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人书事:祖父刘文介与孟晋斋藏书
我与祖父刘文介(号眉盦)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尽管我从小在他身边长大,但祖父去世时(1968年),我还不满13周岁。45年后的今天,回忆起祖父的种种往事,大多都已印象模糊了。脑海里剩下的只有一个不思量自难忘的画面,那便是家里的书,铺天盖地的藏书。 从小便觉得家里书多,有满满的一房间。那个房间有18平方米,朝北......
-
〓 弘法利生 大慈大德——聆听星云大师
图:“星云大师画像”由本报编辑郭红松所绘,并由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期间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星云大师星云大师为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题写“佛”字本报记者 马晓毅摄 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国务院侨办、对外友协、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等主办的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
-
〓 学人小传:严安生
严安生,1937年生,江苏镇江人。196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1979年至1981年公费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198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日本留学精神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轨迹》《陶晶孙——另一部中国人留学日本精神史》等。...
-
〓 大家·同心同行·范文澜:承章黄衣钵 扬马列学说
“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范文澜是浙江绍兴人,他家离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只有半里路。1907年夏天,14岁的范文澜亲眼见到清朝官兵到大通学堂强盗般抓走秋瑾,心中无比痛恨,埋下追求社会进步思想的种子。1913年至1917年,范文澜在北大学习,跟随黄侃、刘师培、陈汉章等钻研训诂、考证之学,老师们认为他“颇堪传授‘衣钵’”。192......
-
〓 “寒夜”里的友情——巴金与缪崇群
缪崇群是新文学史上一位甘于寂寞、穷而后工的散文家。他有着一副温和而善良的面容,脸色看上去总是有些苍白。他有一双包着水的眼睛,一张含着微笑的嘴唇和一颗孤寂而又真诚的心。他拖着病弱的身体,过着穷困的日子,早早地走完了自己38年的人生。缪崇群(1907—1945)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读小学......
-
〓 顽童学者唐德刚
昨天,唐德刚先生的骨灰洒入太平洋。他在《晚清七十年》末尾曾有豪言:这个民族终有一日迈过“历史的三峡”,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以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莫非,他早就择定了归寂处?读唐德刚愈久,愈能读出海外华人内心深处的寂寞。这种寂寞,是一种身在局外、牵挂局......
-
〓 终生推崇中国文化,推动中德文化交流——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三——德国“汉学三杰”之一傅吾康
前面我介绍了法国的“汉学三杰”儒莲(朱利安Stanislas Aignan Julien)、沙畹(Chavannes Edouard)和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其实,在西方当代汉学家中被称为“汉学三杰”者不仅法国有,其他国家也有,譬如德国就有福格伯(Herbert Franke)傅吾康(Wolfgan......
-
〓 高梦旦:承前启后的“老商务”中流砥柱
高梦旦 胡适晚年与秘书胡颂平说起旧时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他从前还写过《高梦旦先生小传》。文章是因一事所发,胡适写道:“高的爱女因盲肠炎手术失误而致死,这位老人却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胡适说:“高先生的作人,最慈祥,最热心,他那古板的外貌里,藏着一颗最仁爱暖热的心。”其实,庶几胡适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可以相互砥......
-
〓 书生意气到潇湘——记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
张京华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这是一个特别的决定——12年前,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京华自愿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湖南永州,成为湖南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永州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我了解它的历史,但不了解它的现状。另外,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写书、教书。”张京华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淡泊名利 一路南下到潇湘 ......
-
〓 我眼中的名人·谭孝曾:京剧擎灯者
谭孝曾 1949年出生,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系京剧名家谭富英之孙、谭元寿之子,代表作有《定军山》《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龙凤呈祥》《将相和》等。从事了50多年京剧艺术的京剧名家、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现在除了创作和演出,把更多时间都用在了给学生上课,给青年演员排戏以及普及推广京剧知识上。下个月他又要到天津参加......
-
〓 乐兮归来——戴学忱的歌诗人生
戴学忱出生在书香世家,却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从小成长在内敛稳重的长辈们教导之下,性格却偏偏飞扬跳脱,不愿走寻常之路。从民歌到古曲再到吟诵,别人说她的路越走越窄,戴学忱却说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下。近年来,戴学忱致力于推广吟诵文化,为中国传统诗词配乐吟唱。依靠自己深厚的歌唱功底,戴学忱让很多孩子爱上了诗歌。“锄禾......
-
〓 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
著名作家王旭烽是一个历史专业出身、浸润在吴越国府、南宋朝廷华土之上的写作者,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以随笔的形式书写着故乡杭州。王旭烽少时的理想是要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一样,写出一个“纸上的杭州”,新星出版社的丝路百城传《杭州传》终于使她的这一梦想得以初现。在这部新作中,她追溯史前,延续当下,以历史长河为头尾,顺序朝代为......
-
〓 他影响了中国——摘自《陈云全传》
他是中共的“红色掌柜”,他的一生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每每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他不居功,不自恃,淡泊名利,低调得近乎神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是他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摸着石头过河”是他的名言。 陈云手稿弄清遵义会议之迷 长征途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
-
〓 读史说艺:痴才难说顾恺之
洛神赋图 顾恺之(局部,宋摹本) 东晋画家顾恺之(348年—409年),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东晋太傅谢安认为顾恺之的绘画是“有苍生以来未之有”,张彦远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南朝谢赫称顾恺之“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就招致后世一片声讨,稍晚于谢赫的姚最斥之为愤懑之言(“于邑......
-
〓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纪念胡愈之
图①:胡愈之(1980年)。图②:1931年1月,胡愈之回国途经德国,在世界语的《国际主义者报》编辑部留影。图③:1933年,胡愈之应鲁迅邀请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胡愈之(左二)与鲁迅(左一)、宋庆龄(左四)等合影。【追忆】编者按:胡愈之(1896-1986),《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
-
〓 20世纪世说新语
1 1900年,章太炎和黄人被东吴大学聘任教授。一次,两人同到茶馆小坐品茗。结账时,两人才发现都没有带钱。两人商量,决定把章太炎留下做人质,黄人回去取钱。不料,黄人回家后,正巧收到朋友寄来的诗文集,一看入迷,潜心阅读,完全忘记了章太炎还在茶馆。而章太炎又不认识返校之路,结果一直等到了黄昏,才由肆童引导返回学校,......
-
〓 李小凡:“课比天大”的教授
李小凡教授不幸病逝,让我有揪心之痛,是那种被掏空的感觉——北大中文系又一位优秀的教师离开了,他才61岁。 我认识小凡32年了。1983年他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带着被子、脸盆、暖水瓶等,住进靠北大南门的21楼。我也是那里的住户,彼此就成了邻居。小伙子内向,不爱说话,脸上总有一抹柔和而淡然的笑,似乎......
-
〓 “赵姑娘”纪事——扬之水的《读书》十年
扬之水前段日子,在微信的一个小拍卖上看到扬之水的一个便笺,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便笺是扬之水写给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范用先生的,这里抄录如下:“范用先生:您好!此三册书早读一过,但自以为非其一读即罢之著,故欲置之案头,多‘赖’一些时日,今接催书单,不胜惶恐,因急急奉上,并深致歉意!即颂大安!‘赵姑娘’再拜”。这封便笺从字面来看......
-
〓 韩吉日木吐:达尔罕草原上蒙古汉子的书香情
蒙古汉子韩吉日木吐自小是个“书虫”。他坚信读书的力量。2014年,他和爱人高红兰花费3万元盖起60平方米的板房书屋,并向本嘎查170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农牧民阅读倡议书》,倡导农牧民们来书屋免费借阅图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书屋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与捐助,藏书达到了1.5万册。他感恩捐书的朋友们,将......
-
〓 青瓷大师徐朝兴:塑一部青瓷史
徐朝兴 资料图片 “青瓷如‘美女’,让人爱不够!”把玩着自己亲手做的一个青瓷粉盒,71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一脸陶醉。 他有理由陶醉。一辈子与“美女”为伴,终生相守,不离不弃,“美女”也让他老当益壮,功成名就。 3月的浙江丽水,春雨绵绵。徐朝兴的家,整整一面墙壁的博古架上青瓷作品摩肩接踵。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