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吟一首好的咏雪诗
下雪了,催生出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琢的世界。诗人应物斯感,情动于中,难免要诗兴大发。但是如何成就一首好的咏雪诗,却大有讲究。 韩愈《咏雪赠张籍》一诗有句道:“定非燖鹄鹭,真是屑琼瑰。”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琼,赤玉也,从玉敻声。”雪是白色的,韩愈以琼瑰之屑来喻雪,南宋胡仔批评他“用之不审”。诗中还有“缟带”“......
-
〓 蒋绍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背后的故事
今年是商务印书馆成立125周年。这是应该隆重庆祝的。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出版社,是工具书王国和语言学著作的出版重镇。就我个人来说,从走上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学术道路那天起,就离不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言学著作。我的老师,中国语言学的几位大师的几部重要语言学著作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先生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
-
〓 《诗经》中的老虎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
-
〓 我与《石门颂》
“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强。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这音韵明快的称颂文字,出自汉代隶书字帖《石门颂》。从这本字帖开始,我对“颂”这一文体从认识、理解到亲近、服膺,有一个不算短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在......
-
〓 新闻随笔:给科研“青椒”更多帮扶和关注
近日,有媒体关注青年人在科研起步期该如何脱颖而出的话题。“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谐称,科研“青椒”成长是个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 首先,“青椒”本人要找准研究方向。这个过程有探索,也会有试错,但是要尽快找到研究方向,准确定位研究聚焦。方向的重要性在于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在正确的方向上,每走一小步都称得上是进步。 ......
-
〓 吴思敬:怀念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
1月3日清晨,当郑敏先生的女弟子章燕告知郑敏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瞬时惊呆了。郑敏尽管已是百岁老人,但在我印象中她只是年老,而没有大病,以她的身体状态,肯定能再挺几年。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之中。 郑敏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奇迹。从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在冯至先生的引领下写出第一首诗,直到21世......
-
〓 以考古书写命运共同体新篇
近日,三星堆考古、霸陵发现、泉州成功申遗等事件成为年度考古盘点的重大新闻。这些考古新闻基本囊括了过去一年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重点与热点。2021年正值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这些考古发现也在这个特殊年份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使人们更深刻全面认识了源......
-
〓 热点观察:从年度流行语中感受时代与社会脉动
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回顾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双减”“躺平”“YYDS”“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
-
〓 文化遗产传播:从“出圈”到“出棚”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占全球167个国家1100多项世界遗产总数的约5%,还拥有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亿件套国有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如果再加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国有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的文物藏品,中国的文化遗产总量更是惊人的。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中国,......
-
〓 追寻江南诗性文化
2021年5月至7月,由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吴中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在吴中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宫廷文物116件(套),其中包括与苏州息息相关的宫廷文物60余件,不仅展现了清代苏州织造的丝染织绣、玉雕、漆器等独特工艺,也承载着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记忆。 ......
-
〓 文化评析:撩得动年轻人,“文房四宝”才有新活力
媒体报道,年轻人用文房四宝练书法、临碑帖正成为新国潮。据统计,今年文房四宝销量增速是文具行业整体增速的两倍,“90后”“00后”的消费者翻倍。 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不仅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案头至爱,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千年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见证了多少世事变迁,记录了多少历史烟云,成......
-
〓 《曹雪芹与红楼梦》:文史互证呈现巨著诞生
《红楼梦》居于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国文学高峰的标志。《红楼梦》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与《红楼梦》相伴而生的红学,也将作者曹雪芹与《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当代独特而影响深广的红楼文化现象。202......
-
〓 古文字研究服务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文字连接着古往今来,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语言文字可谓居功至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 探索星空:百年冰嬉“活起来”
随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冰雪运动的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冰嬉”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历史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清代“冰嬉”是君主于冬令时节举行的冰上军事典礼,不仅承载着军事训练和庆典仪式的重要功能,更集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概念及技术的引入......
-
〓 光明论坛·温故: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求是》杂志2021年第6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典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离骚》,其大意为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
-
〓 专家视角:美育如何成为“面向人人”的必修课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势必将为教育事业带来新风尚。坚持立德树人,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的美育工作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育的核心是育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美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
-
〓 读书“十要”:古人的读书智慧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
-
〓 教育随想·杜泽逊:谈谈学术评价中的“非量化因素”
学术评价,对一个学者和一个学术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学术地位的确立,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学术评价的标准就成了关键问题。各式各样的学术评价标准,已让人眼花缭乱。不断调整的标准,更让人感到跟不上趟儿。我认为执简驭繁的办法是首先把学术评价的因素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量化因素,一部分是非量化因素。量化因素指那些可以量化,可以直......
-
〓 中国好手艺:年画的“味道”
开栏的话 一双手里的功夫,可以达到怎样的登峰造极?一样精妙绝伦的好物,究竟凝结着多少智慧与心血? 对于中国手艺人来说,拥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儿,往往意味着无止境的专注、努力和耐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手艺人默默坚守与奉献的宝贵精神,更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好手......
-
〓 教师要做社会的尊者 心怀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的能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大先生,是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坐标。这种“大先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子,我讲三个认识。社会的尊者第一,教师,作为大先生,首先应该是社会的尊者,换句话说,社会的尊者指的是一种德和智皆可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