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易参同契—同类合体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 以砂为主,秉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欲作伏食 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补自然,物 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 宝。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时 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
-
〓 周易参同契—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 吸相含育,伫思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 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 死归厚土。三性即合会,本性共祖宗。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 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土 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
-
〓 测字秘牒—芍字
一人书芍字问病,余曰:“病者必年少之妇,二十岁上下 之人也。”其人惊曰:“然!生死何如?”余曰:“病犯黄幡 豹尾,焉能得生?且花月,女象也,字中全是花残月缺之形, 吾恐其葬已的矣!”其人去后,未一月来曰:“先生神数!向 所测芍字,乃内人,二十岁矣,得輶羸之疾。昨忽驩语,至夜 身亡。次日偶检历本,恰是箕水豹值日。数之奇验......
-
〓 略论《正易心法》的易学思想
内容提要:在道教易学史上,《正易心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正易”、“心法”和“消息”等概念已透露它“复归”汉代易学及糅合佛家心性之学的旨趣。该书并非“历诋先儒之失”,其主张用“活法”自悟易道,体现了一种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之觉性的意识。其虽建构了由“无”(无极)入“有”(太极)的宇宙化生模式......
-
〓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
-
〓 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
汉武帝开辟西域之后[1],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的使者、商贾怀着不同的目的纷纷来到中土[2]。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东渐,大批的西域教徒来到中国传教,而中国的使者或僧侣也频频西行出使或取经,西域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其宗教文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重大的影响。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道教......
-
〓 测字秘牒—转注测法
一字有二义、三义四义,如为(平)、为(去),行(蘅) 、行(杭)、行(沆)、行(慎),王(平)、王(旺),长( 场)、长(障)、长(掌)、长(仗),夫(平)、夫(扶) 类。不可不随机应变而用之也。 如临字问病,断不吉,则曰临丧,临乃去声也。王字问求 财,断曰旺相,王乃去声读之。以此应人,谁曰不然。余有诗 曰: 一字......
-
〓 【解经闲谭】(2)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从司马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子当年在周朝出任过"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在这里也交代得比较详......
-
〓 《老子的帮助》:第一章 众妙之门(2)
中国人有一种聪明,他不致力于创造或者寻找人格神或神格人,因为这样的人—神,具有二律悖反的麻烦。《达·芬奇密码》中提出了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问题。《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提出了圣徒是否大便的问题。中国神学不把精力放在这样未免可笑的烦琐问题上,而是对于人—神采取存而不论、敬神如神在的态度。老子等致力的是寻找世界的本质、起源与归......
-
〓 术数学的发展(3)
陈抟后学有张无梦、刘海蟾、张伯端、陈景元等,皆得内丹法诀真传,在社会上声名卓著。后来陈抟的象数之学和易图辗转传到刘牧、邵雍、周敦颐、蔡元定等人手中,开宋代易学之新风,讲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太极、无极之说,将内丹学的术语充斥于理学家著作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
-
〓 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
庄子对老子的发展在于他建立了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精神本体理论。其学说精华是他的小宇宙科学。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一整套“体道”理论,许多人都认为是“神秘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幻空想”。其实是打开人的心灵之门,开发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独特钥匙。他是通往人类未来的科学。 一、“其于宗也......
-
〓 论道的显现再读《道德经》
内容提要: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自然之道。首先只有消除强力、欲望才能回归自然之道。这种自然之道向人们显现的是一种绝对的无,而这种无刚好使万物得以有。道向我们显现着一个道、天、地、人的世界,并使得道之人在此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关键词:道、自然、强力、欲望、无、有、世界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文本,历经千年风雨仍为......
-
〓 服饵、美容和食疗(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说西方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乃仙人所居,上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奇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始皇,皆曾派人求取不死之药。燕齐一带的方仙道,亦专以服食却老方为秘传的神仙方术,祖述仙人羡门高、安期生之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谷道、祠灶、却老方见武帝云:“臣尝......
-
〓 为道学正名(1)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为春秋时人,为周朝的史官,和孔子并世且比孔子......
-
〓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一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一)、“天”的含义。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节)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
-
〓 唯道论的创立
【作者简介】 宫哲兵(1949-),山东蓬莱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与道家、道教研究。【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只有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老子的道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权威。老子曾在多处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因此将老子......
-
〓 《老子翼》研究
有与无的关系:常有常无统一论 有至于尽头必归于无:“方其有欲之时,人皆执以为有,然有欲必有尽,及其尽也极,而无所更往,必复归于无,斯与妙何以异哉?”(道可道章注) 不可舍有以求无,有与无不可从外在形体上加以分别,有与无不是相对的两个东西:“虽然老子亦不得已这未悟者言耳,实非舍有以求无也。苟其舍有以求无,则是有外更有无,......
-
〓 社科院学者谈《周易》的决策智慧
余敦康在讲学清同治粉彩太极八卦纹八方盘中国的智慧在《周易》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周易》成书于2500多年前,它的创作过程可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文王和孔子这三个圣人经过了上古、中古和近古才完成了这本书。按照朱熹的说法,伏羲之易和文王之易是算命之书,到......
-
〓 道家的超越智慧
超越是道家文化的精义和智慧的凝结,也是道家思想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过去人们对道家的超越思想多有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对道家超越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认为道家的超越思想属内在超越,本文试图从另一方面———道家的外在超越作一些探讨。 对礼乐文化异化的超越 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建立的教化天下的仁义道德......
-
〓 老子天下第一(一)
老子天下第一,写下这个题目,我觉得再准确不过了。在老子之前无人昭示比天还大的秘密——道,因此说老子天下第一! 一部《老子》,犹如一团迷雾,萦绕在世界几千年。《老子》问世以来,研究者众多,可谓汗牛充栋。面对堆积如山的《老子》研究著作,我不得不说:所有的研究,都凝聚着学者们的心血,令人景仰与钦佩。我也不得不说:所有的研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