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庆的儒学之路
今年五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这是中国自1912年学校教育废除“小学读经科”后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精选和出版的少儿读经教材,完整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常理”、“常道”。 《诵本》的封面上写着“蒋庆选编”。 谁是蒋庆? 从《诵本》后记中,记者知道了蒋庆是深圳学者。经几番周折,记者......
-
〓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1890-1919)
内容提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试图运用西方的宗教资源,使儒家在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持。本文通过对孔教会建立过程中,康有为所受到的儒家内部的保守势力和社会的激进思潮的双重打击,从而为我们如......
-
〓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是由采风制度下周王朝的史官、乐官们所编定。孔子曾整理过《诗经》。《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就其内容而言,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分为 15国风,为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土风歌谣。“雅”是指周王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歌诗。“颂”是在祭祀和典......
-
〓 董琼华·〖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廉政建设〗
摘要: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精英主义思想,这种属于儒家特色的精英主义思想既与通常所说的精英主义有着鲜明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儒家文化特质。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中的精英主义思想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教育,促进廉政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儒家精英主义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因素进行了析辩。关键词:儒家精......
-
〓 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
孔子创立的儒学形态如何,是当前儒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用“子学”和“经学”对儒学作阶段性划分,认为先秦儒学属于“诸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则确立了儒学的经学形态。冯友兰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即采用这种划分法。然而这一学术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
-
〓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朱元璋创建明王朝后,依据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1)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儒学教育,充分发挥儒学功能,以巩固、强化其王权专制统治。以“礼乐”为“治民”之津梁的朱元璋,十分重视儒家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他认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戚辨。元以夷变夏......
-
〓 第九章 教育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塾,开中国历史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传统教育“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他“有教无类”,接受弟子不分门第贵贱,打破了传统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格局,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他以成就“君子”为办学的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
-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
-
〓 杨丹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个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的评论应该不包括孔子自己的母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仁爱乐观、中庸平和、刚健进取的孔子,应该有一位具备君子人格品质的母亲。孔子设法将不是正妻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当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热爱与由衷敬意。 儒家......
-
〓 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
摘要: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
-
〓 李慧子·〖儒家思想如何切入当代生活?〗
——评黄玉顺《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黄玉顺自2004年正式提出“生活儒学”以来,先后出版有文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 、专著《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 和文集《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 ,发表相关论文、文章近百篇。生活儒学已成为当代儒学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
-
〓 向春玲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词]人本主义 内圣外王 天人合一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
-
〓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崇德尚义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
-
〓 论王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
元代以来,程朱之学风靡一时,占据统治思想的地位。其哲学、政论和道德观深入人心,几成学界定论。到明代中叶,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学术界出现批评程朱之学的思潮。心学崛起,一时间获得广泛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广泛影响。王阳明上承孔、孟,“范围朱、陆而进退之”(1),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
-
〓 葛荣晋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现代“新实学”〗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悠久的实学传统。在哲学文化上,要使中国古代实学由“旧实学”转化为“新实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与中国哲学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实事求是”、“实践论”、“明经致用”和 “史学经世”既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最为密切的四个对接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实学走向现代......
-
〓 易学与近代科学
自十七世纪始,由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乾嘉学派中几位可谓身兼“科学家”的易学大家已有某种“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意识,如方以智、江永和焦循等。从近代科学立场解释和阐发易学始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当时的欧洲,关于中国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对东方的“挑战”作出的反应。其实并非如此,追求进取精神正旺的西方学者很快发现了......
-
〓 现代经管启示从孔子开始
研究儒家文化对于当代和未来社会,尤其是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是中国乃至世界学者常创常新的恒久课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一书的作者唐任伍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首先要从研究儒家文化开始。东亚一些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日本、韩 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
-
〓 定性書
百家謹案:橫渠張子問于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于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己性為隨物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于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
-
〓 顾建军 ·〖修齐治平求和谐〗
——儒家的治国方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内容提要]儒家政治思想核心的理念是《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和谐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精神和理想目标。儒家修齐治平的治国模式、追求和谐的历史传统及其内在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
〓 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提要】《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五行》突出“圣”、“智”之论,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前者影响了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