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以来,与全国各界的发展同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并已历史性地进入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学界的进步中仍存在不少亟待大家努力克服的问题。以下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一、学科界线与学科规范1.学科界线模糊的现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在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直受到冷遇......
-
〓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
2011年秦汉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论坛:出土简帛与地方社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出版论著、整理资料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的结合为主流,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政治文化、祭礼、社......
-
〓 最独特的汉学家
罗高寿被誉为中俄之间一架“看不见的桥”【核心提示】他是一位学者型外交家,不仅对中华文化有精深的研究,也比苏俄任何一位驻华大使都熟知中国现状。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当代俄罗斯名人,除了普京和维塔斯,当属罗高寿(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Игорь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гачев)。他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任大使13年......
-
〓 从朱学到王学的历史演进——十世纪以来的研究综述
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位巨人,朱学和王学是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此两座“高峰”之间的思想演进过程是怎样的,这一论题对于理解理学的发展,甚至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都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这应是理学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环节。但是通过对20世纪以来有关文献的检索发现,关于这一论题的专门研究并不多。有关的论......
-
〓 “传承与变革”10-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日27-29日,“传承与变革-10 -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考了会议,共收到专题论文19篇。学者们就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军制、思想文化等社会侧面,及宋元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场......
-
〓 纪念吴老
【作者按】去年7月9日,我与刚由外地回京的老伴商量,准备于次日再去医院看望吴老当间,却接得吴洪教授的电话,告知他爸爸、我们敬爱的吴老病逝的消息。这使我深感震悼。霎时间,我与吴老相识并受其教诲的二十多年往事,如同过电般地一幕幕呈现眼前,无法停息。在此情景下,我一口气写了近三千言的回忆文字,将附于我编完待发的一个集子后面,......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赵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王城遗址赵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研究如果从梁启超1903年发表《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算起,已然走过100多个春秋。但赵文化研究真正的兴起当推1987年全国首届赵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把赵文化研究推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赵文化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
〓 高翔总编辑谈当前中国学术思潮与学术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讯 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基础知识系列讲座开讲,高翔总编辑做动员讲话并担任首场讲座主讲嘉宾,王利民副总编辑主持讲座启动仪式。“系列讲座”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2011年11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上关于“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指示精神,经总编办公会研究决定启动的。讲座系中......
-
〓 技术-经济-社会史:重铸经济史辉煌的新学科
【内容提要】技术-经济-社会史是从技术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新学科。它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的反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新了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为基本进路。构建该学科是现当代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将为经济史研究注入强大活力,把处于“危机”中的经济史引出困境,走上持......
-
〓 追忆黄宣民先生
黄宣民先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我跟随黄先生十五年,许多往事至今印象深刻。我时常翻看家里那些保存已久的照片,上面有黄先生,有我,还有其他先生,无限的追忆与怀念总是油然而生。一转眼二十六年过去了,但我第一次和黄先生见面的情形还是那么清晰。那是1985年春天的一个工作日,我按事......
-
〓 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繁荣与发展——访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发端于清末,形成于民国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以西方进化论和实证研究为特点的学派;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的学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内容以及目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整合。作为横跨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中国经济......
-
〓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
“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
-
〓 论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
【内容摘要】基于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愿望,费孝通早年就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乡村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对中国农村社会认真思考的结果,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费孝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小城镇思想、区域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对小城镇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是这两种......
-
〓 201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经济政策民国时期南京、汉口、北平等城市为缓解低收入市民居住困难,由政府出资,选定地块,兴建租金低廉的平民住宅。然而由于政府财力所限,平民住宅出现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其建设没能坚持和扩大,其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唐博以北平为中心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研究。[1]彭南生以近代江南地区的碑刻资料为分析基础,讨论了晚清江南地区地方官署......
-
〓 竺可桢:气象大师与大师气象
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竺可桢一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两大成就:一是气象学、物候学等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二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奇迹般地把地方性的浙江大学办成了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该校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誉为“东方之剑桥”。1910年,20岁的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资格。他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
-
〓 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证指出:延祜元年(1314)至四年(1317)间,鲁明善在安丰路的寿春县编成《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在此时完成并得以刊刻绝非偶然,应与元仁宗所推行的“新政”不无关系。与同一时期流行的《农桑辑要》和《农书》相比,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具有以下......
-
〓 莒文化研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在鲁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张清俐)9月28-29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师范大学、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近百位史学研究学者就莒文化的历史源流、精神内涵与特点特色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关系等相关论题进行探讨......
-
〓 小议“隶”的身份
秦汉史学界在论及主与奴之间的连坐问题时,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奴婢犯罪主人要连坐,主人犯罪奴婢则不被连坐。一方认为奴婢犯罪主人不连坐,主人犯罪奴婢连坐。而双方观点的得出,都源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的一条律文:“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可(何)谓“同居”?·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殹(也)。(......
-
〓 在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
——以瞿同祖为中心的阅读史个案:1934—1965
【摘要】在向功能派人类学学习的过程中,“吴文藻学派”经历了逐渐将历史扔进“垃圾箱”的过程,并由此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因此,仅以功能主义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他们的学术成就可能并不妥当。瞿同祖最著名的作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就是在此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寻求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也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形成反差的是,当学界视他......
-
〓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摘要】“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