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梁志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与研究
梁存秀(1931—2018),笔名梁志学,是我国著名的德国哲学翻译家、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60年以后,曾担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常务副主编,主持翻译并出版多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并撰有相关的研究专著。梁志学先生既是翻译型的研究家,也......
-
〓 择善而固执 上下而求索——何兹全的学术成就和史学思想
出生于1911年的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教学中,他淡泊自守,孜孜以求,在史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史学思想。不倦探索 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何兹全着力最多的领域。他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于1989年完成......
-
〓 “书非货财,自当化私为公”——记近代藏书名家徐恕
徐恕(右)与黄侃 近代以来,较之江浙地区,湖北的藏书家并不算多。比较著名的有宜都杨守敬,黄冈刘卓云,枝江张继煦,襄阳杨立生等。武昌徐恕的箕志堂藏书不仅藏品保存完善,而且不少刻本、钞本也极为稀见。尤其是徐氏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以货财遗子孙”,慷慨解囊,化私为公,将自己毕生的珍贵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更为后世出版界和......
-
〓 卞孝萱: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人物简介:卞孝萱(1924.6.20-2009.9.5),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
-
〓 灯火南园第九楼——翦伯赞与柴德赓的交谊
翦伯赞与柴德赓都是当代史学名家,新中国成立前,未见二人有交集。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中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史学家陈垣的得意门生柴德赓先是担任辅仁大学历史系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
-
〓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叶嘉莹 本报通讯员 陆阳摄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胡适的婚礼
1917年夏,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取哲学博士学位后,26岁的胡适荣归故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这期间,他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成婚。胡适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样的?2014年,胡适早年手稿首次正式公开,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最近,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
-
〓 百年王世襄:自然·自珍·自在
王世襄 资料图片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思念。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董桥1999年在一篇随笔里赞赏牛津文学教授John Bayley的著作“闻不到时下博士论文那股医院消毒药水的味道,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文字淡素之余常见拙气……”,“……是学院里老一派的饱学之士,用练达的人情世故看文学艺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以西方人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毕生精力研究......
-
〓 袁枚的养生方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他享年82岁,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赋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袁枚喜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辞掉官职后,在南......
-
〓 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一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觉寺与傅莹大使饮茶。是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将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词“弱德之美”。大使问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时,我尚未深入研习叶嘉莹先生关于“弱德之美”的著述,但从字面理解,马上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
-
〓 东方朔:嬉笑中有锋芒
提起西汉人东方朔,最为后世乐道的是其滑稽行状。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予他“滑稽之雄”的封号,明人吴承恩甚至把“东方朔偷桃”的逸闻写入《西游记》,使其化身为东华帝君的门下仙童。实际上,在东方朔另类诙谐的性格之下,隐藏着难得的智慧与眼界;而嬉言笑语掩不住的,又是怎样一种志趣抱负无以伸展的痛苦。要理解这点,先要从他两度自荐的故......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
〓 陪同戴季陶访印人选之波折——钱锺书等人被列为随访人员的前前后后
作为对1939年印度国民大会主席尼赫鲁访华的回访,以及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实行不合作主义,英国政府对印殖民统治处境艰难,英方希望利用中国和印度间的悠久文化关系,派人前往劝说缓和双方的冲突,于是1940年10月至12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对印度情况颇有研究的戴季陶,以私人性质访问印度,并顺访缅甸。陪同戴季陶访问的......
-
〓 罗大冈:他是个学者 其次是诗人
1929至1933年,罗大冈在北平中法大学深造。有一天下午,住在同一公寓北大英语系的浙江同学告诉他:戴望舒来北平,还提起他。那时罗大冈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但每次都用不同笔名,目的在于施耐庵说的“不求人知,人亦不知。”他也非常企慕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他向来喜欢......
-
〓 新闻人物:黄永玉的幽默
黄永玉 资料图片记者与黄老第一次的见面是在五年前,在他的“万荷堂”。而这次,在7月28日举行的《黄永玉全集》首发仪式上,面对记者他依旧可爱幽默,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抽烟斗。 首发式上,黄永玉说:“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就因为我是湖南画家中还活着的最老的一个,所以就给我出了这样珍贵的一本书,我很感谢!”如此简短的发言让所有......
-
〓 林散之与赵朴初的翰墨情缘
林散之与赵朴初何时结为翰墨情缘的?那得从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一期“中国现代书法特辑”说起。时在《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美术编辑的田原,为了展示一下中国现代书法,想借此机会好好地将林散之先生宣传一番,他与另一编辑韩瀚酝酿出一期日文版的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拿出点高水平的书法给日本人看看。他们首先来到南京,经亚明的推荐,......
-
〓 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
我没见过郭老,却与他有过多次通信的交往。那时候,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关于郭老的传言也各种各样,他自己也说,要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可是,当我们得到他的回信时,仍然“大喜过望”。 时间如飞,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现在,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仍然......
-
〓 智海观澜:画家的拒绝
拒绝是一门学问。直截了当甚至粗蛮无礼的拒绝,会令对方难堪乃至恼怒,如果幽默地巧妙拒绝,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无形中化解了被拒绝的失落与尴尬。 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人随和,凡朋友索画,他总是慷慨相赠,于是,便有朋友得寸进尺。一天,一位刚要过画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也喜欢吴作人的画。吴作人不接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