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重道德论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礼记·中庸》 庞朴二十世纪之尾,郭店出土了竹简《五行》,回应了20年前马王堆帛书《五行》所引起的学术震撼,坐实了思孟五行说,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只是,我们的研究工作似乎还没能跟上。我们多半还沉浸在思孟五行学说终于被发现了的喜悦中,而很少解答《五行》......
-
〓 成中英 ·〖全面诠释与发展儒学:哲学、经学与国学〗
哲学是自我反思之学,集合经验,从各种角度反思,以认知自我;建立主体,以认识世界,切合环境:以建立价值,使行为有所依,促进生命发展;与他人沟通,确定规范,以维护社群发展;最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以彰显人类生命与宇宙存在的意义。当然我们必须理解哲学的高度自觉追求与体系化的追求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实现,不能强加......
-
〓 “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思现代化的局限时,试图通过复兴传统文化例如儒学来弥补现代化的缺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种选择。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弄清楚要复兴的是儒学的哪个方面(制度、思想或习俗),而且需要明确儒学之复兴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确......
-
〓 贯穿了易学思想的《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一、关于《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
-
〓 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
【提要】本文认为,郭店一号楚墓中的陪葬竹书是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稷下思孟学派教材,其内容大致包括儒家经典基本知识、子思学派和稷下思孟学派基本观点、性情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和形上学宇宙论等。其中,《大一生水》是具有稷下思孟学派思想特征的作品,既继承了曾参、子思吸收道家老子形上学的传统,又吸收了稷下学者以水为万物......
-
〓 牟宗三的风骨[1]
摘 要: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准”的哲学家。他在苦苦地追求“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学思历程中,也表现出鲜明的人格特征。与很多哲学家相同的是,牟宗三对于做学问和做人都有明确的意识。他认为做人与做学问一样均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需要认真的态度。牟宗三的一生规行矩步,儒雅谦逊,儒者风范。但与此同时,他又常常表......
-
〓 万俊人 ·〖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
一、引言:回应麦金太尔的会谈邀请尽管自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Polo)发表其旅中《马可·波罗游记》之后,欧洲人的“中国知识”兴趣已露端倪,且经过16世纪中晚期以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O)为代表的耶教传教士的经年努力,这种“中国知识”的西方了解逐渐形成一种学术传统,即所谓“汉学......
-
〓 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是谁?出土竹书是什么时代、什么学派的文献?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此颇为关注。不少研究者已逐渐突破那种以提出假说为主的研究方法,取得很大进展。 笔者试用被王国维称为“二重证据法”的科学考据方法,以出土墓葬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发现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屈原完全符合郭店一号楚墓墓主的基本情况;而出土竹书则......
-
〓 儒家传统和人权
论文摘要: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与实践,导致了儒家传统由先进文化走向反面。程朱理学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过去被忽视了,二程及朱熹之罪被转嫁到孔子头上,应还历史本来面貌。 一、中国近代为什么落伍了中国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其统治者(除了秦始皇)不像欧洲那样依靠刑法来维护专制统治,而是......
-
〓 读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⑴ 的写作缘起,是集中反驳学者顾彬在文章《上帝病——人病:论中国和西方的不完美性问题》提出的观点:与西方的现代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及社会运动乃基督教救世思想的世俗化形式几近相侔,现代中国革命思想也受到西方基督教世俗化思想及社会运动影响;其中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范例是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见......
-
〓 郭店楚简与《中庸》
《中庸》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宋代列入四书以来,其影响更为深远。但对其成书与真伪,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成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争论集中在两点:(一)《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二)《中庸》是否为一个整体,是否有后人增饰的成分。围绕着这两个问题,人们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笔墨官司打了近一千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
〓 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观察——序李申著《中国儒教论》
儒教不是宗教,中国有没有宗教,在我国古代本来不成为问题。这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重新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学术问题之所以引起争论,总是由于发现了新材料(文献的、考古的)引起大家的兴趣。惟独儒教引发的这场争论,并没有发现新材料,双方的根据都引用“四书”,同样的根据引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特异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韩非......
-
〓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新探索 ——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撰写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近日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学术专著。作者从科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互关系,具体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以及作为中国......
-
〓 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一、引 言 在东亚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东亚儒学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课题。学界前辈过去对东亚儒学比较研究已提出呼吁,早在1966年3月阿部吉雄(1905-)教授在东京大学文学院届龄退职前的演说中,就曾呼吁日本学者挣脱日本民族中心论,以比较之观点研究中、日、韩儒学之发展。[1]1976年8月7日上午,余英时(19......
-
〓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内容提要: 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⑴自承先贤,身任天下;⑵民生为本,仁爱为怀;⑶尊德乐义,以义......
-
〓 切近与高远——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摘 要:“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
-
〓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陈壁生:在上世纪末那场国学热潮正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另一个人物,是蒋庆先生。蒋先生在《鹅湖》杂志1989年8月、9月连载了一篇长文:《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其论点和他2006年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所讲的内容一脉相承。蒋庆的观点当时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那些文章被“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编印......
-
〓 箫韶遗韵,尽善尽美
钟磬与琴瑟的合奏一次次响起,像从远古传来的圣哲的叮咛,清朗而又舒缓;峨冠与博带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数千年的历史在裙裾间飘飞,让人恍如隔世。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和举办孔子文化节已经有24年了。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动,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又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每一次观赏祭孔乐舞时,人们在新奇过......
-
〓 论儒说法(五)∶荀子之真
荀子可以说是从儒家分化为法家的基础,他的思想核心 ,便是真。虽说法治的思想只是他思想中藏于礼治思想的一小部分,但他这种对“仁义”“诚”和“真”与社会现实的辨证考思考,无疑是以后法家思想的认识基础。在道德观上,荀子提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
〓 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
在为当代儒学发展谋划方向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丰富多彩且极具建设性的方案。我以为,儒学生命的开展,应以儒学自身的特质为起点,以兑现对生活的庄严承诺为旨归。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觉得儒学生命得以开展并生生相续,其前提是当今的儒学宣传者、研究者和崇信者应能自觉把握如下三个向度。其一,生活的向度。所谓生活的向度是指儒学应全身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