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马赛: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必须奋力向前
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队完成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雕塑及游行活动中“开天辟地”等11辆彩车的设计工作;2021年带队完成北京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台设计等。作为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教授,他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竭尽所能,也将教书育人理念融化在实战中。......
-
〓 新闻人物·何兆武:这个劲值得你费
何兆武近照 本报记者 刘彬摄 一提起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以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而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就分别自法文、德文和英文翻译完成了这些西方思想文化史的......
-
〓 走近文艺家·陈征:寂寞书相伴,淡然画相守
年过八旬的他,是书画界的一个“谜团”:艺术造诣极高,书画界也赞誉有加,可他却不是书协、美协会员,在网上甚至也找不到关于他的百科词条。有大企业慕名来收藏他的画作,他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对方答不出,他便反问:“那你为什么要买?”关于画家陈征,有两种迥异的认知。在书画界,他是得到普遍赞誉的艺术家,书画界的晚辈尊称他......
-
〓 新闻人物·翟墨:“擂鼓”上阵《夫人城》
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夫人城》经过修改加工后,4月8日、9日在长安大戏院再次上演。去年7月,《夫人城》作为北京京剧院“百剧百人庆百年”的重点剧目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翟墨成功塑造出“韩太夫人”这位爱国女性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和业内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许。日前,主演翟墨经过日夜揣摩人物,完善表演,力争更完美地......
-
〓 温八叉与柳七郎:两位“异代同调”的词人
清人论词,每以“温柳”并称,如“阔步苏辛,细寻温柳”(洪昇《荪溪集诗余题辞》)、“笔花偶灿,温柳逊其鲜华”(徐翙凤《荫绿轩续集词跋》)等皆是。“温”即温庭筠,因八叉手即成八韵,故得绰号“温八叉”;“柳”即柳永,原名三变,排行老七,人称“柳七郎”。温八叉,柳七郎,一个是唐末花间派鼻祖,一个是北宋词坛的启山林手,虽相隔一百......
-
〓 胡文彬:甘当学友不为师
胡文彬 笔名鲁子牛、行余,辽宁大石桥人,农工党成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研究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红楼梦叙录》《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红楼放眼录》《红楼梦探微》《梦香情痴读红楼》《酒香茶浓说红楼》。年近八旬的胡文彬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红学研究专家。作为一个普通的红学研究爱好者,我从未想过能够结......
-
〓 走近文艺家·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意大利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中国人则称他为“鼓神”“鼓王”。88岁的他,将陕北硬汉的豪情担当和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全敲在了鼓上,用鼓声讲述民间故事,传递人间喜怒哀乐,将原本单调的鼓乐演奏得有声色、有灵性、有情味。一个年近九旬的长者与你并排而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不经意流露出他对打击乐的一片深情,你......
-
〓 《京报》“文学周刊”与石评梅的文坛往事
石评梅 2005年是原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的百年诞辰纪念,《文汇读书周报》曾在“新书坊”上选刊了焦先生女儿回忆其父生前与石评梅的一段交往。原来我只知道石评梅曾与瞿菊农有过一段感情经历,从新发表的石评梅和焦菊隐的书信看,却原来焦菊隐也曾“崇拜梅姐简直到了爱她的地步”。一个“孤僻”的才女,曾经博得那么多才子的钟情......
-
〓 “移步而不换形”——看京剧《天下归心》忆梅兰芳
京剧《三岔口》剧照。CFP 11月1日至12月25日,来京参加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全球45台精品戏剧,次第亮相,异彩纷呈。 担纲开幕大戏的,是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简约空灵的舞台上,“一桌二椅”渐渐隐于幕后,观众的雷鸣般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这出戏取材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描......
-
〓 “一代棋圣”吴清源走完传奇人生
吴清源 赵和平画 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被日本媒体盛赞为“昭和棋圣”的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医院因衰老去世,享年100岁。 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和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迅速报道了吴清源去世的消息及其详细的生平事迹。吴清源的葬礼将于3日举行。 得知吴清源去世的消息......
-
〓 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心中有使命 笔下有乾坤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这位认真的、专注的书写者孙晓云,今天接过了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力棒。“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孙晓云的这本专著,先后由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版,20年......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陈寅恪为何辞谢历史二所所长
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公布了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将1953年中央决定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汪篯赴命南下、汪篯出言不慎引起陈寅恪反感并拒绝北上担任所长之事公之于众。书中讲述陈寅恪提出担任所长的条件,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演绎得非常充分。《......
-
〓 学人小传:刘学锴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另发表......
-
〓 骆芃芃:镌刻印章国礼的“文化大使”
她推动“中国篆刻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成为国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印章千载驭文化,国礼方寸传友情。近日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用寿山石镌刻的中文印章多次成为国礼。印章为什么能成为国礼?记者专访了几方国礼印章的篆刻者、中国艺术研究......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高手在民间·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盛产能工巧匠的“五匠之乡”宁波宁海。他18岁拜师求技,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但后来行业式微,他一度放下手艺,做起了小生意。多年前,回到村里的他偶然发现古村保护开发中的古建筑修复需求增多,便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里的手艺师傅们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很快,他就......
-
〓 斯人远去 唯余程腔——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 资料图片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
-
〓 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草台班主”的扬剧情怀
38年前,当父亲得知年仅10岁的女儿俞金花萌生了成为扬剧演员的想法时,勃然大怒。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女儿日后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还当了大半辈子的“草台班主”。扬剧在皖、苏边界一带农村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尤其在传统节日里,看大戏依然是一件令当地百姓兴奋的事。2008年,俞金花成立了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并担纲......
-
〓 手握笔杆的文化战士——张岱年
2004年4月24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与世长辞。中国从此失去一位既睿智又有渊博学识,既有犀利见解又有革命胆略的文化大家。张岱年先生的一生是立求真之志、走学术报国的一生,是好学不倦、著述不辍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直道而行的一生。在95年的人生里,他痴迷于对中国哲学史的沉思,他致力于对哲学理论问题的探......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