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道的显现再读《道德经》
内容提要: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自然之道。首先只有消除强力、欲望才能回归自然之道。这种自然之道向人们显现的是一种绝对的无,而这种无刚好使万物得以有。道向我们显现着一个道、天、地、人的世界,并使得道之人在此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关键词:道、自然、强力、欲望、无、有、世界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文本,历经千年风雨仍为......
-
〓 为道学正名(3)
《旧唐书·经籍志》仍按经(甲部)、史(乙部)、子(丙部)、集(丁部)分类,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术、类事、明堂经脉、医术本草等,将沙门(释典)之书归之入集类。《宋元学案·序录》按濂、洛、关、闽等地域为宋代学术分类,并未以道学自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
-
〓 为道学正名(2)
明代王阳明心学传至李贽,则走向宋明“道学”的反面,伪道学的流弊暴露出来。李贽揭露道学家“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藏书·世纪列总目前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初谭集·释教》)。李贽进而宣称“道学可厌”(《初谭集·儒教》),斥责宋明理学为“假道学”,道学家为“假人”,“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
-
〓 为道学正名(1)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为春秋时人,为周朝的史官,和孔子并世且比孔子......
-
〓 朴散为器与老庄伦理
“朴散为器”的“朴”是指“原木”。“朴散为器”,是说木匠通过对“原木”的削砍雕琢,将“木”制成各种器具。“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考工记》),而“桔槔”则可使人“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庄子·天地》)。“朴散为器”给人带来的便利和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同样,这“朴散为器”还促使人类思维的进步。那就是人在“朴散为器”过程中......
-
〓 古人乳名趣谈:“老子”或是乳名
在中国古代,婴儿自呱呱落地之日起, 三个月内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间父母要给孩子起个名字。据《周礼·地官·媒氏》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这有似今日的出生证。“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孩子的乳名,一般都是由父母起的。社会上的人,其乳名虽纷繁各异,但命名缘由仍可分别成类的。......
-
〓 道教转型与唐人的心性修仙
中晚唐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一度如日中天的神仙道教被迫进行相应的自身变革。外丹术在盛行较长时间之后,由于中毒事件日多、惑主乱政、奢靡腐败的不良影响及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宣告失败,给道教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既然炼丹不能够成仙,那么是否神仙实有,又如何才能够成仙?在 道与术之间暴露出来的......
-
〓 道教生态和谐美及现实意义
赵芃,山东轻工业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摘要】道教生态和谐美是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根据道教生态思想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蕴,这种审美观更加强调生命与生态自然系统的整体美。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二三生态系统和谐美、生命与生命的和谐美、生命与环境的和谐美等生态和谐美学思想。学习和继承传统道教生态和谐......
-
〓 《老子》中水的四种美德
老子的思想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和实践性,五千字的玄言虽然精深玄妙,却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教导人如何为人处世上,他给出了很多重要而又朴素的方略,那些看似很矛盾、看似很愚蠢的观点,揭示了人如何在一个纷繁动荡的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真理。而水本来只是自然界一个常见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于本身所具有......
-
〓 老子的"无为"
何谓“无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确告诉我们“无为”的反面是“无不为”,“无为”即“不为”,别无他意,更无特别的深意。相比之下,学界关于“无为”的种种解读,多是借老子之“无为”表达自己的“无为”,已离开老子“无为”的本意。与何谓“无为”紧密相关的是谁之“无为”,也即“无为”者、“无为”的主......
-
〓 社科院学者谈《周易》的决策智慧
余敦康在讲学清同治粉彩太极八卦纹八方盘中国的智慧在《周易》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周易》成书于2500多年前,它的创作过程可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文王和孔子这三个圣人经过了上古、中古和近古才完成了这本书。按照朱熹的说法,伏羲之易和文王之易是算命之书,到......
-
〓 《老子》与科学思辨
《老子》历来被视为玄学:文字简奥,玄远莫测;但又能为大众文化所欣然接受,成为脍炙人口的大众经典,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玄学字面下蕴含着丰富的贴近人生的科学思辨,并能给人以深刻、顿悟的生存启迪。事物生成态的有序性本文的思辨,特指大众文化层面上的思考辨析。面对太阳下这个共同世界,人的第一思考:“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老子》第......
-
〓 道家的超越智慧
超越是道家文化的精义和智慧的凝结,也是道家思想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过去人们对道家的超越思想多有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对道家超越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认为道家的超越思想属内在超越,本文试图从另一方面———道家的外在超越作一些探讨。 对礼乐文化异化的超越 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建立的教化天下的仁义道德......
-
〓 什么是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们常说东方文明博大精深,什么是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呢?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心里明白,可就是说不出来或不想说出来。 一、东方文明的神秘 世界已发掘出比较完整的人类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和古中国文明(约公元前......
-
〓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
如今,一般的韩国人喜欢说:“蝴蝶梦”、“庖丁解牛”等等。 在日本,儒教的朱子学思想首先是在佛教寺庙中出现而且被僧人培育起来的,因此在江户时代,一半的日本朱子学都具有佛学化倾向。 要把《庄子》化为西方人能读懂的,能喜爱的经典,这一任务已经不是中国庄学的延伸,是庄学的新的工程。 庄子思想是我们消化、吸收异质文化的观念的桥梁......
-
〓 列子的功夫哲学
摘要:本章将探讨列子书中所提出的关于功夫修炼观念的理论义涵。文中将首先提出一套功夫哲学的分析架构,其次将指出列子的功夫修炼进路及其型态。我们认为,列子的功夫修练,主要是表达在身体能力上,因此是一种宇宙论意义的修炼型态,而其作为修炼的进路者,则主要是一套本体心法的观念,那是一个「不知的功夫意境」。至于列子功夫哲学的究竟底......
-
〓 老子向往的社会
老子哲学的全部思想.是为了救人救世,要为人的生存提供他所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秩序。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消极退让”的人生观,必然导致其带有循环意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观。老子“无为与不争”的政治主张,正是为实现他所向往社会的政治措施。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是自然唯物主义的,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观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
〓 老子天下第一(二)
道的特征“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四)道,对常人来说是虚是空是无形,而对于圣人老子来说是实是满是有形。老子描述道的特征是:“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四)没有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一是柔。没有锐气,其柔似水。道是没有锋锐的,其锋锐是被打磨掉了的,因此是圆浑的。没有丝毫的锐气,没有锐气就柔,而......
-
〓 极端化:《庄子》谲诡怪异风格之成因
《庄子》一书,思想惊世骇俗,艺术手法怪出尘端。为表现其骇俗思想,其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趋于极端化。在此略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东云见鳞、西云见爪:隐显思想的极端化手法庄子思想与世不合,但他似乎不愿与世人作对,而又不能不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他有意将思想隐藏于文字中,故意制造朦胧模糊的云山雾海。他往往并不直奔主题,而是风诡......
-
〓 老子天下第一(四)
圣 人 风 范 圣人所为是道显于世的途径。圣人的风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为修道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道的启示圣人的所作所为,反映出了道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这是道通过圣人给我们的启示。大智若愚。“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