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术大师集体失忆与研究生教育的困惑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以历史学为例,20世纪的历史学家可谓群星灿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胡适、顾颉刚、傅斯年、吕思勉、徐中舒、蒙文通、柳......
-
〓 中华文化智慧为何化不掉社会的乖戾
香港《明报》8日刊出署名欧阳五的文章说,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缩影,然则日益突显的春节烦恼已成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缺失的一种典型征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精髓认知的缺失,导致无法以文化智慧化解社会中的乖戾之气。中国在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重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文章摘编如下:就在外国人愈来愈多地了解中国春节......
-
〓 单靠科学能够战胜迷信吗
随着法轮功一类的伪气功、真迷信的骗术的大曝光,全社会重新兴起了弘扬科学、反对迷信的新风,许多科学家纷纷出来,揭露伪科学的真面目,也有不少报纸设立了用科学战胜迷信的专栏,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重新树立科学的权威的意义,当然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人们在宣扬科学的价值、树立科学的权威之时,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似乎科学是......
-
〓 关于国学及国学一级学科设立的一些问题
内容提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考虑新增“国学”一级学科,本论文认为“国学”作为一个相对于“西学”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学术中不能被西学化学科体系所囊括的那一部分。应该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心高度看待设立过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应设立专门的国学学科门,如果不能设立国学学科门,则应......
-
〓 儒学“第四次浪潮”:激辩儒教
《社会科学报》原编者按:伴随着儒学的百年“厄运”,是儒学的数度“挣扎”,近年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可以称为儒学复兴的“第四次浪潮”,与以往港台、海外的新儒家对儒学的心性传统的推崇相比,兹次儒学“浪潮”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儒学的治世功能的重视,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在此背景下,关于“儒教”的讨论就更显得紧......
-
〓 儒学是哲学,何必为宗教!
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这是一个争论已久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虽然每一次争论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儒学的本质很有意义。给宗教下定义很困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宗教进行简要的概述。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无论哲学、文学,还是建筑、艺术,乃至社......
-
〓 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一今年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纪念,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周边邻国,东亚地区,乃至欧美西方世界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现......
-
〓 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联姻是个全新的命题,新是新在文化产品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使书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场,这对传统的研究格局是一大冲击。什么是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殖。应该说,从有商品以来,就有经营文化产品的商人,但是君子耻言利的传统使得文化研究者与商业行为自古就有一道鸿沟。现代......
-
〓 中国何日有“正装”
中国已经进入无“正装”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那就是每参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动时,都会接到主办方的通知曰“请着正装”。但什么是正装?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装”。你若跟对方较真为什么“西装”是“正装”,则显得你不识时务且大大落伍了。“西装”怎么会在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中......
-
〓 21世纪佛教研究之我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多元复合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儒、释、道三家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块。中国的佛教虽源自印度,但在漫长岁月的流传中已经与中国旧有思想文化和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佛教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传播到东亚的朝鲜、日本等国,并作为文化载体为......
-
〓 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
CFP供图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我认为,我国从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
-
〓 国学究竟有什么用?
经常有人问我:“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
-
〓 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从苏州大学生穿着“汉服”祭奠屈原(2006年5月31日中新网)引发各式各样的争议开始,到“苏州私塾先生上书建议‘汉服’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感谢”(2006年6月26日中新网),穿“汉服”的风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拥护“汉服”的人们已经将“汉服”的价值重新提炼,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遗......
-
〓 鄢烈山:对孔子也要中庸点
所谓“中庸之道”,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个贬义词,即折衷调和的意思,是当权者提倡的“斗争哲学”的对立面。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说要不偏不倚,行无过无不及之常道;它相当于佛教语汇里的“中道”,即不堕极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今天,我对此言极表赞同。中庸之道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儒学对孔夫子的评价。秋风先生发表过一篇......
-
〓 中国武侠小说会沉寂但绝对不会灭亡
前些年我国武侠小说创作出现了奇幻、穿越、玄幻等新类型,这些新的因子浸润到传统武侠小说中,形成了面目新鲜的武侠作品,我戏称为武侠小说的“转基因”。转基因的武侠小说,其奇妙的构思、出人意料的故事、复杂多变的情节、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为当代青年读者所喜爱,由此得到流行,为武侠小说创作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网络刺激武侠文学创作数......
-
〓 国学的当代危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学热”的蔓延势不可挡。从各著名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设置,到国学经典诵读班的日益火爆,再到地方政府教育、宣传部门的行政支持,无不显示着这股热潮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面对如此乐观局面,当然是无比欣慰。但是,如果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学在当代面临的危机,......
-
〓 大学如何告别“维持型”?专家称应清晰高校定位
“考大学的多如牛毛,能考上的凤毛麟角”,这是多年前,社会上对高考形象的评述。当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顺利通过的学子便成为“天之骄子”,他们通过上国内大学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近期,一个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每到高考咨询会,能提供双文凭或讲授美国等国家课程的学校展台前都会挤满家长。出国读大学,正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与此同......
-
〓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加剧不同文化传统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因此,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的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命运。自第二次......
-
〓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校内36位教授,用六年多的时间,撰写了《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此书的主编之一,袁行霈教授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袁行霈教授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
-
〓 纪念敦煌风雨百年
6月22日,我国有关部门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和”世界显学”敦煌学走过的百年历程而举办的一系列规模空前的纪念盛典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1900至2000,一个世纪,百年风雨,百年沧桑,中国的敦煌,走过的又是怎样的一条漫漫不平路?敦煌劫难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