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瓷大师徐朝兴:塑一部青瓷史
徐朝兴 资料图片 “青瓷如‘美女’,让人爱不够!”把玩着自己亲手做的一个青瓷粉盒,71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一脸陶醉。 他有理由陶醉。一辈子与“美女”为伴,终生相守,不离不弃,“美女”也让他老当益壮,功成名就。 3月的浙江丽水,春雨绵绵。徐朝兴的家,整整一面墙壁的博古架上青瓷作品摩肩接踵。 ......
-
〓 “民智兮国牢”——张謇与中国近代校歌
在中国现代音乐开创者的行列中,张謇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名字。大家熟知他是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其实他与近代学堂乐歌(后称近代校歌)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音乐”列为必修科目的条款。至于正式要求各校编制校歌,则是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向部属院校发出的......
-
〓 吴为山:写意之魂
伫立在中国美术馆花园里的吴为山雕塑《齐白石》吴为山在希腊考察 法国当代雕塑大师、法兰西学院主席、终身院士克罗德·阿巴吉有次访问中国时,在中国国家画院的花园里看见一座青铜雕塑。那是一位身着长衫、美髯飘飘的老人,手里拿着笔和纸本,正极目远眺,摹写眼前的景物。 写意的手法,洗练的语言,传神的韵致。面对这尊雕像,阿......
-
〓 难忘师恩·戴扬本:先生风度 温润如玉——回忆老师裴汝诚
裴汝诚 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成为裴汝诚教授的研究生,倏忽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与学生聊天时,经常会谈到自己治学经历的“三幸”:一为1977年恢复高考,得入历史系就学;二为毕业后,得入古籍所读研;三为毕业后留在古籍所,专事文献整理的工作。“三幸”之中,两幸与裴老师相关。对老师追求的学术境界,......
-
〓 习仲勋与齐心:亲密无间的革命伴侣
一九九八年十月,习仲勋和夫人齐心在深圳迎宾馆。 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习仲勋与齐心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在陕北绥德结为革命伴侣。刚结婚,习仲勋就对齐心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陷在小圈子里,今后我可能在很多方面照顾不了你。”齐心深爱着丈夫,但她更理解丈夫,知道他肩上的担子很重,都是自己克服困难......
-
〓 在灵魂的航路上给予学生方向——记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
胡遂 胡遂,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岳麓书院博士生导师。在知识的海洋里,在灵魂的航路上,她总是给予学生温暖和方向,不断输入正能量。 在专业课教学中,胡遂始终注意发挥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资源的现代育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她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砥砺学生具有自强不息的......
-
〓 热爱是最好的火种——访天文考古学家冯时
2009年,冯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代青铜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1990年,刚过31岁的冯时在《文物》第3期发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一篇考古论文竟引来考古界之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庞朴先生读后对冯时说,你对北斗星的认定,“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意大利驻香港总领事写信给冯时,请他找人把此文译为英文,以便......
-
〓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罗继祖与“王国维之死”
学人小传罗继祖(1913—2002),浙江上虞人。自幼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曾在东北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工作,吉林大学教授。著有《辽史校勘记》《永丰乡人行年录》《枫窗脞语》《庭闻忆略》《王国维之死》等,编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罗继祖是罗振玉长孙,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时,王国维也携家眷寓居京......
-
〓 指尖绣出中国精彩——刺绣艺术大师何晓霞的故事
“为纪念路易·巴斯德诞辰200周年,恳请您用高超的中国刺绣艺术为这位法国微生物学家绣制一幅画像,届时恭候您的光临”……一个来自法国的邀约,让湖州师范学院何晓霞刺绣学院院长何晓霞的暑假忙碌不已。法国的刺绣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著名的法国刺绣坊自1858年创始以来就以和巴黎时装周相互交融而声名远扬。法国人缘何要舍近求远,到......
-
〓 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清明将至,又是一年祭扫之时。近日,澎湃新闻专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请他谈谈清明祭扫传统所承载的中国礼仪文化。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注重经学与史学、简帛与礼制结合互证的研究,2021年其新书《古礼再研》(专著)、《中国礼学研究概览》(主编)等先后出版。......
-
〓 中国印的艺术魅力——访白石传人齐耕夫
齐白石刻“不知有汉”印。意谓自己的印章风格与汉代印有所区别。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印(篆刻)是“东方魔块”;在中国文化中,印章篆刻是与书法、绘画、诗歌类似的传统艺术。上个世纪,自称“三百石印富翁”的齐白石以一种卓然不群的创新精神开创了一代印风。就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采访了齐白石嫡亲传人齐耕夫。记者:您随白石老人学艺2......
-
〓 史业今生未许休——我的父亲阎宗临
我的父亲阎宗临出生于清末,祖祖辈辈都是偏僻小山村的农民。他那一代学者,一般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或世家大族,至少是富裕家庭。父亲从山西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子弟成长为史学大师,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在他那个年代,大概绝无仅有。从山村到北京 父亲出生的小山村在五台山西麓,有百十户人家。他7岁进了村里的小学,读的是《论语》《孟子》......
-
〓 戴庆厦,谁来接他民族语言研究的班
2015年戴庆厦在做跨境语言调查从17岁高中毕业进入民族语言学领域,60年来,他先后多次到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和邻近国家做语言田野调查,收集到20多种前人尚未记录的语言或方言材料,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大量宝贵的语料;1956年至1961年,他参加了由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
-
〓 彭林:“虔诚的国学推广者”
彭林 资料图片 “我是一名虔诚的国学推广者。”这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给自己的定位。彭林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就是“礼”。它以道德为核心,既体现在国家典制的层面,又体现在人自身的修养以及伦理关系上......
-
〓 永远的“小俞”——追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
俞吾金 本报通讯员 刘畅摄 “他在班里是年纪偏大的,但骑车谁也没他骑得快,骑得猛。他是带动大家的‘火车头’。”这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记忆里的俞吾金。同为复旦哲学系1977级,吴晓明用“学术精深,关注现实”评价这位大学室友和多年同事。 “从读大学开始,他就没有休息过。哪怕是出门开会,也是书不离身。在车......
-
〓 瑞典汉学的开山人物高本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五
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1889—1978),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19世纪以来瑞典最杰出的学者,也是西方世界最优秀的汉学家之一。高本汉以毕生精力研治中国文化,汉学著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尤其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话的......
-
〓 “以后切勿自称曾及吾门”—1943年马一浮在复性书院遭遇的“熊孩子”
都说做一名老师是挺幸福的职业,如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时也会让人心累,特别是遇到顽劣学生不认真学习不说还会扰乱教学秩序甚者会在校内外闯出祸端。近两年来,每逢教师节总会在朋友圈中刷屏的照片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张剧照,孙悟空跟随菩提老祖修道被赶下山时最后的镜头,配有台词:“日后你惹出......
-
〓 我有两个提倡——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访谈录
悦耳的门铃之后,开门的正是周有光。这位中外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虽已95岁高龄,依然步履从容,精神矍铄。深蓝色的厚毛衣外罩着一件浅灰色夹克衫,足上是一双轻便的布鞋。书房收拾得整洁有序。临窗的小书桌上摆着一台夏普中西文电子打字机,窗台上堆满了近来经常阅读的书。紧挨窗台的书橱里,沈从文的书占了2/3还多,墙上则是一幅他与老伴......
-
〓 感悟方立天先生
在1999年出版的《佛缘丛书·序》中,我写道:“世界无穷愿无尽,心香一瓣礼空王。我与佛学的缘分日益加深:九七年炎夏,我先后朝礼了清凉五台和终南五台。在终南山千峰万壑献眼底,举手可扪满天星的大茅蓬,与宝珠禅师缔为方外之友;九七桂子飘香之时,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飞抵长安,《顿悟人生》咏絮女,《人间巧喻》发潮音,......
-
〓 坎坷的经历,无悔的选择——回顾我的《楚辞》研究生涯
(一)我生于1945年2月,浙江浦江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老实说,从事《楚辞》研究,我是先天不足的。首先,我不是出身于具有厚实的家学源渊的“书香门第”,父母世代为农,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我的童年教育差不多是在牛背上度过的;其次,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十年动乱”,白白失去了一生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