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玉:世间不常遇
近年国内美术展览和出版物,对20世纪初期的美术家有了相当广泛的介绍。张弦、关紫兰、沙耆这些曾经被冷落、被淡忘的美术家终于跻身中国艺术史的行列,使关注中国现代美术的人们深感欣慰。但欣慰之余,仍然感到有所不足,不足之一就是一些流寓海外但保持着中国身份的美术家,仍然未能“回归”故土。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画家常玉。常玉1900......
-
〓 钱穆先生的一种集外佚著
语文从小没学好。1969年上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内容肯定不记得了,但到10年以后,1979年的课文还见有《我爱首都北京》,识字还从“木禾米竹”、“工厂门车”开始。上大学是喜欢古汉语了,而常说的训诂、六书都属于“文字学”的范围,可以按照造字规律释读一般的古文献了,但其实仍不出“现代学科”的藩篱。只是在这两年,才忽然......
-
〓 走近大家:九十老头儿黄永玉
黄永玉(右)青年时与沈从文的合影黄永玉在他的“万荷堂”CFP黄永玉作品:《山鬼》黄永玉作品:《猴票》黄永玉作品:《大欢喜佛》黄永玉作品:《齐白石像》 “表叔(沈从文)是个很规矩的老实人,一辈子朴素的生活和工作。他不像我。我是盐,他是棉花,如果历史是雨的话,他将越来越重,而我将越来越轻。我是经不起历史淋浴的,因为我......
-
〓 走近文艺家·陈美兰:盛开在婺剧舞台上的一朵幽兰
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白蛇前传》《穆桂英》《昆仑女》《梦断婺江》等,两度获得梅花奖,两度摘得文华奖,还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等。从艺40多年的她,在最红的时候,主动退居幕后,甘当婺剧传承的铺路石。如今,她的艺术生命正在......
-
〓 大家·张立文: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
学人小传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哲学史专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革命史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分配在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200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
-
〓 国学大师钱穆的一生
“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钱穆的故乡在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
-
〓 《中华读书报》年度人物·葛剑雄:“冷眼热言”的建设者
年度学者:葛剑雄 近年来频繁在公共话题领域发声尤其是每年两会上有着“活跃”表现的葛剑雄,很容易让人忽略掉他的年龄,事实上,这位复旦特聘教授已经70岁了。 1978年,已经在上海古田中学当了13年教师的葛剑雄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以全系第一的分数拜入谭其骧先生门下,两年后成为业师学术助手,陪伴......
-
〓 传统苏绣,如何绣出新花样——非遗传承人张美芳和苏绣创新之路
【莫让“绝活”变“绝唱”·关注传统工艺振兴】走进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迎面便是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创意,张美芳刺绣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柔韧至极的蚕丝却将金核子对撞爆发的强大冲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不仅赢得李政道的充分认同,还被吴冠中等著名画家赞为“神品”。......
-
〓 十年司马,千年华章
永州,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浓郁的现代气息中,时光似乎在永州古城——零陵区慢了下来,整座小城依旧保留着浓浓的古色古香。玉带般的潇水河穿城而过,秀山丽水间,是一座千年的浮桥古渡——霞客渡。古渡东岸多古巷,水晶巷、总督巷、鼓楼巷……每条小巷皆为青石古道,颇似京城的胡同,犹如条条毛细血管,密布于小城青秀的躯体里。巷内......
-
〓 “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傅璇琮先生访谈录
年少才俊,负笈京华苦追寻曾广开:傅先生,您好!我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据我所知,您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继而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您在青少年时期,是否就有献身学术研究的志向呢?傅璇琮:说起来话长,从我1951年离开家乡宁波来北京求学,转眼已经57年了。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1......
-
〓 人物·翘楚·叶舒宪:攻玉·炼金·释文明
多年以后,黄悦依然记得那个深秋傍晚的场景。同门六七人,从京城各处冒雨赶到位于北太平庄的盛世情书店。每人背个大书包,由一位个子不高、步履匆匆的男子打头。他们不像读者,更像是前来歇脚的“苦行僧”。 带头者是“师傅”叶舒宪,后面跟着的是他在社科院文学所的硕士、博士。 进了书店,大家很少说话。叶舒宪像往常一......
-
〓 明代江北状元第一人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至明朝而臻于成熟,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元代统治对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破坏,有明一代进士大多出自东南,尤以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为多,状元亦复如此。据统计,明代共有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而已;由状元而入阁办事者十一人;状元官学士者二十三人;状元有谥号者二十......
-
〓 消失的和永不消失的·傅璇琮:为学界办实事
2016年的中国学界,随着傅璇琮、杨绛、陆谷孙三位文化老人的相继离世,一时竟有山颓梁坏,风泣月悲之感,似乎这个冬天也因此显得格外寒冷。但是,这个冬天又并不寒冷,因为三位老人的著述和思想将与世长存,他们的情怀、风骨和品格也永远为世人追忆,他们的精神之火必将代代相传,予人以永恒的温暖。资料图片2016年1月23日,著名学者......
-
〓 2015永远的怀念(一)
又是一年岁末,循例作一次告别。 你敬仰过的,你感动过的,你亲近过的,你疏离过的,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人,最终都要有这一次告别。 往途已过山一程,水一程,前路还有风一更,雪一更。我们在这里告别,也将从这里启程。 ——编者刘浦江(1961-2015)1月6日,辽金史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刘浦江因病在京逝......
-
〓 段文杰:大梦敦煌六十年
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今年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华诞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将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并授予他“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60年的心血。在他和几代敦煌......
-
〓 走近文艺家·李树建:苦思冥想才会出现奇思妙想
他是豫剧“十万大军”领军人物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他说,“艺术创作靠花拳绣腿不行、靠投机取巧不行、靠自我炒作不行、靠大花轿抬人更不行,只有勤奋”。他认为,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2月5日,小年刚过,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正准备参加央视春晚戏曲大联欢节目彩排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为......
-
〓 杭立武与故宫国宝——摘自《台北故宫》
杭立武,是伴随着文物去往台湾的人,他是20世纪中国文化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造成了六十多年前的那次颠沛和迁移,不管当年在什么样的政治气候下给他一些评判,他都为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古物,倾尽了自己的心力,值得我们去怀念和记述。 杭立武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跟故宫的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
-
〓 “宽严”与高拱的教学智慧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出阁讲读,高拱首任其侍读讲官,后来升任侍讲学士,共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拜太常寺卿,任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他在......
-
〓 邵晶: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考古人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拼多多’,这一地陶片又准备拼个啥?” “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眼前这位被同事称为“拼多多”的人,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拼对修复,一件来自4000年前的陶鹰跃然眼前。 就这样一片一片清理、拼对、修复,两年多时间里,在石峁遗址皇......
-
〓 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张子青摄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儒雅老者与我们如期相约。 白汗衫,灰马甲,灰长裤,眼神谦逊,言语间透露出对其钟爱一生的历史学的敬意。他就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 “你们觉得我气色如何?”刚一见面,刘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得意。事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