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永远的怀念(六)
严绍璗(1940-2022) 2022年8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严绍璗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严绍璗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6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古典......
-
〓 坐拥书城为汉学——追忆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
《书于竹帛》书封钱存训 资料图片 春风和煦,却吹不散心中的哀伤。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因病辞世,享年105岁。 这位终身坐拥书城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汉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宗师、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
-
〓 何门问学记——忆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
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于2011年2月15日晚8时去世。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纪念老师,经过一天徒劳的打电话,联系火车票之后,慢慢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晚上刘九生先生特意从美国打来电话安慰我,也说写点什么吧。一、偶然报考,侥幸录取读硕士期间,很早就打算念博士。当时想跟随田余庆先生,得知田先生不招生之后,只能将专业确立在硕士期间用......
-
〓 追思·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甘惜分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引吭高歌和摇旗呐喊,却也难于沉默不语,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甘惜分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100年只是一瞬,但新中国新闻学却由此发端,并蓬勃发展,指引着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他的故事,也是新闻学的故......
-
〓 朱自清诤言俞平伯
朱自清与俞平伯,是两位相交甚深,情谊绵长的友人。他们结识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信函不断,探讨人生,共办《诗》刊,相互唱和。1923年8月,两人结伴漫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为文。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两篇异彩纷呈,题目相同的名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后来终生服务“清华”,便是缘于俞平伯和胡适的举荐。之后两......
-
〓 2021永远的怀念(四)
周毓麟(1923-2021) 2021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4年9月至1957年7月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60年5月奉调加入核武......
-
〓 “不少痴癫,是真知灼见”——江枫先生印象
我是在江枫先生的“巅疯”时刻拜识他的。那是1995年彩虹奖颁奖典礼上。“江枫今天疯了,竟然打的来文采阁。”李文俊先生说。我手上有一本江枫译《雪莱诗选》,1981年在上海华东师大书亭购得。版权页为一版二次印刷,从中可看到初印5500册,再印三万的信息。很多人购买不得,只好借阅或手抄,而我可能是宿舍离书亭近(不到百米),信......
-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极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1]、罗有高[2]、汪缙[3]等人,对佛学有极浓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延及龚自珍[4]、魏源[5]等。到了清末,佛学出现一个新的振兴局面,并且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
-
〓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启功自撰对联一九九三年,本文作者拜会启功1986年,启功为第一届教师节创作《苍松新箨图》 2015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对先生的思念未尝稍减。在启功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我有幸长期与他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人格的伟大。先生高尚的品德,时时感动着我,教育着我,熏陶着我,成为我......
-
〓 与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畅谈文学——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新闻人物】 3月21日,春分当日,“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走进鲁迅文学院,开讲“春天一堂课”。 这天,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温暖启幕。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在浓浓春意中“回娘家”,听一听名家的课,聊一聊文学的事。 虽已88岁过半,两鬓斑白,但王蒙先生依然才思敏捷、谈吐从容。面对基层作家聊起文学,那些过往的日子......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石匠。他后来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求学,与校长杨西斯交谈,他说自己石匠出身,杨西斯误把“石匠”理解成“雕塑家”,林风眠非常坚定地说:“不不不,我是个石匠,不是雕塑家。”⦾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孩子说,学术研究,“多数情况下,对立面总归有其合理成分,要善于向对立面学习,要学会吸收营养。”他举硬......
-
〓 八百孤寒齐下泪——怀念傅璇琮先生
傅璇琮乐于提携后进,学界有口皆碑。先生远去一周年之际,我不禁回忆起他对我学术上的帮助,心香和泪,献与先生。2003年2月,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警惕古籍伪校点》被先生看到,他托几位文学所的老师向我传话,让我与他联系。我自然欣喜若狂。电话中先生说了不少勖勉之语,我由于惶恐和激动,反而大多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强调做学......
-
〓 文艺人物志·索南多杰:守护雪域高原上的民间文艺
近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索南多杰,又一次深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调研采风,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继续深挖民间文艺宝藏。沿途采访调研,他的思绪不禁飘向20年前,一场会议,让他与唐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索南多杰到杭州参加中国民协的工作会议,休息时冯骥才叫住他:“你是青海的?长得不像藏族......
-
〓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王念祥其人其书
《左图且书右琴与壶》《半坡陶鱼纹》金石为宗 初夏午后,暑气漫过街道,如约拜访王念祥先生。一开门,古朴清雅之气即刻将先前的浮躁一扫而空,室内的光亮淡而不昏,人的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初见王念祥,朴素,真诚,和蔼。几句寒暄后,在袅袅的茶烟中,他将自家书画之事娓娓道来。 1956年,也正值暑夏,王念祥生于北......
-
〓 国绣手姚建萍
姚建萍在创作《木槿花开》。苏绣《木槿花开》。均为资料照片 美,就像爱一样,可以征服世界上每一个人,也可以融合世界上任何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不同价值观。美,还可以让人在物质和能力不可及的意境里,充分享受内心的那份愉悦和温润。美,因此也使我们对它有特别的向往与渴求。 美,自然让我们对那些创造她的人肃然起敬。 ......
-
〓 民国风月:胡适制谜
1913年,23岁的胡适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2月假期中,朋友任鸿隽,杨杏佛来到胡适宿舍。“煮茶夜话,戏联句……”第二天,胡适干脆开了一个茶话会,又加上赵元任等数人,烹茶吃饼之余,玩起了射覆、制作谜语等游戏。胡适用中文、西语,甚至自己名字,连作了五个谜语,“颇自喜”。记在了日记里,很得意的样子。一、谜面:花解语。(......
-
〓 日记中的夏承焘:平生不作难言事,且向灯前直笔书
我20来岁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学词日记》)初编,心中有一个疑惑:日记始自1928年7月20日,其时夏先生尚不到而立之年,做起词学专业来,何以如此老到? 夏先生曾自述“三十前后,始专攻词学”,但从《学词日记》发端,便不见初入门者的生涩。他似乎不需要一个适应期,但见如鱼得水、有条不紊,不断......
-
〓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堪与王羲之分庭抗礼。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短小而涂抹狼藉的祭文,不仅仅因为书法而为人所称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今天笔者尝试从史料和文辞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这件书法名作。祸起范阳,称兵犯顺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758年祭奠亡侄颜季明的文稿,记载了颜氏族人在......
-
〓 王莹与郁达夫、王映霞的交往
1939年与郁达夫等在星洲合影 1927年冬,王莹来到上海,次年秋,经友人介绍,加入了中国济难会,并住进机关,与另外两位女青年一起照看门户,收发文件,传递书稿。当时,太阳社的阿英、郁达夫等人,正在为济难会编印文艺性刊物《白华》,主要撰稿人有楼适夷、杜国庠、孟超、杨邨人等。郁达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青年作家经常出......
-
〓 韩星: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国学织梦者
“我是农村娃,上学是我当时唯一出路。后来就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鲤鱼跳过了龙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农村的学校课程少,对外界也不了解,自己又爱好文学,抱着当作家的想法上了中文系,结果发现当不了作家。”说起自己曾经的梦想,韩星坦然一笑。进入大学,除去日常的学习,韩星也会经常作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