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谓“民国范儿”到底是什么?
所谓“民国范儿”,是一种独立、开放的精神,具体说,就是容易与人合作,但不容易被奴役。我们今天看民国时期的年画或者其他广告图片,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女性同样信心满满,有独特的风味。最近,台湾与新加坡的媒体都在关注大陆的“民国热”。台湾一家媒体如此描述:“被大陆学者称为‘民国范儿’(范儿,北京话,意谓气质、情调,也有风格的意思......
-
〓 庚寅六十年祭
“臣工抃舞以扬休,民庶欢呼而趋事”,2010年的中国世博会,中华五千年未有之盛举,普天同庆,发人深省。征鸿过尽,万千思绪遥寄,庚寅六十年的周期结束了,中国的“世博梦”圆了。斗转星移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但祖辈们为世博奋斗的英姿,追逐的身影依然清晰,不啻文人、商人,抑或政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1893年郑观应的名著《盛世......
-
〓 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近年来各门学科的研究都在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为了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适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深入研究各门学科的民族特点,越来越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开展中外同类学科的比较研究,是探讨中国这一学科民族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这几年来,中外文学......
-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
现在许多人在谈“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九月中旬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已经于10月出版。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但确实是200余位专家学者五年来心血的结晶。常有新闻媒体的朋友问我......
-
〓 引用正史资料应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为依据版本
五十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学者,对《史记》等二十四史进行标点、校勘,整理出版。从1959年出版《史记》、《三国志》校点本,至1976年出版《元史》、《清史稿》,全部出齐二十五史,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这套标点、校勘,新排出版的二十五史,是建国以来古籍整理方面的一项巨大工程和重要学术成果。这部校点本二十五......
-
〓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其他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兴。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颇有人为之雀跃,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
-
〓 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是这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很荒谬,但是,这确是发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事情。日前,一位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
-
〓 批评的魅力
批评的魅力,在我们今日的“汉语学术─文化界”内,并不在于攻错,而在于帮人“养望”。文人或学者借批评养望而大获补益者,前有余秋雨,后有葛兆光。余秋雨因为他的大散文出了大名。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批评。这些批评,有的是给他挑“硬伤”的,再就是干脆说他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的。对于这些批评,余先生先前一直很宽容,并不予以追究。他......
-
〓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并非仓央嘉措所作的诗,通过网络继续扩散,而真实的仓央嘉措,被介绍到汉语世界实际上已经有81年。谁在误读仓央嘉措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短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影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人们传播这首诗以......
-
〓 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
无论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还是“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少林寺的“公众形象”,早已截然不同。近日,又有消息传出,这座千年古刹、禅宗圣地,在柏林、伦敦等地办了40多家公司。消息一出,众议哗然。 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在“国际化”:如果是出国弘法,质疑估计也就荡然无存。新的新闻,背后仍是老的问题:少林寺是否已为市场......
-
〓 《天下粮仓》逗你玩
我看清宫戏,无论是正说还是戏说,都从不较真,只是当作消遣。包括那被评论家斥为庸俗低俗媚俗之最的“还珠格格”小燕子,我也禁不住诱惑,总是一面检讨自己鉴赏品味太低,难登大雅,一面暗骂这琼瑶真会编戏,明知她在不断地设套,却就是心甘情愿地往里钻,津津有味地一路看下来。《还》剧何以有如此魅力?细细想来,就因为那“戏说”情节虽几近......
-
〓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作为新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于20世纪初诞生后,经历了兴起、停滞和复兴等三个发展阶段,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格局的剧变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到尽头和中国新史学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而近代西方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输入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走向深入。20世纪六七......
-
〓 岁月坚硬 人情温暖 精神传承——读詹福瑞《俯仰流年》有感
《俯仰流年》,詹福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6月第一版,38.00元 岁月坚硬: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方式阅读《俯仰流年》,我们可以看到,亲人的乡土生活、童年的乡土记忆、学者的命运沉浮、同辈友人的生活遭际,通过追忆的叙述方式,一一在詹福瑞先生笔下展现。在文学史上,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是......
-
〓 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谷振诣教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演讲
谷振诣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和思维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著作:《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译者之一。演讲人:谷振诣时间:2月20日地......
-
〓 发扬人文精神,建设人间哲学——廿一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哲学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表面上看,哲学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与一般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相比,它并不教给人们什么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更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果。但是,它从总体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
〓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
-
〓 中国和日本:《三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深受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旅日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金文京教授,就中国和日本的《三国演义》研究进行对话,总结成绩,指出问题,展望前景,以期推动今后的研究,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
〓 人民日报三问故宫:为何失守失“语”失“明”
安全防线、文化水准和文化责任的失守,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故宫的公共文化资源性质,不断提高公众文化服务水准。文化是要有载体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说到现实象征,就算是老外,也会脱口而出:故宫、长城……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定义——“中国人夙昔生活所需要之一切”,足见国人对中国文化载体的情感多么深厚如海。从这个意义上说,......
-
〓 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发轫较早同时又具有奠基意义的学问,非史学莫属。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洪亮吉语),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
-
〓 求生存而不苟活者的生命源——作为出版资源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作品不是畅销书,是常销书,能够这么被出版的中国作家并不多。对于那些求生存而不苟活的人,想庄严的工作的人,鲁迅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力的能源,无论你领会多少或深浅如何。本期新书解读为您推荐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丛书“回望鲁迅”。清光绪七年辛巳,公元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产一男婴。由于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