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晶宫”:沉船保护的新路径
通过整体打捞异地搬移的“南海I号”,是中国践行“就地保护——即在不改变文物原始保存环境”的原则下,未改变沉船海水浸泡环境,也避免了船体脱水、脱盐等后期高投入成本及“二次破坏”。沉船,是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瞬间凝结,是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独特的实物形态。“南海I号”船体和文物之所以沉寂海底逾千年尚保存完好,得益于原海......
-
〓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
〓 “南澳Ⅰ号”考古纪实
随着丝绸之路和敦煌学研究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实物载体——外销瓷研究也逐渐成为陶瓷研究领域的主流课题,克拉克瓷和汕头器成为陶瓷研究的宠儿。克拉克瓷和汕头器是当时欧洲对来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民间窑场用于外销瓷器的一种称谓,其具体产地一直是学者们亟待解决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漳州窑的发现与发掘,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不......
-
〓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挑战和对策
我国文物工作者已经发现了水下文物点200余处,确认70余处沉船遗址,不仅年代跨度大、内涵丰富,分布的范围也极为广泛,为摸清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和保存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中国有着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其中蕴涵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不仅年代跨度大、内......
-
〓 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及其品名的商业利用
【内容摘要】根据考古资料,对广东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综合论述;分析了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归纳了广东古栽培稻分布规律和发展序列,认为其品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倾粳型的趋向。这些珍贵的古栽培稻品种还具有一定的商......
-
〓 编纂《巴蜀全书》促进文化建设
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出土)舒大刚万本根青铜面罩(三星堆遗址出土)主 持 人:危兆盖(本报记者)特邀嘉宾: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万本根(四川社科院研究员)盛世修书,传承文明;学术复兴,文献先行。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巴蜀文化无疑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重要一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
-
〓 “小矮人墓葬”疑为450年前瘟疫遗物
中新网泉州7月29日电曾引起全国轰动的福建泉州“小矮人墓葬”目前有了新的发现,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29日称,经他多方考证,“小矮人墓葬”可能与泉州450年前发生的一场瘟疫有关。近百年来,福建泉州东海蟳埔渔村流传着“小矮人”传说,在这里海岸边的斜坡上,曾经有上千个装着不到正常人一半大小骸骨......
-
〓 汉魏文物遗存中的西王母昆仑仙境
我国各地至今已出土大量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棺等,它们以丰富的内容,表现了汉代人的生活世界、信仰文化。汉魏时期,西王母具有崇高的主神地位,西王母信仰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留下许多表现昆仑山和西王母的文物遗存,反映了当时西王母作为全国性信仰对象的崇高地位,以及人们对昆仑山和西王母的认识。根据地域、时期、材质等的不......
-
〓 吐鲁番吐峪沟千年石窟探秘
日前,一条新疆吐鲁番吐峪沟考古重大发现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深藏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境内神秘的小土沟,在尘封千年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疆已知十多处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石窟遗址是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这里能带给世人哪些惊喜?吐峪沟的昨天史......
-
〓 《学术月刊》2013年第2-3期目录
《学术月刊》2013年2月号(总第525期)目录对话与交锋哲学的死亡与复活——从马克思、恩格斯反哲学的立场看“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兴起…………王金福(5)哲学本性与“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合法性——以“城市哲学”为例兼与王金福教授商榷……………………………………………陈忠(13)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
〓 大汉雄风今犹在汉画像石书汉史
【核心提示】根据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国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嘉祥、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及其周边。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汉画像石是如何被发现的?其艺术价值如何?蕴含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2012年岁末,记者踏上寻访汉画像石之旅。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
-
〓 《学术月刊》2012年10月号(总第521期)目录
学界视点构建当代中国个体观的原创性路径…………………………………………………………吴炫(5)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刘少杰(14)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命相…………………………………………………………包立峰(24)哲学关注“分析哲学”是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
〓 见物亦见人:铸造技术的中国文化渊源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秦汉农书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康丽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难于进行交流,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王朝的财政也主要依靠地租和赋税,因此占社会支配地位的实际上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传统......
-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侧记:石峁遗址,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每一次重大考古和发现,都牵动着世人的眼球和神经。 石峁遗址考古,无疑是2012年陕西省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活动。 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 记者在今天召开的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今年5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队和神木县文......
-
〓 《学术月刊》2012年4月号(总第515期)
学界视点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兼评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专制主义” …………………………徐勇(5)制度与文化并重:新时期利益格局调整的路径………………………………………………周怡张江(19)移动·传播·第二现代——手机传播的形而上学解释………………………………………胡春阳姚玉河(28)哲学关注哲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
〓 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作者简介】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内容提要】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文献漏载的汉......
-
〓 公文纸本:传世文献最后一座待开发的富矿
《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图片《宋人佚简》图片 近代以来,我国对典籍文献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首先开始于考古出土新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又扩展到传世典籍文献新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开发。考古出土新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近代考古新材料的“三大发现”或曰“四大发现”......
-
〓 内黄三杨庄水灾遗址与西汉黄河水患
【作者简介】程有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中下游水利史研究》(批准号为99BZS016)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在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附近发现了汉代的聚落和农田遗存。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这些遗存均为汉代的庭院建筑和农田遗址,因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洪水泛滥......
-
〓 《学术月刊》2012年第2期目录
《学术月刊》2012年2月号目 录总第513期学界视点反思与重构:中国近代学科转型背景下的“人文学” 张宝明(5)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歧途 张福贵(13)民本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转型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