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他继承了王位,这个国君他身怀雄心壮志,他要改变秦国这种落后的地位,所以他发出了文告,向各个国家的才能贤士给予高薪聘请他们来到秦国,来主持变法。在众多的应聘人才之中,秦孝公惟独了注意了一个叫做公孙鞅的人,这个公孙鞅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商鞅。
商鞅从小就喜欢读书,年轻时就对当时各国的法律有深入的研究。长大后他到魏国游学,并在相国公叔痤手下做官,辅佐相国处理政务,甚得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病重之时,魏惠王前来探望,并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根本没把商鞅放在眼里。不久,商鞅听说秦国国君颁布了“招贤令”,秦孝公的英明之举让商鞅感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到了,就只身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在秦国大臣景监的推荐下,商鞅见到了秦孝公。
那么他在和秦孝公谈论变法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的读书人高谈阔论,没有大讲礼仪道德,他为秦孝公讲解了变法的两个基本国策:一个是耕战政策,一个是依法治国政策。耕战政策就要使秦国在农业上富强起来,使秦国的军队强大起来,依法治国政策就是要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以法律来确立君主的最高权威,用严刑峻法来制止各种违法行为,那么商鞅他所谈论的这两个基本国策,恰好符合了秦孝公的需要,所以秦孝公在众多的人才中选定商鞅作为他主持变法的人物,不久秦孝公就任命为商鞅为左庶长,负责全面的变法工作,我们说左庶长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爵位,在二十等爵位里面左庶长只能是排在第十位,它只是一个中高级的爵位,但是秦孝公认为商鞅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给他的职位不高,但是授予他的权力却是最高的,他可以代表国君来发布法律,执行命令,可以说商鞅和秦孝公他们之间的认同还有信任,成为商鞅变法的一个基础。
那么商鞅在上任以后,他也没有马上颁行新的法律,商鞅分析了一下秦国的形势,他认为秦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颁行新的法律实行新的制度,那么就要依靠秦国的老百姓,因为他的新的法律政策,直接地会触动秦国贵族的利益,秦国的贵族会成为他变法的阻力,而他所能够依靠的,除了秦孝公之外,除了秦孝公给予他的权力之外,就只有依靠秦国的老百姓,所以商鞅就想了一个办法,首先要取信于民。商鞅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他率领差人来到了秦国都城的南门,他在那里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棍,他同时对围观的这些百姓发布了一个命令。他说哪一个人能把这个木棍,从都城的南门把它搬到都成的北门,我将授予他10斤的重赏,我们说10斤相当于一个高级贵族一年的收入,这是一个很丰厚的奖赏,而要做的事情呢我们说三丈高的木棍,那么三丈高的木棍,相当于当时秦国军队所手持的长矛,当时秦国使用的最长的兵器就是一个七米长的长矛,所以说这样三丈高一个木棍和这样的一个长矛的,它的重量是相差无几,所以说要把这样一个木棍搬到北门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他的封赏却如此地丰厚,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机会,可是当时围观的百姓在下面窃窃私语,就开始议论,都听说秦王已经任命商鞅主持改革,那么是不是商鞅就要首先把那些贪婪的人,首先要揪出来,加以惩治,那么他所要搬的这个木头,是如此地轻便,为什么要给这么厚的封赏,很多人对商鞅他的这个命令表示怀疑,所以我们看到当时围观的人只是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愿意搬动这根木头。一直到了这一天的下午,商鞅看没有人,按照他的命令去搬这根木头,他又发布了一个新的命令,他对大家说,谁要是把这根木头同样是搬到北门,我的封赏将增加五倍,每个人可以获得五十斤的奖赏,五十斤的奖赏,我们说这样的一个赏赐实在是太诱人了,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就有一个青年男子从人群里面挤出来,他扛起了这根木头飞快地奔向了北门,当他达到北门的时候,商鞅和众多的围观的人也来到了北门,那么就在这个人把搬的木头放下的时候,商鞅立即宣布,他说你是秦国的好国民,你服从国家法律,国家就会奖赏你于是马上把五十斤的重赏让他的差人托给了这个搬木头的人,所有的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他们被商鞅的这种守信用,重承诺这样一种行为惊呆了,那么商鞅就在这个时候又发布了一个法令,他说明天早晨在城门的南门我还会发布新的命令,请大家通知你们的邻居,到时候都来听一听。
商鞅这次通过搬木头的事件,确立了在都城百姓中的威信,所以在第二天,有更多的人来到了城门的南门,来围观商鞅是如何再次颁行新的命令,可是围观的百姓没有看到第一天的木头,也没有重赏,他们看到商鞅已经把写好的法律竖立在城门旁,这些法律就是商鞅所要实施改革的新法律。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后,使秦国的国力大增。而商鞅制定的法不阿贵、刑无等级以及连坐等刑罚制度不但惹恼了诸多王公贵族,也为自己埋下了诸多隐患。商鞅是怎样用严刑峻法惩治犯法的权贵的?秦孝公对商鞅的执法会是怎样的态度?
商鞅设置了严酷的刑罚,其中有灭族、灭三族等等,这样十分严酷的刑罚就是要大家遵守国家法律,那么形成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当百姓们看到这些法律的时候,他们就认为,他们的好日子就要开始了,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是有信心的,是极为信任的,这些法律虽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但是商鞅在执行变法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变法它意味着不仅仅是颁行了新的法律,更主要的是他要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特别是要触动那些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的利益,比如说商鞅他颁布新的法律里面有一条就规定,凡是秦国的国民,只要是没有在战场上立过军功的人,他就不能穿丝绸所制造的华丽的衣服,不能乘坐马车,只能乘坐牛车,也就是说,一个贵族,无论他有多么显赫的地位,无论他多么富有财富,如果他没有为国家作贡献,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话,那么他只能和平民一样,穿粗布的衣服,坐牛车那么这条法令就遭到了很多贵族的反对。那么商鞅在执行这次法律的时候,把很多有很高爵位的贵族,把他们免了职,就是因为他不服从法律。可是新法律实行一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吏都来报告,说新法令在地方上执行得不是很好,有很大的阻力,那么商鞅和秦孝公接到这个报告以后,他们就开始研究,为什么新法律在地方上难以得到实现?那么分析的结果,商鞅认为,并不是他所颁布的新法律,它的内容不好,而主要的问题在于,地方的贵族抵触新法律,他们拒绝执行新法律,那么有这样的一个分析结果之后,商鞅就向秦孝公建议,他说,有必要开展一次全国的执法检查,而且这次执法检查它的打击重点,将是那些拒绝服从法律的贵族,秦孝公认为商鞅所提的建议是正确的,所以秦孝公说,我将授予你全权,你在地方上执行法律,你和国君的权力是一样大的,那么在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之后,商鞅就开始到全国进行执法检查,在对全国执法检查的过程中,商鞅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贵族集结在一个叫季虎的一个大贵族的周围,抵抗国家的新法律,那么这个季虎是什么人?这个季虎他的姐姐就是秦孝公的妻子。她是秦国的王后,季虎他就是秦孝公的小舅子,那么他是一个王室成员,而且这个人他有一块独立的封地,就是在咸阳。那么整个的咸阳城都是在他的控制之下,他组织了一批贵族,抵抗国家执行新的法令,而且季虎自己还组织了一个家兵队伍,有一千多人的这样一支军队。
商鞅知道这样一种情况以后,他就决定要以季虎作为严打对象,以季虎为突破口来推行新的法律。季虎听说商鞅要来的咸阳进行执法检查,他很傲慢,他就问手下的人说,商鞅带了多少人说,他的手下报告说,商鞅带了三百名步兵,季虎说那好,我们带一千人去迎接他,拒绝他进入我们的咸阳。咸阳是我们的地方,于是季虎就率领着一千名家兵来到渭河边,来迎接商鞅。商鞅是坐着牛车,率领着他的三百步兵,来到渭河边,他看到了季虎,发现季虎坐在马车上,穿着华丽的衣服,而且手下俨然有一支像国家正规军一样的家兵,那么商鞅还是和颜悦色地对季虎说,他说,季虎你知道你违背了两条国家法令吗?季虎说,我的封地里面,我就有自主的行政的权力,我就是法律,我没有违背国家法律。那么商鞅说,我新颁布的法律里面,第一条不允许没有军功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乘坐马车,那么你已经违背了这条法律,再有,你组织了一支家兵,那么组织家兵就等于叛国,等于另立政府,这和法制的原则是相违背的。那么季虎说我一直是这样的生活,我不认为新的法律是正当的,商鞅感觉到季虎是要违抗法律,所以商鞅就向季虎最后声明,说,如果你不能够马上解散你的家兵,脱去你的华服的话,那么我就要执行国家的法律,就要对你进行强制执行,季虎说,你尽管执行好了,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那么商鞅感觉到,他是在挑战法律的权威,于是就向他手下的士兵发布了命令,商鞅说:“士兵们,季虎他私自组织军队,这就是叛国,叛国者就是我们的敌人,凡是你们能够杀死敌人的,将按军功爵给以记功,随后商鞅一声令下,那么商鞅的三百名步兵就冲向了季虎的家兵部队。在解决了季虎的家兵之后,商鞅的士兵就把季虎从马车上拖下来,把他的华丽的衣服全部剥去,把他捆绑起来献给了商鞅。那么商鞅没有马上处死季虎,而是把他带回秦国的都城,交给了秦孝公来处置。
那么秦孝公在看到商鞅的报告书以后,他翻都没有翻,他对他手下的人说,商鞅办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办好了,季虎虽然是我的小舅子,可是他违反了国家法律,按照法律去办好了。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态度是很坚决的,是完全支持他变法的,所以商鞅就依照秦国的法律,不仅把季虎本人,还有他所有的家人全部杀掉,这就是灭门之门。
处理了季虎案件以后,很多贵族认识到秦孝公是完全支持商鞅,而商鞅在执法方面绝不会容情,所以很多贵族不再敢对抗商鞅,采取了一种合作的态度,那么秦国的变法从而也就很顺利地开展下去。
商鞅执法甚严、惩办皇亲的事迹一时震动朝野,很多贵族敢怒不敢言。实施变法的第六年,秦国迁都咸阳,在迁都问题上,秦国太子提出了反对意见,依据当时的律法,反对迁都罪不可赦,太子为何要反对迁都?商鞅对太子的违法行为将做出怎样的惩罚?商鞅又是怎样死于太子之手的?
太子为什么会反对迁都呢?因为我们知道,太子他和季虎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季虎就是他的舅舅,那么他反对迁都的理由也就是,咸阳曾经是他舅舅的封地,那么国家不应该把一个私人的封地作为都城所在,所以他反对迁都,那么太子反对迁都,就使得商鞅在执行变法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太子不同于一般的贵族,那么在遇到这种情况之下,商鞅也只好把太子反对迁都的这样一个意见,呈报给了秦孝公,秦孝公那么反过来问商鞅,太子反对迁都,应该怎么样处罚他?商鞅说,反对迁都就是反对新法律,这是应该处于死刑的,那么秦孝公说,太子违法,是不是也要应该依法处置?商鞅说,按照法制原则是应该按照法律处置,可是他是太子,秦孝公在这个时候,坚毅地给商鞅留下了一个命令,他说秦国可以没有太子,但是我不可以没有秦国,你依法办理吧。那么秦孝公又把处置太子的这个权力授予给了商鞅,可是商鞅他是在一个官僚体系里面存在的一个角色,他不可能去把太子就地正法,因为他明白,太子他是秦国的未来,而且他也是秦孝公的感情之所系,那么一旦要是他处死太子的话,就会突破秦孝公他最低的感情界线,那么秦孝公也很可能在以后就不会再信任他,不会再重用他,那么面对太子违法这件案件,商鞅思前想后,最后做出了一个判决决定。他在判决里面指出,太子违法,应该按照国法进行处置,但是太子他是王位的继承人,他的过错应该由他的老师来承担,于是商鞅把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于了刑法,一个是处于了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另外一个是处于了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然后再涂上黑色的墨水,永远地带着囚犯的标志,那么商鞅处理太子案件之后,秦孝公更加地信任商鞅,因为商鞅在执法的过程中,他毕竟把他的继承人,没有就地处决,没有完全僵死地来执行法律,同时秦国所有贵族也都认识到,太子违法也是要处罚的,那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还有谁能和太子的地位相比,所以没有人再敢触犯商鞅的法律。
太子即位以后,那么太子身边的一些反对变法的贵族,也开始在国家占据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太子当时被割掉鼻子那个老师,他是十分痛恨商鞅的,于是他向太子,也就是现在的国王,起诉了商鞅,说商鞅有叛国之罪,太子本身是不喜欢商鞅的,甚至也是痛恨商鞅的,那么他在接到这样的起诉和举报之后,就准备治商鞅的罪,商鞅看到在国君更换之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他就准备逃回自己的封地,逃回自己的老家,他在连夜逃走的过程中,他来到了秦国的一个重要的关口,叫做幽谷关,这个时候商鞅就准备住在幽谷关内,一家国营的旅店里,可是他准备投宿的时候,当时旅店的老板告诉他,按照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凡是要在国营的旅店里面住宿的,必须出示你的身份证明,你的户口本。可是因为商鞅是一个囚犯,正在为国家通缉,他根本就没有身份证明,商鞅在没有办法住宿的情况下,只好连夜翻山越岭地逃走,商鞅在逃走的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是如此地严格,而秦国执行他的法律也是如此地良好,可是最后,商鞅还是被秦国的国王捉拿到,最后被处以五马分尸的刑罚。
但是商鞅变法,并没有因为秦孝公的去世,商鞅的被处死而终结,那么秦孝公在他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两条遗嘱,第一条遗嘱,就是要坚决地执行新法律,秦孝公说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秦国要世世代代地执行下去,那么这一点也体现了秦孝公他对商鞅的信任,他对商鞅的支持。那么第二条遗嘱就是,秦孝公告诫他的太子,也就是新的国王,他告诉太子,要重用商鞅,商鞅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也是秦国所必须的一个政治改革家,可是这一点,因为国君的更迭,那么商鞅没有得到善终,他却被太子处以了死刑。
从商鞅变法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任何法律改革它都必须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基础就是它一定要得到王权的支持,得到国君的信任,这是变法所必须的一个条件,也是克服各种阻力的一个原动力,那么另外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商鞅的变法,虽然他被处以死刑,而秦国又实行了他的法律120多年,最后终于统一了中国,那么也就是说实行变法的第二个基础,就是它所实行的法律要符合百姓的需要,符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历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