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8)
本网:墨客网 | 阅读次数:1786次 | 更新时间:2017-09-15 13:31:33
密奏方式确曾收到一定效果,查清一些通过正常渠道难以查清的问题。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科场案被公开披露后即发生督抚互参事件。江苏巡抚张伯行疏参两江总督噶礼与考官通同作弊,揽卖举人,勒索银两,而噶礼则疏劾张伯行挟嫌诬陷、监毙人命等事,双方互不相让。加之主审案件的钦差张鹏翮等人圆滑世故,或拖延审察,或模棱两可,致使情况愈审愈乱,无法处理。康熙便令苏州织造李煦秘密调查奏报审案实情,江南群众反映及噶礼、张伯行的具体情况等。根据李煦的如实反映,康熙了解到噶礼、张伯行所反映情况均有其事,只不过是双方原有矛盾,借此相互倾轧而已,于是他亲自作出处理:噶礼原来声名就不好,加之有收取贿赂的行为,革职;张伯行素有清官之名,但办事苛求并有一定过错,革职留任。
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考察臣下,明辨真伪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君无戏言,决策不能朝令夕改
韩非主张任法不任智,因为人的智慧没有法律稳定。韩非主张法律、禁令一旦制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自己的私心和私欲不断变更法令,会招致亡国的灾难。
在一个国家,制度的“朝令夕改”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追根究底还是缘于决策部门出台政策时的草率、武断,缺乏对形势的足够分析,对政策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还不愿参考不同阶层的意见。一项“短命政策”的一立一废之间,是百姓对形势判断的无所适从,是政府行为的盲目和非理性,是公众利益的多次受到伤害,是对政府的决策成本的一种浪费,也极大地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决策朝令夕改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朝令夕改”严重影响管理者的威信,一个法治的国家应该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指令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臣下就会对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产生怀疑,决策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由于决策变动,对决策的执行也会因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偏差;决策的反复极大地浪费了各方面的资源;决策朝令夕改使国家内部产生不了强大凝聚力,人心涣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