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问题与欧洲经济:托尼及其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摘要:1931年英国著名经济史家托尼向太平洋国际学会提交了他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名作《中国之农业与工业》。书中托尼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小农经营”,中国没有土地贵族阶级,中国的租佃问题不及金钱借贷问题重要。中国的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大工业兴起以前欧洲的状态,中国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工业制度,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
-
〓 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
【核心提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我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在西方称之为“历史人类学”。我觉得称之为“历史社会学”更符合历史学者的研究转型。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领研究团队在义......
-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在哪里?
2005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前沿”系列丛书中出版了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tisen)的一本著作——《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作者在“前言”中有着比较清楚的交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必须把握形成和确立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
-
〓 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唐宋变革笔谈(一)
编者按:关于唐宋变革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纷争颇多。近年来,唐、宋史学界都逐渐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颇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则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为此,本期约请张国刚、孙继民、李天石、杜文玉、严耀中五位学者对唐宋变革问题展开讨论。张国刚教授、严耀中教授从文化、孙......
-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
【摘要】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
-
〓 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深人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编者按: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
-
〓 史前彩陶之路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核心提示】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黄河流域是世界彩陶文化的故乡,对其起源、扩散与传播的研究,是解读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原黄河流......
-
〓 祛中心化历史: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故事与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403年,开罗的伊本·卡尔敦法官最后一次修订他的著作《史通》( Book of Examples)的“导论”部分,《史通》是阿拉伯语世界有关诸文明历史及其特征的经典之作。两年之后的巴黎,诗人克里斯汀·德·皮桑最后一次润色其在法语文学中具有......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
一种社会历史观在其创立者谢世一个多世纪后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并在理论界引起持久的争论和在现实中产生久远的影响,这表明了该历史观的独特性、复杂性和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从其诞生以来,围绕它的理论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出现过种种解读和“重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尚未被厘清,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个多层次、......
-
〓 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下史学求真及史学分析框架又有检讨的必要,检讨本身也反映时代变迁。史学分析框架是探索历史真知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史学分......
-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马克思多次提出过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论说,每次论说的时代背景、语境、历史指向和列举的社会形态名目和更迭顺序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列举那些形态和更迭顺序都只是作为“大体上”讲的历史例证,用以说明人类社会形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绝不是要认定其中每个形态和更迭顺序都是各个民族“普遍必经”的阶段,绝不是要描......
-
〓 经济史理论与研究
——纪念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0862012年8月18日,为了纪念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逝世一周年,来自海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在吴老生前长期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同经济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当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回顾吴老不平凡的一生,深切缅怀吴老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与学术风范,坦......
-
〓 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理论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
-
〓 封建国营经济和经济政策——《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七章
封建时代中西各国都存在着政府控制、经营的经济体,而且也都有着具体的经济政策。因为这时的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把它们称为国营经济并不合适。中国有官工业这样现成的名词,就是指政府经营的经济组织。可是西方似乎没有这样的名词,所以只好拿一个模糊的“国营经济”指代这样一种情况。国营经济与经济政策时常有关联,所以放在一起论述。......
-
〓 社会形态演进的分析——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概述及读后所思
一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即一个原始群内部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不受限制的杂乱性交。(它主要是从对近现代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的考察及对历史记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之所以是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人的生理上看,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旺盛的性欲,经常地处于发情期,因而性成熟的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更经常、普遍......
-
〓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
-
〓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理论定位及其相关重大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这实际上是关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主题问题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的探讨,谈一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一在哲学史上,任何有影响的哲学流派都有其特定的主题。......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目录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于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目录陈奎元序言………………………………………………………………………………………………………………(1)朱佳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代前言)…………………………………………………(1)金冲及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