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智慧 尚思辨 学以致知——苗力田哲学翻译和哲学思想研究
苗力田(1917.4—2000.5),黑龙江省同江县人。新中国成立前,曾执教于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先后担任多届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88年获得吴玉章优秀教......
-
〓 周越然捐书无关郑振铎
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发表周炳辉《琐忆祖父周越然》,文中有《沉重的1957》一节,说“1957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从料峭的早春二月,到风云突变的夏天,从‘百花齐放’,到扩大化的‘反右’,在知识分子的上空,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惊恐的风暴。这一年,已经年逾古稀的祖父,忽而做了两件看来异乎寻常的事情”。“第一件事......
-
〓 师恩难忘意深浓——回忆先师陈登原教授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的先进事迹,他在军事医学教学科研第一线刻苦奋斗60多年,为祖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介绍一开始说,陈宜张出身于浙江余姚的书香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这引起我的注意,几十年来,我一直对余姚印象深刻,因为他是我敬爱的老师陈登......
-
〓 周汝昌与顾随《苏辛词说》的故事
顾随,周汝昌的老师。 《苏辛词说》,顾随讲授艺术的自家撰为文字的一种具有浓厚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著作;《苏辛词说》是《稼轩词说》与《东坡词说》的合称,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弥足珍贵。 1940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这年的秋天,深感家园沦亡之大痛的青年学子周汝昌,考......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
-
〓 为什么哥大会有这些中文资料
——仆人丁氏、费正清、袁同礼、岳良木与百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二战期间的1942年,费正清再次来到中国。这次是怀揣莱卡相机和胶卷以美国“特务”的身份而来。他名义上是美国驻华大使的特别助理,实际上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战略情报局的情报员,来华收集日本有关的书刊文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图书......
-
〓 民国藏书家周越然的几则轶事
周越然有一个生年,两个卒年。一说(1885——1946),一说(1885——1962)。现在确定后一个是正确的,但是网络上排在最前面的周氏生平介绍,还是沿用错的(1885——1946)。这也难怪,周越然这个名字及其藏书事迹被提起被读者了解,仍是年头未久呢。最早(上世纪80年代末)公开提到周越然的是知名藏书家姜德......
-
〓 东方理学宗祖 淑世儒林楷模——郑梦周与韩国性理学
在韩国儒学史上,几乎众口一词地尊奉郑梦周(字达可,号圃隐,1337—1392)为东方理学之宗祖。然而,事实上,东国之知有程朱性理学,并非始于郑梦周,而且,与圃隐先生同时探究、传授性理学、传世著述大大富于圃隐先生的著名学者也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人们却专尊圃隐先生为东方理学之宗祖呢?我认为,这是与高丽时代儒学的一般特性,......
-
〓 刘晓娜:执守岛上书店三十年
刘晓娜怀揣一颗温婉执着之心,32年努力经营着一家岛上书店,积极为岛上师生、居民、驻岛边防部队服务,潜心致力于当地阅读推广事业。岛上图书资源匮乏,为了寻找读者想要的书,她每月往返于上海等地进货,经常是独自乘坐轮船,船上睡一宿天亮才抵达上海码头。图书沉重,搬运苦累,但看见读者拿到心仪的书,她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欣慰。刘晓娜执守......
-
〓 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北朝及乎隋世,禅风大盛,名德辈出,达摩游化江洛,稠实见崇周齐,更有慧文慧思之徒,由北至南,衡岭台崖,皆扇其风,此诸禅系,皆门庭拥盛,代有龙象,名闻当世,德垂后时,今日治禅学者,无不嘉叹称美,咀嚼品味,而独立其间、颇怀时誉的慧瓒一系则与时俱化,逮乎近世,言者几希。今不辞庸陋,略加考辨,使乎先贤之志不堕于地。据《续高僧传·......
-
〓 叶嘉莹先生与两套六十七年前的散曲
叶嘉莹诵读宗志黄散曲《南吕·一枝花》 资料图片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和辅仁大学同学与老师顾随(前排坐者)合影叶嘉莹保存的宗志黄散曲《钟馗捉鬼》剪报叶嘉莹保存的宗志黄散曲《南吕·一枝花》剪报 2015年4月13日,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第五届“海棠雅集”,因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本次雅集以“乡......
-
〓 “终生同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张舜徽先生晚年教书著书事迹追忆
张舜徽先生自述一生经历,主要是与书打交道,即读书、教书、著书三件事。他读书之勤奋刻苦,我们从其若干自述和《壮议轩日记》可见一斑。他的教书与著书,已有不少学者回忆和研究。以下只是从个人的求学经历,来谈谈张先生教书、著书给我留下的一些切身感受。 教书育人矢志不渝1979年,我考取张先生的首届研究生。我们那一届研究生同......
-
〓 云中谁寄锦书来——樊锦诗的读书与行路
因敦煌艺术而结缘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次探寻人生大美的过程,因为这本书,我走近了樊锦诗,我走近了一个文化宝藏——敦煌莫高窟,走近了一群可爱的莫高窟人。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对于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在此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向我敞开,给......
-
〓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一点历史
某日,北京师范大学召集诸教授往图书馆报到。及教授们整装肃客至,便告每人一桌一椅,并发一大张白纸。众人阅之,乃考卷。这是“突然袭击”式的一场考试。其中一教授,在卷眉自署大名,其他未著一字,拂袖而去。众大哗,有效仿者,乃随之而去。此事轰动一时。交“白卷”者,即白寿彝先生。自然,这是“文革”十年中的往事。近几年,在某次白先生......
-
〓 湖州文脉的守望者——文化学者徐重庆的故事
徐重庆近照徐重庆先生(左二)与湖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宋捷(左四)等看望赵景心先生(左三)。供图:湖州市文广新局 初中学历,没有职称,凭什么被高校聘为顾问,指导教授的研究? 一个退休职工,凭什么使一个个文化名人视其为知己,甚至将价值逾亿元的私人藏品捐出委托他处理? 徐重庆,浙江省湖州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一个......
-
〓 怀念爷爷季羡林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我们都很想念他。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爷爷一向硬朗,去世时98岁已是高寿。他从不锻炼,早起早睡,饮食清淡。他喜欢猫,抱着猫坐在椅子上打盹对他就是最好的休息。六七十岁了,他有时仍心血来潮骑车外出,精力充沛。记得有一次,大约70年代末的一天,爷爷和我骑自行车去北京大学食堂买馒头。他的车......
-
〓 谢冕:特别的古远清
在中国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做着一种引人注意的学问。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据我所知,在大陆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了这些地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各种文类和各地区、各类作家的单独的、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是一个特......
-
〓 “校长妈妈”张桂梅:燃烧自己 点亮梦想
“姑娘们想我了,我得赶快回学校,守着她们学习。”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七一勋章”、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急匆匆从北京赶回华坪。64岁的张桂梅,步履蹒跚,双手贴满止痛膏药,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她的学生。“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张桂梅以弱小的身躯,......
-
〓 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书
资料图片 毛泽东博览群书,不只表现为数量大,领域多,他还注重阅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可以不去关注的书。其阅读视野,常常越出各知识领域“大路货”,喜欢阅读专业性很强的文史和自然科学论著,以及古代笔记和各种笑话作品这类“闲书”。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阅读不仅广博,而且专深。 阅读范围虽然广......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说蔡元培的字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曾问蔡,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答,也许是因为当时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吧。◎陈衍老先生尝与青年学生钱锺书谈话,说到科举,陈衍说:“科举之学,不知销却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谓学校起而旧学衰,直是胡说。老辈须中进士,方能专力经史学问,即令早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