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宪光先生在《 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重庆出版社,1988 )的基础上,历经十年寒暑,又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精美而厚重的专著― 《 纵横家研究》 (重庆出版社,1998 )。该论著约25 万字,体系之周密,视野之开阔,见解之独创,分析之透辟,无不反映了著作者深厚的学养,敏锐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该书问世,其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对《战国策》 及纵横家作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空白,澄清了《 战国策》 研究的诸多疑姻,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熔文史哲于一炉,宏观与微观并收眼底及纵与横交织的科学研究方法,开辟了一条更为广阔的研究之路。
《 纵横家研究》 是一部体系周密的论著。单从全书的标题,也可看出论者所建构的填密的理论框架体系。该书分为八章,依次是:纵横之世,纵横之兴,纵横之学,纵横之术,纵横之英,纵横之文,纵横之衰,纵横流变。论者试图在历史的纵坐标上勾勒纵横家兴衰流变的历史轨迹,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总结教训;同时又在战国乱世的横坐标上揭示纵横家们的活动概貌,从微观上透视纵横家的学术,思想和文采。纵中观横,横中见纵,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具,既有时代变迁的沧桑感和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又全面立体地展现纵横家这一真实丰满、个性鲜明的独特群体。论者打破文史哲的界限,宏观俯视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纵与横的论述方法或并或合,条分缕析,细微而周到。这种纵、横交织的论证体系构成了一张结构严密的网。由此,作者重新审视了《战国策》 及纵横家,力排陈说,提出了诸多富有独创性的见解。《 战国策》 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诸侯国的史料。自西汉刘向集录成书以降,由于统治者的蔑视、禁绝,该书屡遭厄运,至南宋时,几乎消亡。(《崇文总目》 载《 战国策》 仅剩残卷11 卷,占全书的l / 3 )后经宋儒曾巩,访之于士大夫家,重加整理.才使该书“复完”。然曾巩痛斥《战国策》 为“邪说”,整理该书的目的是“放而绝之”。((战国策目录序》 )后代的学者亦大多囿于此说,视其为“离经畔道”之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 战国策》 某些篇章加以分析、批评的文章,如从“赵威后问齐使”章中,论述其‘’民本思想”;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章中,颂扬其“改革精神”。虽有见地,但这些并不代表《战国策》 的主要思想倾向,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为《 战国策》 并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其思想驳杂,兼有儒、墨、道、法、兵、名、纵横等各家思想的反映。如果不结合战国时代精神,不通览全书作整体把握,那么对该书的评价,就很容易失之于“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 纵横家研究》 的论者不同于他人之处的就是从纵横之世的历史背景切人,分析了战国时代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及“背本趋末”的世风等时代特点,论证了纵横家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论者从纷繁芜杂,真伪杂揉的史料中,考察分析了纵横家的思想实质,并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既对其鼓吹策略万能、崇尚阴谋诡计作了无情的椰愉,又对其贬战、重视外交、尊重知识和人才思想予以高度评价;既对其争名逐利、唯利是图心态予以揭露,又对其敢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解放的精神予以褒赞;既批驳其趋炎附势、尔虞我诈的投机思想,又肯定其能认识并顺应时代潮流的进取精神。不仅如此,论者还把纵横家与同时代的儒家、法家作横向比较。如认为“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之学,是奉法治为中心,而以重法、重术、重势相结合为特征”; “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之学,则是奉策略为中心,而以重计、重利、重时、尚贤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虽然儒家与纵横家都有贬战思想,但“孟子反战的目的是主张‘发政施仁’,而行所谓‘王道’,纵横家之贬战则是策略至上思想的反映,其目的是抬高计策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论者的视野并未仅仅停留在《战国策》 及战国乱世上,而是把纵横家放人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考其兴衰流变。如论述以蒯通、陆贾、哪食其为代表的纵横家继兴于秦汉之际,直至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纵横家流变于后世,派分三支:流为谋士,辅佐君王;流为文士,驰骋文坛;流为侠士,纵横乡阎。这种纵向的论述结构,真实地揭示了纵横家的历史轨迹及其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