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子的养生智慧:自然与不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虚与静】以静制动动中取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静不是......
-
〓 诠释的可能空间—以“道可道非常道”的释义为例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诠释观点都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因而其意义是确定的,诠释就是对作者意图的重建。如何重建作者的写作意图呢?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提出了语法阐释与心理阐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中国古代的训诂学,相当于施莱尔马赫所谓的语法阐释。孟子所提出的......
-
〓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
关于竹简《文子》、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文子》研究,还是《淮南子》研究,都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竹简本子与今本《文子》应当区别对待,今本《文子》大量抄袭了淮南子的观点;但仍有学者坚持认为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今本《文子》大体可信;还有的学者认为《文......
-
〓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
南宋道教学者范应元所作《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一书,《正统道藏》及《续道藏》均未收录,今见于《续古逸丛书》之十七,被推崇为“道家秘笈”。近来笔者在研究宋元老学以及参加整理《中华道藏》的过程中,发现范注不仅文献价值颇高,而且其思想内容也很有特点。关于此书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罕有人涉及,故本文拟作简要论述。一、作者略考范应元......
-
〓 中华武术与道家阴阳学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中国哲学思想、民族之人格特征、民族之价值观以及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协同性地特征。武术的攻防含义、技击特点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其运动表现形式,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其运动修炼方法。从而构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武......
-
〓 辟谷、服气与采气(2)
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抱朴子内篇·杂应》)后世道士辟谷之方大致并未脱开晋人却谷食气的路子,一般辟谷前先服葵子、胡麻、猪膏、大麻子等药物以润肠泻秽,防止肠胃粘连和大便中毒。辟谷多以减食法渐渐断谷,饥时可饮食少量由芝麻、黑豆、大......
-
〓 庄子的精神境界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中国先秦各家学派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但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甚有不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者为“圣人”,墨家眼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
-
〓 《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 一读《太一生水》
摘要:《太一生水》是郭店楚墓竹简中一篇重要的宇宙生成论文献,从其哲学内涵来看,原来的顺序应予调整。从郭店楚简道家著作的竹简形制、语法句式、内在关联性来看,《太一生水》是竹简《老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道家创始人老聃受《周易》的影响,在他归隐时所作。虽然它写成的时间可能迟于其它各章,但从老聃的哲学思想是从宇宙论到人生......
-
〓 从《庄子》的后现代意义说起
在后现代的视域里读《庄子》,挺有意思。《庄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与我们所处的“后现代”相距遥远。但从内涵旨趣上说,其许多理念却与当今西方的后现代思潮颇有契合之处,某些地方甚至为后者所不及。这很值得分析和玩味。批判工具理性,是西方后现代思潮演进的一条主要路径。西方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降,基督教神学日益被“去魅”,......
-
〓 庄子哲学影响中国山水画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刘宋时代的宗炳最先将庄子的思想融会于其画论中。他在《画山水序》开篇写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
-
〓 关于庄子的社会危机意识和自由意识的问题
一 序言庄子所处之战国时代,在中国哲学史上被称之为“思想的百家争鸣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各种思想对“人”和“世界”予以各自不同的诠释与理解。诸子百家在当时剧烈的战争局面中,针对社会问题,以不同的解决方式和政治主张互为对峙。如果我们将儒家的思想核心理解为少数知识分子(指“君子”)对小民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仁义)和对他们的统......
-
〓 测字秘牒—火字
一人书火字问:“出门与在家孰利?”余曰:“出门利。 此字中间有开脚之人,自宜行动。若在家中,有灾害也。”时 旁一人即指此字问曰:“有一儿欲随贵人上京,今在姑苏觅一 儿作伴同行,利否?”余曰:“大利。”问何故,曰:“火字 叠见,乃炎字也。北方水乡,此去有既济之义,故利耳。”其 人曰:“北方水旺,炎旁加水乃淡字也。财气不亦......
-
〓 《老子》索隐(六则)
一、天下与神器王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通常的句读。论者在这段话中一直关注于“不可为”之下是否应该有“不可执”之类的语句,似乎没有注意到“天下神器”也有文章可作。关于“天下神器”,《永乐大典》本作“天下神器也”,朱谦之谓:遂州、景福、敦煌三本均无“也”字。......
-
〓 《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
〔提要〕《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
-
〓 《庄子?齐物论》窥管
(一)《齐物论》对篇名之解释,众说纷纭。其说大致有五:一、论齐一万物。左思《魏都赋》:“万物可齐于一朝。”刘渊林注:“庄子有齐物之论。”二、齐一物论。王应麟《困学纪闻》:“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三、齐物齐论。王先谦《庄子集解》:“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己。”四、明万物之本......
-
〓 老庄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春秋末年,老子写下了《道》《德》二篇著作,世称《道德经》或《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老子之后,鶡冠子、文子、杨朱、列子、庄子、鬼谷子等人都学宗老子,传播道家思想,并发展出楚道家、齐道家、秦道家等支派,写下了《鶡冠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大量著名经典,汇聚成蔚为......
-
〓 庄子思想的评价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
-
〓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篇文章原为......
-
〓 试析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的诠释
内容提要: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的理解,首先是突出地强调“无为”非“不为”。他们认为“无为”的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无为”就是不要有主动兴事造作的意愿。陈景元和王雱还从“不越性分”的角度对“无为”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关键词:无为、因其自然、无意于为、不越性分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
-
〓 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与卿希泰教授商榷
一段时间以来,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被某些学者误读为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特别是著名道教史家四川大学教授卿希泰先生,同一篇文章同时或先后发表在至少三家杂志上[1],以强调上述主张。这种做法不但给我们的学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