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梁漱溟重建儒家思想体系的尝试
[内容概要]:本文以梁漱溟建构新儒家思想体系的工作中对儒家核心概念的阐释为线索展开,试图厘出一个思想史中作为儒者身份的梁漱溟,以澄清他的这一尝试对后学的开示作用及其影响。[关键词]:新儒学 重建 仁 理性THE ATTEMPT OF RECONSTRUCTIING CONFUCIANISM BY LIANG SHUMI......
-
〓 儒家心性论作为伦理学基础是否可能?
本文的缘起,是四川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研究中心,要我讲讲“儒家心性论与伦理学”这个话题,我就趁此机会,把自己平时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疏理了一下。这个题目很大,所以我加了一个副题,以免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之所以把思孟学派作为个案,是考虑到该派是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1);作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潮,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已注......
-
〓 梁启超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一代学术巨擘。《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梁启超晚年的一部学术著作,结撰于1923年至1925年春,原是他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学术而编写的讲义。提到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 孟子行年考(二)(前327年—318年)
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〇孟子至宋 孟子来到宋国,积极帮助宋王推行仁政。他认为要想实行仁政,就必须在宋王周围安排大量的善士,只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仁政才能实现。今《史记·宋世家》所记载的宋君偃与《孟子》所言大相径庭,《孟子》中的宋君偃是一个有行仁政愿望的仁义之君,而《史记》中的宋君偃则是一个......
-
〓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内容提要: 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⑴自承先贤,身任天下;⑵民生为本,仁爱为怀;⑶尊德乐义,以义......
-
〓 孟子行年考(三)(前316年—289年)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〇孟子出吊滕文公 孟子在齐国时,滕文公去世。以前孟子与滕文公曾有交往,并帮助其推行仁政,故齐国派他作为使者前往吊唁。由于同行的副使大夫王驩独断专行,在来回的路上,孟子竟没有与其商讨过一句公事。【文献】《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
-
〓 “有马者借人乘之”辨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邢昺疏:“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于书字有 疑则阙之,以......
-
〓 重孔子轻管仲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孔子而不是管仲,即便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反孔最激烈的年代里,也没有想到要重视管仲。我觉得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悲剧,就是错误地重视了孔子的思想而没有重视管仲的思想。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出生于当时的齐国,即今天的安徽省颖上县。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
-
〓 中西、古今交融、交战下的先秦政治哲学------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哲学在现代的重要性与研究中国哲学的进路 对中国哲学工作者而言(这里的“中国哲学工作者”指的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中国哲学是一个丰富的、应该给予严肃对待的传统。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不管中国哲学传统有多么丰富,如果中国还是一个政治与经济在世界上没有足够影响的国家,中国哲学就不会被这么认真地对待。②这不等于......
-
〓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周易外传》是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里,融合了他多年政治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认为《周易》所阐发的理论是“精义安身之至道”,人们通过把握周易的道理,就可以“立于易简以知险阻”。《周易外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政治关怀,它涉及到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
〓 说到“人文精神”(2)
石勇:人文精神大讨论发端于1993年,那时知识分子经过之前几年的政治挫折已经丧失了理想:或“权贵化”,或“御用化”,或“下海”,或“痞化”,总之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渐消蚀掉“知识分子”这一光环,使精神生态恶化,庸俗不堪。社会上的精神生态当然更不用说了,侮辱神圣,亵渎崇高非常流行。“人文精神”就是在这个现实中逻辑地凸显......
-
〓 礼不下庶人? 乡野百姓更懂得中国传统礼仪
许多年来,与作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一起流传的还有“礼不下庶人”之说。关于后者,历代文化人的解释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但被一般人认同的说法是:“庶人”没有资格享受什么礼遇或讲究什么礼节礼仪。因为那些自西周以后就被称作“庶人”的“农业生产者”们大多没有读过书,根本就不知道礼为何物。谬种流传,偏见成真。于是世世代......
-
〓 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考
《左传》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奠基石,被誉为“百代文章之祖”。而关于《左传》的成书,却是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的一大疑案。两千年来,由于传统经学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汉儒炮制的“孔圣人作《春秋经》”的经学神话,将人们导入了误区,或者说是引入了迷宫,所以人们对此尽管有种种的怀疑和推测,却始终未有根本的突破。对于这一直接涉及史学、文学、......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5)
石勇:身体自由,心灵不自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悖论。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工业化会伴随着传统的“没落”,比如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中世纪的那些道德就象一块烂布被撕碎。但在中国,对传统进行“解构”的不仅仅有现代性的逻辑,而且有意识形态的狂热。反思现代性完全必要,因为它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然而,我们陷入了一个近乎是两......
-
〓 中国思想与美国精神----中西文化形态论
在哲学的玄奥思虑与科学的严格逻辑之间,近代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和它们的复杂交叉的学科和分支中,出现了以“形态”(morphology)为对象或观点的理论方法,形态一词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没有确切一致的定义,但与科学如生物学中的形态学明显不同,它没有具体可见和可操作的对象或确切可描述的外形性态,因此社会科学中的形态一词具......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下)
六、韩荀的师承渊源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贯一切的巨大作用。《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
-
〓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矛盾的,如冰炭同炉,不可两存。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相得益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导向正确,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
-
〓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明初刘三吾秉承皇帝朱元璋的意旨搞了一本《孟子节文》,删去了八十五章(以章数计,删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以字数计则删去全书将达五分之二),并定为功令,“自今八十五章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朱元璋以及删节《孟子》的刘三吾等为什么害怕这八十五章,非要把它删除不可?其中有什么危害封建主义的东西?对《孟子节文》进行认真......
-
〓 泰山学派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京东路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创建泰山书院,并敦请孙复主持书院教学。书院主持和受业门人及支持赞助者组成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泰山学派。泰山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宋代儒学复兴中占居重要地位。 首先,泰山学派推动了疑经学风的形成。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
-
〓 孔子,最早的健康养生倡导者
—摘自听南怀瑾讲《论语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南怀瑾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以往的儒学观点相差坏了,你再去在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经蚂蚁等昆虫怕松了的泥巴墙,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这种里面不牢靠的墙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毫无用处。南先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