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
进入21世纪,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的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何谓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是谁?唐宋变革期的起始如何界定?如何看待唐宋社会性质等等,迄今仍有很大争议。纵观20世纪以来发表......
-
〓 “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从其“二重证明法”而来,主要是针对疑古思潮而发,讨论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人物及其行事,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时代性,相比其来源“二重证明法”,范围要小很多。在“二重证据法”背后,有王国维重建古史,维护中华文明的理想。今人在谈论“二重证据法”时,往往将其扩大为“二重证明法”,乃至滥用。由此引......
-
〓 “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从上世纪初叶就引起学界的关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引领了大半个世纪的辩争,施坚雅提出的“中世纪城市革命”虽然在唐宋史学领域反响并不强烈,但开启了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对“革命”的概念虽然仁智互见、歧异颇多,但以“变革论”为契机,以社会经济为突破点和核心,众多中外学者就如何认识唐......
-
〓 西方中心主义的初步反省
【内容提要】西方中心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西欧思想家那里,已经以欧洲的文明、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没有发展而表现出来。19世纪,西方社会更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认为西方白人是人类的优等公民与代表,世界精神的体现者,东方各国没有发展,处在世界历史之外,并且成为白人的负担。进入20世纪,世界各地纷纷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民族国家......
-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其关于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关于史学的有系统的认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史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本文试对此做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一、关于历史学学科体1924年,李守常(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会通思想与历史编纂——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作者简介】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会通”思想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考察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观念,经司马迁的深刻理解和《史记》的运用与彰显,在中国史学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中唐至元初五百年间几部不同撰述宗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通史著作的面世,把会通思想......
-
〓 论全球化、欧洲中心论与普遍历史
在全球化的理论背景下,欧洲中心论看起来当然是荒谬的。这首先是因为全球化意味着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而欧洲中心论却必然地是狭隘的,于是它在今天就显得无地自容;其次,全球化的另一种含义是全球的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欧洲的存在不再是绝对特殊的,而欧洲特殊论若不能成立,欧洲中心论才真正地是“无地自容”的。然而,实际上,欧洲中心论并......
-
〓 是“冲击一回应”还是“中国中心”
美国史学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在中国出版已经十余年了。这是一本很有分量也很有影响的专著,出版以后,得到了不少积极的回应,他对美国史学界在中国研究中的传统观点的批判颇为论者所关注,甚至于,“中国中心说”流行之后,柯文先生所反对的“冲击一回应”说、“传统一近代”说和“帝国主义说”也渐渐不见提起了,何......
-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
【内容提要】在世界史研究中,存在着“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三种“欧洲中心论”。它们是一种同构关系。替代论、调和论和修正论是对“欧洲中心论”的三种批判形式。批判“欧洲中心论”不仅是创建“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而且有助于中国世界史学界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生态的......
-
〓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提纲)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普照的光”。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下面从消费需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几个层次,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作点探讨。贡赋和地租为需求基础的商品经济消费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场的经济基础。在秦汉至唐中叶以前,君主是国内剩余产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额的贡赋收......
-
〓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人类历史上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只拟对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若干问题,作点初步探讨。一首先从自然经济说起。什么是自然经济,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表述。马克思主义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反映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出发,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
〓 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
一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对战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在对各种问题的不同认识上,千头万绪。能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出一个脉络来?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把这些观点划分为三大类:(1)地主经济论主流的意见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经济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老......
-
〓 封建地主制下小农、地主、国家的市场角色——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中心
战国秦汉以后中国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商业繁荣,包括全国市场在内的各级市场活跃,有的学者把用“小生产、大流通”来概括它,这种概括比较简明,但过于简单。“小生产”没有争议,“大流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但这种“大流通”的形成,或归因于小生产基础上商人资本运动,或归因于国家财政的组织和诱导,均欠全面,值得商榷。看来,分析......
-
〓 中国近代经济形态大思路——毛泽东关于新旧两种经济形态的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它代表旧中国历届政府统治下的经济形态,是旧经济形态;另一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形态,是新经济形态。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产生以来,中国近代经济的行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即旧的经济形态逐渐向新的经济形态演变,直至被新的经济形态所......
-
〓 传统市场与产业组织——基于中国传统市场的一项制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发达的中国传统市场与滞后的产业组织?中国传统市场的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欧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几乎得到了公认。按照一般的逻辑而言,产业组织应该较早地发展起来。市场的功能不仅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还能寻求有效率的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水平,发现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市场的发展促进产业组织的产生,大体经过如下进程:市......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
内容提要:“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最早导源于列宁,但列宁只确定了这一理论的二元架构,并未对之详加论述,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正是以列宁的二元架构为指导。此一问题成为理论争议,乃基于对国共合作政策之检讨,于是有托洛茨基派与斯大林派之大交锋。以此交锋为背景,中共内部既发生分歧与分裂,国民党及自由......
-
〓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在“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者指出,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和史料组合系列化的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
-
〓 李立三:封建势力与封建制度
编者按:这是李立三同志《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文的第二部分。该文刊载于1930年3月15日和1930年5月15日出版的《布尔塞维克》第3卷2、3合期和4、5合期上。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帝国主义怎样统治着中国”,文章第三部分的标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了以下一段话:“在去年党开始反取......
-
〓 论封建
【作者简介】晁福林,1943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专业方向是中国古代史及先秦史,出版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天玄地黄——中国上古文化溯源》等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这里讨论的“封建”,是关于社会性质的研究。“社会性质”是由......
-
〓 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
封建主义、封建社会有无普遍性的争论,在国际史坛上一直持续不断,近年来在国内亦有所反映。本文拟从为什么中国和西欧都有封建社会,如何才能合理地比较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情况,如何理解封建社会的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中西学者关于封建社会理论的异同。一封建在中国并不陌生,它指的是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年)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