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原论》目录
《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日译本序言初版序言第一篇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第一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二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及其关系近代买办官僚资本形成的若干特点三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在逐渐......
-
〓 “中国古文书学”的创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笔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文书研究班中国古代史学界近代以来发展出简帛学、敦煌学、徽学以及黑城学等新学问,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牍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书、徽州文书,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上述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迄今中国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构想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二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的概念和创建学科体系的设想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经过近百年来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 断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
-
〓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学者中间存在三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
-
〓 学术访谈:立体式的文学研究方法
【核心提示】学术访谈已成为很多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我国期刊界当下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术访谈在当下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它以特定的学术话题,通过采访者对问题情境的预设,借访谈形式将沉潜在受访者学术表象之后的学术经历、学术理念、治学方法等个性化、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能......
-
〓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研究与商榷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中各派的意见研究历史,首先需要知道生产方式,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区别某一社会的经济构成(或经济形态),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关系,和种差对于生物的发展规律的关系是相类似的。所谓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资本论》全书一百多条的论述中,是指“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特殊的劳动者......
-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
-
〓 “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5
史学研究的“碎片化”现象,是近年来引起史学界许多人诟病的一大病症,其意指研究问题细小琐碎,且缺乏整体关联性与普遍意义内涵,因而缺乏意义与价值。这种“碎片化”倾向尤其在近二十多年来新兴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人进入这些新兴领域,尤其是刚刚跨入学术门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纷纷选择......
-
〓 古代史研究的拓展:中国与世界
应当指出的是,西方的古代史研究走到今天,实际上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制度让公民成为国家舞台上的主角。无论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还是近代根据古代文献撰写的以政治和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史,如梁启超早已意识到的,都是“民史”而非“君史”,即公民群体的历史。在那里,处于历史舞台中心的是公民大会及其选举出的官员的......
-
〓 不必担忧“碎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没有“历史意义”的小问题上,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其实,这种忧虑在西方历史学界出现更早。在西方,过去史学家在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响下,主张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责......
-
〓 东汉史研究需要补偏救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五
【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北,武汉,430079)近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秦史研究成果丰硕,西汉史研究建树颇多,东汉史研究相对薄弱。笔者查阅秦汉史研究历年综述,发现一些撰稿人谈及缺陷时,总会提到东汉史研究。如论198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如果是科学,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如果是哲学,它是历史哲学还是世界观?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康德黑格尔:科学与哲学的科学化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德语语境中“科学”的含义。德......
-
〓 考泽莱克与德语世界的概念史——概念史笔谈之三
将“语言学转向”标识为20世纪英美哲学的基本特征也许是恰当的,但对于德语世界而言,这一转向由来已久。自启蒙运动以降,经过歌德、温克尔曼、洪堡、赫尔德、施雷格尔、施莱尔马赫等人的不懈努力,语言学被推崇为人文科学的必修法门,“好言者好智,好智者好言”,语言与思想之间的释义学循环在当时业已成型。洪堡将历史主义引入语言学的尝试......
-
〓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核心提示】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像挖金矿,挖新矿容易出成果,如果一个地方人家已经挖了五年,要想再挖出新矿,就比较困难。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
-
〓 美倡导历史教学从研读史料入手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12年3月5日报道,斯坦福历史教育集团(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日前挑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提出“像史学家一样去研读”(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的历史课程方案,提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跳脱”历史课本,以研读分析史料为切入点。此举旨在激发......
-
〓 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摘要】中国史学界的疾病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增长还是研究主题的扩展,或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缘由,既有中外学术交流的因素,更是史学界自我反思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疾病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对疾病史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
-
〓 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二战爆发之初欧洲大陆的“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年鉴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军营中写道:“保尔·瓦莱里曾举例说明:‘电征服了地球,它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所有政治事件的总和。’尽管如此,历史学却对这类值得注意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他的看法,我们表示由衷的赞赏。令人遗憾......
-
〓 《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
城市环境史研究在环境史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之初并不占据显著地位,其原因与环境史中的西部史传统以及环境史开创者的个人研究趣旨直接相关。80年代以后,在乔尔·塔尔(Joel Tarr)和马丁·麦乐西(Martin Melosi)的领导下,城市环境史研究正式得以开展,但是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郊区却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盲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