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话图腾与文学意象:中国文学的深层心理——以李杜神鸟意象为例
前言本文的提出,是思考〈中华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新意义〉「生生不息」的宗旨,并基于笔者长期熟稔唐代诗歌研究范畴的考虑下,而决定以唐代李杜诗为素材,以意象的文化溯源为路径,探讨中国人源自先秦以来的深层心理,以了解民族文化如何透过神话思维,形成文人的潜在意识。诗歌符号以意象为中心,是文人潜在讯息之展露,以跨时空的文化图腾意象为......
-
〓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一):新石器时代陶器彩绘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彩绘是我国最早的工艺类绘画。其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着色可分为单色装饰纹样和彩绘装饰纹样两样;彩绘内容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其纹饰的种类也......
-
〓 唐代官员爵位简表
等级爵号视品食邑一王正一品万户二 嗣王、郡王从一品五千户三国公从一品三千户四开国郡公正二品二千户五开国县公从二品一千五百户六开国县侯从三品一千户七开国县伯正四品上七百户八开国县子正五品上五百户九开国县男从五品上三百户陈友冰摘编...
-
〓 屈原的故里与藉家
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普遍被认为是湖北秭归。但近年来,四川、湖南、湖北(其他县市)、河南等地都开始主张屈原是他们那里人。对此,学界不能置之不理,需要做出回答。 汉代以前的资料均未见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的直接记载。司马迁写作的《屈原传》只说他是楚之同姓,不及故里。按照司马迁的记事习惯,他也不清楚屈原是哪里人,所以......
-
〓 王良百一歌
夫,马者,兽也,虽由刍饲。亦禀五行。且,龙驹骨骏,驽力干慵,或重之以千金,或免之以十驾,非伯乐之相,孰能有分。且,肝、脾、肺之源,安、则以脏腑匀和,逆、则以血脉弗顺,非师皇之术,其何明哉。况兹,为戎事之本,代人之劳。今撮其要略,共成一卷,号曰疗马百一歌,自前病患,悉在卷中,损异毛骨,总存篇内。书云:义深罕测,学浅难周,......
-
〓 史海钩沉:清政府为何两次赐匾佑宁寺
佑宁寺,全称“郭隆弥勒洲”,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属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安多地区四大寺院之一,被尊为“湟北诸寺之母”。相传寺址附近原建有萨迦派寺院,亦曾盛极一时,明时衰微。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此为10余万僧俗信众讲经说法,建议部落头人在此建寺以弘扬格鲁派教法。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世达赖......
-
〓 太宰春台的文论观
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最为鼎盛的时代,其对儒学的接受、推广、改造乃至扬弃,受制于日本的文化需求与各种现实势力的均衡。继藤原惺窝、林罗山的朱子学派和中江藤树的阳明学派之后,又有荻生徂徕(1666—1728)所倡导的质疑朱子、强调古文辞的“古文辞派”的崛起。此派兴起于元禄年间(1688—1703),风靡江户文坛数十年,弟子数千......
-
〓 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波澜壮阔地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再显峥嵘。一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在拉丁文里,勇敢和美德是同一个词(vitus);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在......
-
〓 中国古典文学数字化进程中的定量研究和争鸣
——兼论唐戴叔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
苗贵松1孙钦荣2苗地3(1.2.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3.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内容提要】文章从权威期刊、多产作者、博硕论文、国家基金项目等视角,统计出中国古典文学数字与量化研究主要文献222篇(大量会议论文除外)。论文论著多集中在唐宋文学范围,涵盖中国古代......
-
〓 国学争鸣:《庄子》“之”证明庄子非楚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只说庄子是“蒙人”,没有记载国属,于是后来就有庄子为宋人和楚人两种主要观点(其他还有鲁人、齐人、梁人等说法,因这些说法没有得到学界响应,不再讨论)。从宋代开始,就有人把庄子视为楚国人,如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王安石的《蒙城清燕堂诗》,朱熹也说:“庄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样差异底人......
-
〓 新教传教士在华早期活动研究的回顾
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宗教史上,都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按照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将从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到1851年英文《中国丛报》停刊这段时期,看作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早期阶段,即以广州和广东沿海为中心的阶段。10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
-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2年5——11月)
1、第五届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12年5月4至5日(周五至周六)地点:国立东华大学工学院四楼国际会议厅主办单位: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内容简介:议程5月4日14:20-15:50主持人:赖芳伶(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论「花踪」文学奖(叶振富,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讨论人: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哈迪......
-
〓 “举本统末”与儒道“和解”
儒道的融通互补是魏晋时期思想家面临的时代主题。作为开玄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代表,王弼通过界定和说明儒道思想谱系中所涉及的无与有、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的回应。为理清无与有、自然与名教的相互关系,王弼在注《论语》《周易》《老子》等经典的过程中“发明”了“举本统末”的观念和方法。在“举本统末”的观念和方法下,......
-
〓 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既有高深的教理建设和探讨,也有各种报应、灵验故事,以及塑像、绘画等通俗的宣传作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重要经典已大量地译述出来,名僧学者宣传佛教教理的各类论著也多不胜数。佛教开始在中国扎下根,并且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逐渐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经典译述、......
-
〓 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九)
2015·8——2015·121、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林濤(Toby Lincoln)、葛浩德(Frederik H. Green)兩位教授演講時間:2015年11月25日(週三)14:00-17:30主 講 人:林濤(Toby Lincoln,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歷史系助理教授......
-
〓 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与中和精神——论礼乐起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摘要: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二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要突破,由对生存智慧的总结与抽象转向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先秦诸子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是为解决当时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社会文化思想层面作出的努力,在这一过......
-
〓 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作了较为系统地探讨,将历代狂人概括为八种类型。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发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士人阶层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矛盾冲突的结果。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以及文人心态、民族心态等问题。关键词:狂;......
-
〓 人工智能拓宽话语研究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以话语为呈现方式的海量信息全部依靠人工分析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大规模文本数据的自动语义处理,就必须搞清楚话语的语义特征、表征规律等。人工智能拓宽了话语语言学研究的路径和领域。随着机器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不再停留在词、句层面,而是有能......
-
〓 “黼黻”考释
“黼黻”二字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先后经历了同一花纹上的华美颜色、衣物或器物上的美丽花纹或图案、华美的礼服或器物、华美的辞藻等多层含义的嬗变。从早期文献载记来看,“黼”“黻”二字很少连用,《尚书·顾命》篇成书于西周初年,篇中三次出现“黼”字,一是“狄设黼扆、缀衣”。“黼扆”即“黼依”,《周礼·春官·司几筵》有:“王位设......
-
〓 伯乐相马经
○相良马马生,足堕地、无毛,行千里。尿举一脚,行千里。阑筋竖者,千里。马膝如团曲,千里。马一岁、上下齿二十,四岁、齿黄,三十三岁、齿白。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头欲长。眼欲得高眶,眼睛欲得如悬铃、紫艳光,眼下悬蚕、悬凿欲得成。鼻孔欲得大,鼻头欲得有“王”、“火”......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