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祖籍安徽宣城泾县,生于江苏苏州。画家、美术教育家。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系学习,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中央大学学习,师从徐悲鸿。1930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5年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
-
〓 梁启超与陈寅恪
1 以清华考题“对对子”而引起争议的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刘藏春”、“姚逃虚”,只看这两个名号,就有说不尽的含义。 元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著《藏春乐府》。明姚广孝,字斯道,号逃虚子,著《逃虚子集》。“藏于春”、“逃于虚”,只看其如此自称,已知非真藏真逃,名号背后必有强......
-
〓 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张一清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
-
〓 鲁迅观看蓝苹和王莹演戏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
-
〓 《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学者·荣新江:学术是没有止境的
2021年,对于荣新江先生来说,又是一个学术丰收之年。他在今年与史睿合作编著《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2册,中华书局),新编学术随笔集《三升斋续笔》(浙江古籍出版社),增订再版学术论集《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为《于阗史丛考》(与张广达先生合撰)增加索引之后重印再版(上海书店出版社),将《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
-
〓 文化传承人·徐艳丰:植根沃土的扎刻大师
题图为徐艳丰作品“圆明园”。许涿 摄徐艳丰(中)在指导儿女研习秸秆扎刻技艺。张玉宇摄河北省永清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低洼,盛产高粱。高粱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柴火、饲料或肥料,然而却有一位有心人,却用它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徐艳丰出身于木......
-
〓 他在“黄昏”里漫步远去——忆杨宪益先生
2009年初冬,杨宪益先生去世,曾慨叹:这样的老人,以后稀有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常怀念他。 记得送别杨宪益先生那天,听到一首风笛曲,那温柔、悠扬、舒缓的旋律伴着孩子清新纯真的歌声,让人想到夏日黄昏,想到辽远的牧场;似觉微风拂面,嗅到青草的芳香;又如眺望远方一抹霭气,四野一片迷茫……那天,许多裹着棉......
-
〓 博学明理的国际文化使者——沙博理生平记述
沙博理 资料图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一个甲子之多的沙博理,曾经这样表达他对中国的赤子之心。10月18日,这位老人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助力中国革命......
-
〓 徐苹芳:一生追求考古学的中国气派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逝世十周年。有人说,徐先生是我国考古界的良心。人们这样称赞他,是基于他见证了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担任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第五任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的负责人,是我国考古界重要领导者之一;更基于他性格质直,始终在振臂高呼保护古城、保护北京,矢志不渝。他坚持认为:“经济建设要给遗产保......
-
〓 赵望进 情痴楹联 笔墨含香
赵望进 资料图片 七十有四,古稀之年,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何必这么忙,这么累呀!有人大不解,但朋友们却点赞:“赵望进,这老头儿,活得有境界,有滋味!” 近来,人们见赵望进走路一拐一拐,一问原来是下楼扭伤了脚,每天进家爬楼,很不方便。 有人劝赵望进在汾河边买套有电梯的房子,他只是淡淡一笑。“他这个人......
-
〓 元亨之际忆哲人,斯文斯道不远复
冯友兰先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唐河县祁仪镇祖父家中。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九十有五。2015年是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哲人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但今天我们并未忘记先生。25年过去,哲人所扎根思考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哲人所眷恋的中华文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这一切让我们不得......
-
〓 杨建民:与杨绛的一点书缘
读到钱锺书先生《围城》后不久,便知道了亦为作家的杨绛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到自己十分喜爱的柯灵先生的一篇序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近读到两本好书:钱锺书同志的《旧文四篇》和杨绛同志的《春泥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含蕴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铁杵磨针的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来的。”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柯灵先生是一......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
〓 王元化:文化先知 启蒙睿哲
1今年是王元化先生诞辰百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早就念着写一点纪怀先生的文字,却迟迟未能下笔。先生的慈颜善目,总在眼前流盼,一俟用思,却又犯了踌躇。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先生的学问广袤渊深,文章宏博犀利,从《文心雕龙》的文论讲疏,到黑格尔的哲学研究;从“五四”精神的历史梳理,到对于进化论思潮下种种......
-
〓 2014全国教育楷模·潘懋元:高教泰斗 学人典范
潘懋元在学术沙龙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供图 名片朴素干净,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人亦如此。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未到采访时间,94岁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早早等在房间里。见到记者前来,坚持站起身和每个人握手,双手递送名片。 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自1935年初登讲台的那一刻算起,整整7......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冰心的岁月
激活内心的神圣——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作为新时期较早来访内地的香港编辑,彦火(本名潘耀明)与众多内地知名作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往。本期刊发他的一组人物随笔,分别记述其眼中的冰心、叶圣陶和艾青。三位现代文学大家在日常点滴中凝聚起来的大家风范,令作者感怀,也令读者倾心。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 说文谈史:穿着登山鞋的谢灵运
谢安谢玄叔侄是周口太康人,谢玄孙子谢灵运出生于浙江的上虞,他也认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人郑振铎生于温州,长于温州,高中毕业才离开温州,但他从来自称福建人。盖认的是祖籍。是一种漫长的传统。淝水之战,谢家军打得漂亮。谢玄屡战屡胜,终成高门领袖。谢灵运袭爵为“康乐公”,便是在后来的刘姓王朝那里,也是“康乐侯”。高贵的门第,在......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人在年轻时多半思想偏激,但随年龄增长,又会有所转变。俞大维尝谓自己幼年时读线装书,青年时读洋装书,晚年又重读线装书。 黄焯,黄侃侄子,专治音韵训诂。抗战时,日军轰炸武汉,大家跑防空洞,黄焯仍端坐屋中,以朱笔一丝不苟圈点《毛诗》。 语言学名家赵元任内向幽默,他的神仙伴侣杨步伟则热情开朗。赵元任后来在解......
-
〓 胡适日记的特色
我看胡适日记,有历史了。最早看的是台湾远流版的,不叫《胡适日记》,叫《胡适的日记》。1997年写《徐志摩传》,在外文书店订购了远流版的《胡适的日记》,一时到不了,便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借了一套,影印的,十八册。等我看完,外文书店的货还没有到,就退掉了。过后我就知道自己做了蠢事,该买下的,记得是三千六百元,还是小气了。现在两......
-
〓 王力《谈标点格式》与孙氏兄弟
1939年7月30日,《今日评论》2卷6期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谈标点格式》。 实际上王先生《谈标点格式》一文的标题若编排为“论标点 格式”或更恰当,因该文除谈标点符号的误用以外,还有汉语文章所引英文首字母是否需要大写和汉语文章横排还是竖排等“格式”上的问题。其中标点符号误用部分主要讲了句号应用点不用圈,避免顶格......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