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进历史的历史学家——怀念张传玺先生
2月27日临近正午时分,汝富师从上海发来短信,告知张先生走了。随后又接冠梓老师电话,获知先生临终前思维一直清晰,并未受到多少苦痛。同时得知,当天恰是老人94岁生日。虽然人固有一死,张先生作为历史学家,早已把生死看得通透,且以年近期颐离开人世,并不能算作十分悲伤之事,但由于疫情影响,一年多来始终未能登门拜谒,竟于久久悬系......
-
〓 一店一世界 无人是孤岛
“你不带预设地走进来,遇见从未想过要翻开的书,遇见数据算法从未推送的典籍,收获满满的惊喜。”——这是我做实体书店的初衷。我曾是图书编辑专业的学生,那时周末去逛逛街头巷尾的旧书摊,沉浸在书香笔墨间,是最大的享受。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书店工作,在那里找到了实体书店的意义——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为人们疲倦和孤独的心灵提供......
-
〓 学者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2月17日晚在央视播出,在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榜上有名。(2月18日中国青年网)叶嘉莹是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上个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
-
〓 牛年情思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牛与人的生产生活最息息相关。它是农耕文明的功臣而备受尊崇,从古至今的迎春礼仪它扮主角。辛丑牛年到来,它仿佛又披红挂彩闯进激情飞扬的“春晚”,将我们民族辞旧迎新舞台的帷幔掀开,在欢腾中登场。此刻,唤起我儿时爱牛往事的记忆,引发出无限眷恋的乡土情思。我的童年生长在重庆南岸的乡村,记得我家门前便是一片水田......
-
〓 祝晓风:沈公的幸福
2021年1月10日。清晨,一位爱书、爱美食的老人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他曾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份儿温情,还有笑声和智慧之光。上午快11点,沈公昌文先生仙逝的消息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这个消息,是这天出版界、文化界的主题,相信也会成为2021年业界的重要话题之一。这篇小文既然是应《中华读书报》之邀而写的,还是从《中华读书报》......
-
〓 沈昌文与互联网+及婚礼与酒的故事
虽然知道沈昌文先生近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好,但得到他梦中仙逝的消息,还是突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一沈昌文的名字永远与《读书》、“三联”联系在一起。从1979年创刊到90年代中期,“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确实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风向标。在当代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史上,在当代中国精神发育和公共空间......
-
〓 让马首回归是对世界文明负责
庚申园焚马轶,庚子马归故园,历经160年漂泊,马首铜像终回圆明园。圆明园园毁物散,是中国文明之痛,也是世界文明之痛。“万园之园”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其中也有中西文明交流的成果,本可以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除了雕梁画栋被付之一炬外,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和典籍也在当年随之毁于一旦。法国大文豪雨果......
-
〓 我与北大中文系·郭锡良:努力继承国学传统,博古通今
1954年夏天,我从武汉大学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语言学研究生。当时,为了创建一门新学科“汉语史”,同时加强北大语言学师资力量,中央决定把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调归北大,王力先生也从中山大学调到北京大学。北大设置了汉语专业和汉语教研室,王力先生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语言专业还开设了研究生班,一共招了15个人,分成汉语史5个......
-
〓 我与北大中文系·陈平原:建立学术自信是我们该有的精神气度
20世纪80年代我到北大念博士,那时北大的博士课程刚刚建立,第一届只有我和温儒敏两个博士。所以王瑶先生没正式开课,除了外语和政治课,其他就是每星期到王先生家里去聊天,谈学问也谈人生,从下午一直聊到傍晚。王先生还告诉我,应该去系里几个老先生那里走走,请教问题。我见得比较多的是吴组缃、林庚、季镇淮,还有朱德熙。每个老师的性......
-
〓 光明论坛·温故:公生明,廉生威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近日,全国政法队伍教......
-
〓 古韵新咏:中秋说
中秋者,源自上古,始于汉,兴于唐,定于宋,迤逦于今而弥盛。中秋一词,出自《周礼》。阴阳交错,万物相生,朝日夕月,夙愿传承。太阳育金秋硕果之丰景,太阴汇习俗礼节之虔诚。先秦寒夜,良裘恭奉,两汉敬老,赐雄粗饼。及至李唐,浪漫无穷,诗酒赏月,名篇纷呈。延至赵宋,风俗遂成,中秋为节,太宗钦定。其风其貌,今朝更盛,洋洋大观,和而......
-
〓 寒露,泠风送晚秋
寒露,在每年的十月交节,太阳运行达黄经195度。秋分之后的寒露,已是深秋。在寒露时节,我国北方的农田已经收获了玉米,农民开始种植冬小麦,炎夏的燥热早已消散,露水透着凉意,秋风萧瑟,层林尽染。寒露,虽万物归寂,却又硕果累累,是一个饱含无限生机与乡愁的时节。深秋,没有春的蓬勃与夏的繁茂,但她的色彩是丰富的、饱和的、充盈的,......
-
〓 秋月之美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月可以玩、可以赏,可以寄托相思与眷恋。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知玩月之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谢庄的《月赋》都是玩月佳作。到了唐朝,社会文化空前开放,玩月、赏月更加风行。唐人对......
-
〓 提升博士教育质量须加强博导岗位管理
近日,各高校陆续开学,新学年开启。两则与招生相关的新闻引人关注,一则是不合格博士被高校“批量”清退,另一则为博士扩招并突破10万关口。公众追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博士?于博士培养单位来说,如何做好扩招背景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不少舆论认为这是高校对社会关于博士培养从严......
-
〓 光明论坛·温故: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指出“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今后还要啃下“许多硬骨头”、攻克“许多难关”,才能真正筑牢中国长治久......
-
〓 新闻随笔:大学新生请带上这三个“行囊”
连日来,许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逐渐发放,一些高校已基本确定了开学时间。经历了漫长等待,大学的校门终于打开。被疫情阻隔在外的大学生们终于可以重返熟悉的校园。那些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对这一刻更有着不一样的憧憬。整个社会对大学活力的再现也满怀期待。无论如何,大学马上要开学了,每个学子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行装。除了生活必......
-
〓 地方院校留住人才不能靠“卡”
有媒体报道称,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某教师带薪读博,并在毕业后与学校签订协议书,回校继续教书。1年后,她因对工作环境不满提出辞职,但遭学校拒绝。学校最初向其索赔51万元,并不为其办理离职手续。经法院仲裁,最近该校决定执行“为其办理劳动人事关系转移手续”的仲裁裁决,但在赔偿费用方面,学校提出新的仲裁申请书,要求其赔偿42......
-
〓 宋家班
一转眼,追踪拍摄一个乡村小剧团已经五年了。2014年的时候,我刚从海外回国,做了一家文化公司,想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干点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山东菏泽文联孙建东先生提到了一个农村家庭传承的柳子戏剧团——宋家班。我心中一动,直觉这个宋家班一定有一些很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有内容的题材。这个叫“宋家班”的小剧团因在山东菏泽定陶区......
-
〓 故宫博物院:做中华文化会客厅
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承载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故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至少反映出明清两朝近500年里,我们的文明不断传承并吸收多个民族及不同国家地域文明成果而自我丰富的过程。这种历史积淀,让当下的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走出去跟其他的文明交流对话。这坚定了......
-
〓 舞剧《赵氏孤儿》:传统美德的当代表达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故事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因其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哲思和充满张力的人物形象,古往今来,《赵氏孤儿》演绎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先后被改编为京剧、豫剧、越剧、秦腔、歌剧、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舞台艺术作品,亦有改编成为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近年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