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亮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之谜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2014年岁杪,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展异常火爆。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引起观众极大兴趣。这件蜀地织锦护膊,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时光倒流。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清......
-
〓 商晚期—西周:兽面纹方鼎
此鼎约为公元前11世纪物。 方腹规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饰蕉叶纹。鼎身四边与四面中心有扉棱将图案分割,扉棱上有直线和T形纹饰。鼎腹四面饰有饕餮纹,双目圆睁,利角上扬。方鼎口沿下方环饰一圈龙纹。器表呈深绿色。三字铭文为“□父丁”,罗振玉先生曾记录过与此类似的铭文。 鼎是中国古代的......
-
〓 说“传胪”
一甲传胪砚台二甲传胪插屏 古时,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明代则三甲第一名也可称为传胪——在不严格的说法里,状元、榜眼、探花甚至也可以传胪包括之。 古代中国,科举是天下读书人进身的正道。由此催生出各种与科考寓意相......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此樽是宋代汝窑作品中的佼佼者。它仿汉代铜樽造型,口型规整,仿古逼真,釉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藏有一件 正在古陶瓷研究中心(延禧宫)“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冯承素摹兰亭序卷
冯承素摹兰亭卷(局部)唐冯承素摹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曾评点:本帖点画种种特点,我以为可能大都是保......
-
〓 红楼梦:香菱的悲惨结局,一个小妾无可挽回的绝境
做妾室,是古代无数丫环的终极奋斗目标。这也可以理解,丫环的出路,一般有两种,要么是年纪到了,配个小厮,生下来的后代,还是奴才,重复着被剥削压榨的命运。要么,就是被某位老爷或少爷相中,成为屋里人。后者当然要强得多,这意味着一越成为半个主子,后半生衣食无忧。如果可以生下一儿半女,那更是有指望了。虽然丫环们为了做妾室明争暗斗......
-
〓 寻踪·王仁湘:为何要发明筷子?
唐代墓葬野宴图壁画,餐桌上同时见到箸与勺 作者供图 全球不同种群的人有特定的食具食法,最简单的不过是手指,中国人用的是筷子。 筷子古称箸,两支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全球不同种群的人有特定的食具食法,最简单的不过是手指,为何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筷子? 迄今考古发现的古箸实物,年代早到商代后期,......
-
〓 守护民间美术 传承文化根脉
皮影表演 韩业庭摄/光明图片威风凛凛的龙头蜈蚣风筝、憨态可掬的彩塑娃娃、精致绝伦的剪纸窗花……为期一个月的“国风有形——中国美术馆虎年迎春民间美术精品展”近日落下帷幕。这次展览展出的年画、剪纸、皮影、彩塑、风筝等民间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与风俗。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
-
〓 探访北京文化新地标——守正创新 以文化城
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赓续中华文脉;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承载美好未来;前门腹地,戏楼会馆焕新,水穿街巷重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相遇交融……守正创新,以文化城。近年来,北京市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植文化根脉、厚培文化土壤,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先后落地,......
-
〓 “石渠宝笈特展”书画选介:【唐】韩滉·五牛图卷
布展时,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五牛图》【唐】韩滉 五牛图卷《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七玺全 韩滉(723年—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五牛图》是作者的传世名作,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
-
〓 在巴黎听昆曲,让中国好戏闪耀世界舞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水袖半掩面的杜丽娘又一次婉转吟唱起《牡丹亭》,只不过这一次,台下的观众变成了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法国时间9月14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也拉开了今年的中国昆曲文化展览的大幕。14、15日连续两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演员们带着南昆......
-
〓 博物馆告别“教科书式”展览,如何让年轻人与历史文化“对话”?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所关注和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博物馆,寻求更深入的文化体验,这也促使着博物馆业与时俱进。中国网络文学也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出力量,向全球读者讲述中国故事。9月19日,以“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3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在郑州举行。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表示......
-
〓 这个皇帝的书法不简单,大师级!
宋高宗,赵构,是注明“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儿子。两个皇帝治国不行,但都是艺术仙手。他在位三十六年,苟且偷安,匿怨忘亲,恬墮煨儒,坐失事机。卒至纳币称臣,割弃淮北,乞和于金,使宋代成偏安之局。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件书法是他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而且是纸本墨迹,非常难得。先来看字吧: ......
-
〓 平王东迁——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镐京陷落、幽王被杀后,原来被废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诸侯的支持下,终于登上了国王宝座。他就是周平王。当时镐京经历战火的洗劫,宫室残破,王畿荒芜,一时不易恢复,加上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平王只好在晋、郑、卫、秦等诸侯拥卫下,将首都迁至东都洛邑。因洛邑在镐京的东面,所以历史上把此后的周朝称东周......
-
〓 701.7万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将于近日发行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中国邮政将于2023年10月17日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全套邮票面值4.80元,计划发行数量为701.7万套。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上面印有三叉形器。图源:中国邮政官网此套邮票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
-
〓 聚焦苏派砚雕文化,常熟博物馆新展“墨田文心”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常熟博物馆藏砚一百余方,涵盖西晋自宋乃至近现代,其中不乏名品佳作,如西晋青瓷三蹄足圆形砚、宋抄手端砚、明胡俨款神骥图鱼脑冻端砚、清孙原湘铭蕉叶白端砚、清绞釉云龙纹瓷砚、近代陈端友刻仿古铜爵纹端砚等。澎湃艺术获悉,“墨田文心——苏派砚雕文化展”近日在常熟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特遴选苏派砚雕佳作4......
-
〓 民俗趣谈:今夕何夕——七夕话“乞巧”
衡湖为镜巧梳妆 崔清湖作(选自《大美衡水湖: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
-
〓 古史撷趣:古人夏天如何纳凉
纳凉图 李可染作盛夏来临,炎热难耐,不开空调实在难以入睡。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消夏纳凉的呢?闲暇之余,学习古人的消夏纳凉,能从中探究到消夏的奥妙与乐趣。古人爱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常常会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戏水的欢闹场面。明代李时珍说,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
-
〓 记一副对联 学十点知识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
-
〓 明代书院的四次“灭顶之灾”
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思想控制愈来愈加强,特别是到严嵩当政,宦官魏忠贤专权,特务遍地,牢房私设,不许自由讲学。所以从嘉靖、万历以后,连续四次禁毁书院,政治对书院的干预达到了顶峰。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御史游居敬上疏斥责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请求皇帝“戒谕以正人心”。嘉靖一方面......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