”。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现当代作家,文学史很少或根本未提及,但翻阅当年的报刊杂志,你又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名字,与文学史上某某作家关系密切,甚至有传承的关系,因此关注这类“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对于充实文学史、传承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
-
〓 走近文艺家·田连元:一人撑起一台戏
80岁的他,是一代口吐莲花的评书大家,将评书这门“半身艺术”变成了“全身艺术”,并首次把评书搬上电视,其电视评书作品《杨家将》曾引发收视狂潮。他说,评书要说出味道,重在一个“评”字,拿着人家的书照本宣科讲故事,那是朗读者,不是评书家,真正的评书家要做学问。采访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是件“养眼”的事,他不光说,还带......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守正创新者——唐凯麟伦理思想研究
唐凯麟(1938—2023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伦理学学科创始人,曾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获“中国伦理学终身成就奖”。他一生致力于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应用伦理学研究,著述丰硕,出版《伦理学》《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一)
佟培基(1944-2021) 2021年9月16日,唐诗研究名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佟培基在河南开封逝世,享年78岁。 佟培基,1944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63年8月入伍,在北京军区直属部队服役。1968年复员,1973年调入河南大学汽车队当司机。1979年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河南大学中文系......
-
〓 真实的慈禧太后:贡献、幸运与悲凉
在近代中国,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
-
〓 2021永远的怀念(八)
袁隆平(1930-202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
-
〓 阎崇年:学术研究没有终结
《清朝开国史》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十年前,央视的一档《百家讲坛》节目,让原本潜心书斋研习清史的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十年来,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并未改变他的学者本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和写作,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 阎崇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四合书屋”。他说,一个人做成事情,需要“四合”——天合、地合......
-
〓 略谈陈三立——陈寅恪思想的家世渊源试测
一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所谓代表性,就是自清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剧变,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感到旧有的一套治学路数,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无法对历史和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他们谋求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建立一种新......
-
〓 为传统民艺奔走——杨先让的寻艺之旅
【艺海撷英】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 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师恩·葛剑雄:师者之创新的传承
谭其骧葛剑雄 1978年我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之后成了谭其骧先生的助手,平时除了做研究以外,也会跟他到外面开会、参加活动,老师在中风以后行动不是很方便,所以在生活上我常常要照顾他。印象很深的是那个时候工作条件不太好,特别是冬天家里没有暖气,他年纪又大了想提高工作效率,就找了个宾馆住下来在那里工作,最长住过半年,......
-
〓 何为教科书编辑大家——从编辑家朱文叔说开去
朱文叔(1896-1965),浙江桐乡人,名毓魁,字文叔,号如一,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语文学者,也是中小学教材专家。叶圣陶曾以“旧学蜂成蜜,新知鲸吸川”的诗句,赞扬他的知识渊博和勤奋好学。吕叔湘则对其关于汉语词汇的文章十分欣赏,并广为推荐。新中国成立前后,朱文叔在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长达40多年,并把主要......
-
〓 许渊冲——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探索者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上,如果我们选择人物的话,中国的许渊冲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丰碑,无论是将其放在国际汉学的范围内,还是放在中国近百年的中译外的历史上来看,许渊冲都是一个典范,他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硕的翻译作品,也写了大量的关于翻译理论的文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
-
〓 大陆时期的殷海光
思想家殷海光的文集,在内地已经出版过规模大小不一的五六个版本了,他对真理的热情追求,对自由、民主、理性、仁爱的执着,已经为读者熟知,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认识上的自我反省也启导人们加深思考。也许可以说,世间对于殷海光思想的了解,更胜于对于殷海光人生的了解。殷海光知命之年离逝,前30年在大陆生活,后20年在台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