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园的读书生活
我在清华园生活了六年,良好的读书环境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的几个学位和职称虽然都在外单位获得,但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清华园的读书生活给了我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1982年1月15日,天气有些寒冷,却晴空万里。那天早晨, 我带着简单的行李从东郊赶到清华报到。我的工作单位是宣传部文史教研组。当时的领导是在《新清华》担任主......
-
〓 关于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简单的回顾我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和魏晋南北朝文学(博士),本来没有任何资格奢谈所谓上古文学研究问题。不过,从专业的角度,或是从个人的志趣而言,我对于上古文献始终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始终关注着它的每一点进展。感谢《文学遗产》编辑部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扶植,从一九九一年开始,让我到编辑部兼职,负责先秦两汉......
-
〓 能不忆《牛虻》?
“牛虻问题”点燃译者李良民的激情1991年6月3日,中国青年出版社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电话:中国十大翻译家之一、《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斯巴达克斯》等一系列经典文学作品的译者李良民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这是一代翻译巨匠与我们万千读者的永别。痛惜之情,难以言述。以至于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仍让我们难以忘怀。李良民翻......
-
〓 学术史的两个视角
大体上说,学术是对自然、社会、人生事象所作的反思与总结,而学术史则是对学术本身所进行的反思与总结。学术史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比学术更高的精神相位和更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史是对既往精神活动的更为深刻的批判性重构(相对思想史而言)。如果这么说不算悖谬的话,那么“既往精神活动史”和“批判性重构”两......
-
〓 魏晋南北朝女子的发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这是在南朝刘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灵蛇鬓是曹植的嫂嫂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传说甄氏进入魏宫当了皇后以后,每天梳妆打扮的时候都有一条绿色的小蛇盘结在她的左右,甄氏就......
-
〓 难以回避的三个历史人物——念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诞生一百周年
作者简介:雒青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理事当全世界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敦煌学学术界翘首以待自己的节目—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诞生100周年纪念。一个世纪的风雨,清晰了一门显学的容貌。敦煌学在曲折发展中终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尤其是中国敦煌学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笼罩在敦煌学上空的疑云迷雾,却久拂不去......
-
〓 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
“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诗歌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诗学中的重要位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一文,从五个方面研究了有关“清”的种种问题。第一,“清”在古典诗学中的......
-
〓 唐代官服
唐代虽然沿袭了汉魏旧制——群臣二十一种等级的“正服”,但其中真正能广泛体现国家权威与分别官员品阶且最具时代特色的,惟有官服。皇帝服饰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和礼帽。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
-
〓 国学网事
相对于那些“大名鼎鼎”的网站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网站:“国学网”(www.guoxue.com)。“员工”很少,只有两三个人,更没有风险投资。网站的创办者尹小林如此定义“国学网”:文史工作者的信息驿站,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网站,既是专家进行学术研究的园地,也是值得文史爱好者经常光顾的茶座。众所周知......
-
〓 诹议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1》注释:1. 说:通“乐”,快乐。2. 朋: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称为朋。3. 愠:生气,不高兴。这一则《论语》,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了,它的字面意思非常浅显,就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
-
〓 何为狭隘
最近有一位年轻的评论者,对陈忠实的《白鹿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这部小说流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在自己的亲人被日本人打死后,葬礼中把战场上得来的日本人的“头发”焚烧,以为祭奠,这样的“民族意识”是否太过狭隘?20年来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艺术,对民族仇恨和历史耻辱的反思与揭示,是太过空泛和“博爱”,还......
-
〓 梁漱溟作诗否?
几个月前,我搜集了一些文革期间的打油诗,寄与广东《当代诗词》编辑部,其中一首是梁漱溟的作品: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倘若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该诗原刊于1993年16期广州《诗词报》,是天津涂宗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援引的。那些打油诗在今年第二期......
-
〓 疑古辨伪的《百年敦煌》
公元2000年,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整整100年。藏经洞中的大量珍贵文物,为历史地、真实地研究和比较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丰富的、罕见的素材。世人公认的当代显学——敦煌学,就是从藏经洞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据悉,我国有关部门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及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无疑是敦煌学的一件幸事。围绕着藏经......
-
〓 汉代女服
汉代宫廷贵妇礼服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通过色彩、花纹、质地、头饰、佩饰等来表明身份的不同。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时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是:汉代女子所穿的深衣,长可及地,衣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的时候不会露出鞋子。由于衣服通神紧窄,能够把女子身体的曲线美很好地凸显出来。除深衣外,还有一种服装叫“袿衣”,样式......
-
〓 “最是文人不自由”
这句话出自陈寅恪先生三十年代写的诗。题为阅报戏作二绝,恐怕早为大家所熟悉,并得以深刻体会。陈先生以罕有的史识,发乎诗笔,道出千古真谛。自然引发出时代与历史有的共鸣。大家知道,陈先生所论大都公允当,而戏作之词,却又似为偏论,其中深意,只有备尝艰苦,阅尽春秋方可得知。然而,要真正理解陈先生这句简单明白的诗句涵意,却并非易事......
-
〓 宋代女子发式
发式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像唐朝那么浓艳鲜丽。总而言之,宋代妇女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宋代妇女很喜欢高髻,她们为了使自己的发髻变得高一点,就在里面掺上假发,据说宋朝妇女的高髻还有高达两尺的危髻,这些都是追赶时髦的结果。......
-
〓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
原始社会初期,纺织技术还未发明,人们用作御寒的衣物不外是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或是采集所得的树叶、茅草。骨针、骨锥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了兽皮的初期缝制和树叶的加工,结束了赤身裸体的生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实践中,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除了最早的纺织工具——纺坠,原始的织具——腰机。当时的人对一部分天然纤维有......
-
〓 学术也有“海外兵团”
前几年小山智丽在世乒赛上战胜邓亚平,曾使国民对“海外兵团”的恼怒达到顶点,媒体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议论,出发点虽不一样,但对“海外兵团”所抱的厌恶、敌视态度则是同一的。对此我很不以为然。中国的乒乓球训练、比赛体制是否有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荣誉的可能这里暂不讨论,从运动员个人来说无不愿意自己的运动生命延续得更长。中国乒乓球人......
-
〓 汉代的冠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身份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的冠式种类繁多,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十六余种。冕冠只有贵族官员才能戴用,老百姓只能用布帛包头,称为巾。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人以黑巾裹头,......
-
〓 张冠李戴“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篇选入学校教科书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个穿着脏兮兮的长袍、留着长长的指甲的迂腐文人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在《鲁迅全集》关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释中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