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版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缅怀导师肖东发先生
肖东发 老师经常对我们学生说,国家、民族要兴旺、发达,一要办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二要办好出版,传播优秀文化,并常说“出版是永远的朝阳产业”。4月16日下午我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第22期博雅论坛,晚上回到家,接到一位同学打来的电话,告知肖东发老师去世了,猝不及防,无比震惊。心存侥幸,不停给北京的几位同学打......
-
〓 王尧:依然白发一书生
(资料图片)20世纪80年代初,王尧(左二)同于道泉教授(右二)在一起 (资料图片)1985年,王尧与东噶活佛(右)在当时的西德慕尼黑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耄耋之年的王尧先生,刚刚送走陪伴自己60年的老伴。在这个不太适宜的时间,记者敲开了他的家门。屋里有些凌乱,中央文史馆的工......
-
〓 学人小传:冯其庸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
-
〓 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
-
〓 走近文艺家·刘亮程:在对“家乡”的书写中抵达“故乡”
他出生在村庄,生活在村庄,村庄里的月光、繁星、草木、虫鸣等成为他写作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曾以一部《一个人的村庄》震惊文坛,被评论界称为“乡村哲学家”。在他看来,家乡是你地理意义上出生的地方,通过一条路你就可以找到;而故乡是一个心灵深处的所在。家乡需要我们离开,到了远方,获得了认识她的能力,再把她重新捡拾起来,然后她才......
-
〓 翰墨往事:鉴藏大家吴湖帆
吴湖帆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鉴定家,当年在上海享有鉴定“一只眼”之誉,张珩、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大家俱出自其门下。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以湖帆名世,是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画坛奇才。 他的......
-
〓 王蒙:政治、文学、生活、人生
读书致敬人物: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一生读书,笔耕不辍,创作生涯与共和国历史同行,以绚丽多姿的艺术才能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坚韧。今年,81岁的王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为文化名家,王蒙在每年的全国书博会上,都亲临现场,倡导读书,为推动全民阅读克尽心力。 在公众......
-
〓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抱有十分的喜爱和热情”——记楚辞专家石川三佐男
作者与石川三佐男在日本仙台一同演讲的海报前合影 我和石川三佐男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9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那天早晨,刚起床,被子还来不及叠,有人敲门了,进来的是两位先生,一位是中国翻译,另一位就是石川三佐男先生(以下简称石川先生)。他个子不高,五十开外,头发却花白了,一边很恭敬地说着日语,一边向我递上......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傅璇琮:《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
我于1951年秋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求学,至1952年8月,随我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而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后毕业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本以为就此可以在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坦途上前进了,不料在1958年年初,因所谓的“同人刊物”问题,与乐黛云、褚斌杰、裴斐和金开诚等人一起被诬为“右派集团”而......
-
〓 三十余载跨国情——蔡元培与但采尔的交谊
蔡元培(1868—1940)学贯中西、友结四海,与杜威、罗素、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萧伯纳等世界名流都有交谊,而他交游最长、情谊最深的一位外国学者名叫但采尔。但采尔(Teodos Wilherm Danzel,1886—1954),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汉堡大学教授,民族学学者,著有《文字的起源》《文化与初民宗教》......
-
〓 历史钩沉:历史档案中的张申府其人
国立北平图书馆拟聘张申府为研究参考股股员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国立北平图书馆聘张申府 张申府是国家图书馆的老馆员,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北平图书馆重庆办事处的建设工作,为收集抗战时期的文献、补充馆藏作出了贡献。1949年,他再次来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直到去世。 1893年6月15日,张申府出生于河北省献县......
-
〓 烽火读书声——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
杨振宁西南联大入学表李政道西南联大入学表邹承鲁西南联大入学表北大红楼 在抗日救国的呐喊声与杀敌声中,还有另一股隐忍强劲的大潮在集结行动。一批批的青年与导师们冲出沦陷区,去建造战火纷飞下的另一座校园。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用文化的武器进行拼搏的历史,里面的人、学校、思想、言行、著作都闪耀出迷人的风采与巨大的光芒......
-
〓 李辰冬与《诗经》研究
有论者认为,在红学几乎成为索隐派和考据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完成了一件“破天荒的创举”。《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时红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出版一年之内六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阿城交代,李辰冬经过多......
-
〓 世间曾有胡先骕
胡先骕(1894-1968)作为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古体诗人、大学校长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纯粹的人。胡先骕学贯中西、敢说擅写,一生留下大量文字。但因为时代的激荡,也因为他文理跨界,当代年轻人对他知之不多。2023年5月24日是胡先骕130岁......
-
〓 读史札记:“我的朋友胡适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
-
〓 沉痛悼念著名古文学大家陶敏先生逝世!
2013年元月17号上午七点五十五分,著名学者陶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陶敏先生1938年12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5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58年3月被划为右派分子,安排到学校修膳组劳动。1959年9月毕业,分配到东北劳动。1978年9月从四平收割机厂调到湘潭师专外文科,任外国......
-
〓 让国乐同世界音乐美美与共——纪念国乐大师刘天华逝世90周年
今年是国乐大师刘天华逝世90周年。“国乐与西乐并驾齐驱”一直是刘天华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提出并探索的“音乐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及“国乐改进”等理想,对当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儿时的刘天华......
-
〓 玻璃和钢铁的缠绵——摘自《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
吴中贝氏到清末民初之际,已经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并且在沪浙、湖广、京津诸地拥有不薄的家业资财,还建立起了方方面面的人脉关系和社交圈子。也就在此间的1917年4月26日(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六),贝聿铭在广州出生了,他是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副经理贝祖诒的麟儿,也是吴中贝族入谱(1939年家谱)的64个“聿”字辈十五世......
-
〓 学人小传:叶淑穗
叶淑穗,广东番禺人,1931年生于北京。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心理系,后转入经济系。1951年参军,到解放军后勤学院任教。1956年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曾任资料组组长、文物保管组组长,长年从事鲁迅文物的征集、保管和研究工作。著有《鲁迅手稿经眼录》《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与杨燕丽合著),参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