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四个内容:
一、紫气东来话老子--老子其人其书及《老子》理路
二、百家之祖,道学"双峰"--《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当代的影响
三、道法自然、道御意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四、道学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关于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
一、紫气东来话老子--老子其人其书及《老子》理路
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
善若水;天长地久;无为而治;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尊道贵德;以百姓之心
为心;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可道,非恒道;道法自然;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反者,道之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遂身退,天之道;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曲则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自胜强行;安平泰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无为而无
不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邦,若亨小鲜;图难于其易,为
大于其细;不敢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善胜敌者,不与;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都出自老子《道德经》。
复古倒退;阴谋家;愚民政策;反对科学,反对文明;"不敢为天下先"的消
极无为;什么事都不做;不知礼法,反对法治;女人的哲学,月亮的哲学;等等
,凡此种种,都是对老子的极大误解。
(一)紫气东来话老子--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时代末期,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
,于周则老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去周都,问道于老子,回来
之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据有关史料记载,这
二个文化巨人有五次历史性的会面)庄子称颂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公元前516
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归
居"(《庄子·天道》),回到陈国居住。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蔂而
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寿,骑着青牛,西出陕西函谷关。把关的关令尹喜,
会见了老子,就辞官不干,拜老子为师。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紫气东来"的典故源于此)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道的心得和
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
对照当时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司马
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
老子列传》)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家奉他为创始人,道教奉他为宗祖,现
当代学术界称老子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是有其深刻的历
史渊源和史料根据的。
(二)大道科学五千言--《老子》其书
《老子》世称《道德经》或《道德经五千言》。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
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韩非本及帛书等
,且系德前道后。就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
生久视之道。《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有文字可查的
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注释《老子》的著作。司马迁称老子"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史记·老子列传》)二千多年前,庄子便已浩叹:"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
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老子深叹世人"夫唯无知,是以
不我知"。其实,他的《道德经》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虽智大迷,而
且其迷固久,因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从古至今,注解者三千余家,译
本近300种,不亚于《圣经》,居中华传统经典海外译本数量之最。但是,角度各
各不同,有从训诂学的,有从解释学的,有从比较学的,有从哲学的,有从道学
的,有从兵学的,有从玄学的,有从生命科学的,有从诗学的,各见其所见,各
得其所得,因而,呈现了千百个的"老子"。这可是可喜可贺的历史现象。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今年5月"2006中国青歌大赛"的关于老子、孔子一道综合知
识考试中谈到了:我们现在只是注释前人的著作,深深感叹老子、孔子的伟大,
深深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不起。中国的权威杂志《新华文摘》也多有关于老子
、孔子的文章。
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
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
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
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
,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体现
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
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三)天人合一法自然--《老子》主要理路
究天道立人事,立天道推人道,《老子》包含思想完整性,坚持深刻全面性
,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即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亦即老子的"配
天"思想。
二、百家之祖,道学"双峰"
--《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当代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影响,这可以从它的命运中清楚地看到。
人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著名的显学有所谓儒
、墨、法、道等等,这些派别各执其说,互不相让。但就是这些各不相同的学派
,却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
下面,我们做一个粗线条的疏理。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自不必说(世人称老子为道家,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也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道家之名在后,始见于司马谈(?~公元前110年)的
《论六家之要指》。老子《道德经》的问世,那时,还没有诸子百家。老子讲的
是宇宙人生的大道--根本规律,古人称之为"道学"。而道家与道学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成一家之言就很不容易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老子是一种误解),它
直接秉承《老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这在《庄子》一书中是不难看到的。比
如,从宇宙万物的本体论看,《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
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比老子小20岁。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
曾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过,问礼问道,有五次之多。老子告戒孔子:"去子之骄气
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991年9月,以周谷城、谷牧等著名
学者为顾问的16集电视连续剧《孔子》,描写了孔子不远千里到周都拜会问礼乐
问道于老子,有4次老子与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的对话镜头,让人深受启发。孔子
很谦虚,一些不太清楚的重要观点请教于老子;老子也把孔子当作朋友,很尊重
孔子;固然他们意见不一样,但是其情节是很感人的。老子认为周守藏室里的典
籍对学问的增长是有好处的,但是无益于消除动乱。因为动乱的产生不是周礼所
能够解决的,其根源在于人心的私欲,并告诫孔子说:你的前景暗淡难料啊。著
名哲学家张岱年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著
名学者萧焜焘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
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孔子是明知
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缺乏能动自觉的盲目性,唯意志论;老子是"道法自然"、
辅其自然、大顺自然,是一种立天道推人道高度理性自觉意识的能动性,是我命
由天亦由我的天人合一"配天"观。老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
行;"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儒家的后学虽然无法亲身聆听老子的谆谆之教,但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是显而易见的。为儒家本体论奠定基础的是《周易大传》,而《周易大传》实受
过老子的影响。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建构明显受到
了《老子》的影响,以天道言人事,在孔子那里难于找到,而在《老子》中则清
清楚楚。
先秦诸子中,受《老子》影响最大的当数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和韩
非都"本于黄老"。对此,司马迁有一段评语,他说:"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
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虽
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原于道德"的。韩非为人口吃,说话不
利落,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篇是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
《解老》和《喻老》,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解释《老子》的文字。
先秦诸子受《老子》影响的远不止以上所言,还有诸如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
(宇宙万物本体意义上、大全意义上"道"的理念的提出使用;老子"善胜敌者,不
与"与孙子"攻心为上"等等)以及慎到、天骈、环渊等稷下学派的代表。由此可见
《老子》对先秦思想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老子》中的思想,在西汉初年还被应用到政治生活中。当时黄老之学十分
盛行,汉初的一些政治家深受其影响。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镇以无为,从民
之欲而不扰乱"(《前汉书·刑法志》)。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之相,为了治理
齐国,他重金请来善黄老之术的胶西盖公,盖公对曹参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此而行,齐国大盛。当时不仅萧、曹深信
黄老之学,就连景帝时的窦太后也"好黄老之术"(史记·儒林列传)),黄帝、
老子之书都读,《史记·外戚世家》写道:"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景帝
)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那些儒者,在这一时期
颇受冷落。
这是道学的第一峰--史称"文景之治"的辉煌。
西汉皇位传至武帝刘彻时,有一个大儒叫董仲舒,他建议武帝弃黄老之术而
用儒家之学,从此形成了儒术独尊的局面,然而,就是这位董仲舒,在他的思想
中可以屡屡窥见《老子》的影子。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上说
:"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此人主所以法无之行也。"该说《
保位权第二十》上又说:"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
无形。"这些话都可以从《老子》中找到根源,虽然董仲舒是以此阐发他的思想,
是以道解儒的,但他受到《老子》的影响则是无疑的。
东汉末年,道教在中国出现,在西蜀鹤鸣山中,一个叫张陵的人创立了五斗
米道,又称天师道。这个道派奉老子为教主,把《道德经》奉为经典,规定教徒
必须认真学习,后来的教首张鲁在汉中设置祭酒一官,专门负责向入道的人宣讲
《道德经》。张鲁还写了一本《老子想尔注》,这是一本很有名的关于《老子》
的注本。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将《老子》作为经
典,对这部书的传播和普及有重要作用,这也表明《老子》在我国道教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不小的作用。鲁迅说过: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教。
魏晋时期,玄学大盛,当时的玄学家(为何称"玄学家",认为老子道学思想
意境深远,世人难以理解,是很玄妙之道。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体
会,体察,体验,诸子百家都讲"体",提倡的是身体力行,以身证道。实际上是
玄之又玄与实之又实的辨证统一)分为两类:一是在朝的,象何晏、王弼等;一
是在野的,如竹林七贤。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中的无为而治,如何晏有一
篇《无为论》,其中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所不成
者也。"何晏传世的著作不多,王弼就不同了,他的著作十分丰富,而且传世的也
不少,在其著作中有一种就是《老子注》,又称《道德真经注》,这是第一流的
《老子》注本,深合《老子》原意。王弼作为一个玄学家,在他的《老子注》中
对"无为"思想屡有阐发,如他在解释《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时说:"天地任自
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在野的玄学家们注重《老子》中的"
自然"之说,如向秀在《难养生论》中说:"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
之,则与无生同",又说:"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为了体现自然之
性,这些人放浪形骸,寄情山野,显示出超然物外之态。玄学家们的"无为"也好
,"自然"也好,都是针对现实的弊端而发,在他们那里,《老子》中的思想成了
发表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
必须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除王弼的《老子注》外,还出现了一种在后世
流传颇广的《老子》注本,这就是河上公《老子章句》,通称《河上公章句》。
这个注本以非常简明的语句,对《老子》加以注释,而且每一章之前,都标上本
章的主旨。《河上公章句》所采用的多是道家养生之言,这是它的特色。在我国
民间,河上公注本的《老子》十分流行,与学者们推崇的王弼注本,形成并驾齐
驱之势。
在唐代,《老子》一书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
唐太宗说过"柱下为帝室先系",所以他们极力推崇老子。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
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高宗时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
宗是个敢作敢为的皇帝,在尊崇老子这个问题上也不遗余力,他尊《老子》为《
道德真经》,令崇玄学的生徒学习,并把《道德真经》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
唐玄宗还为《道德经》做注,这本《御注道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个皇帝
注本。唐玄宗注《老子》时使用的是河上公本,这是当时官方普遍采用的本子,
但唐玄宗对这个本子并不满意,认为其中没有反映出《老子》的精义,于是重新
加以注释。玄宗注《老子》,大量运用佛家语言,如他在解释"道"时说,"道"就
是"了性修心"。这一点反映了唐初佛道之争和互相渗透的现实。唐玄宗注《老子
》是为了宣传其说,所以在他注好后,令天下臣民,必须家藏一本,以行政手段
推广《老子》,这也是《老子》一书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款待"。
这是道学的第二峰--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
开元初年,在唐政府内曾有过一场关于《老子》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使用
《老子》的哪一个版本。前面谈到,唐朝建立后,所采用的是河上公本,官方学
校一直以此为教本。但此时,著名学者刘知几上书皇帝,说《老子》并无河上公
注本,现在人们所研习的是伪造的本子,他请求废弃河上公本,而应采用王弼本
。刘知几的观点立即引起宰相宋璟、博士司马贞的反对,他们力辩刘说之误,请
求王弼本与河上本并行。唐玄宗同意了宋璟和司马贞的意见,保留河上本。开元
七年,玄宗的御注完成,颁行天下,从而取代了河上本在官方的位置。《老子》
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竟然能引起政府的一场争论,其作用实不可小看。其实,这
并不奇怪,原因之一是《老子》本身就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论述;原因之二是《老
子》自从被道教奉为经典后就与道教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而道教的地位如何,又
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老子》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这一
点,在宋代表现得非常充分。
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情有独钟,虽然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但并
不能使帝王对道教的热情有所减弱。宋真宗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宗时把《老子》列为太学以及各地方学校的课本,并在太学、辟雍各设两
名博士,专门讲授《老子》。宋徽宗自己也亲自为《老子》做注,大加尊崇。
就在统治者大力推崇《老子》的同时,《老子》的一些思想也已渗透到理学
之中。《二程遗书》卷十八上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
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这与《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思想有近似之处。《老子》中的"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体道方
式对理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去物欲之蔽,则清明而无不
知"(《朱子语类》卷四)。《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对理学有所渗透,这
与三教合一的背景有关。
宋代理学家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其本体论的许多观念来自道
学。长乐市潭头镇朱熹街有一尊石雕朱熹立像,简介上写着:朱熹的贡献是论述
了"理"与"气"的关系。大家知道朱熹是如何论述的吗?朱熹希望自己能够进行历
史性的总结,推出集大成的"理学"。但可惜的是,所谓的"理学"在境界上远没有
超过《老子》。在朱熹那里,所谓的"理在气先",所谓的老子是阴谋家,是一个
历史性的错误,一个极大的误解,这不是老子的不幸。
《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
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朱元璋的注,主要是阐发
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老子》的原意则不十分重视,这是该御注的特点。
清代黄永定的《七真传》描述了元朝王重阳、邱处机等七人得道成仙的历史
故事。邱处机还运用《老子》思想说服了蒙古皇帝,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
近代,严复、梁启超、鲁迅、胡适、林语堂等著名思想家都有《老子》的论
著,都高度评价老子。"五四"运动的科玄论战有积极的一面,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老子》一书,有关一场激烈的争论,其焦点是
它的成书年代,尊孔的学者极力把《老子》的成书年代向后推,有人甚至认为《
老子》成书于汉初。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尊孔学者为了保存和抬高自身的一种策略
。但这种观点早已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
,其影响丝毫未减。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加深,中国古代
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注意。
自汉武帝以后,居统治地位的思想表面上看一直是儒学,但《老子》却没有
向其他诸子那样被冷落,自韩非《解老》之后,注释《老子》的著作达3000余家
,这很能说明这部书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时至今日,在弘扬东方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老子》一书已经引起了海内外
的普遍关注和推崇。
政治领域,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关注《老子》的军事思想,在其著作
中引用了"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思想。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
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前延长了活动时间40分钟,在许久的沉思之后有一段重要指
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
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三个代表"中关于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老子》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逻
辑思维一致性。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
"、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在《老子》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邦,若烹小鲜"的句子。
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科学界(称《老子》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
义上的科学")、生态界、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称老子是"哲学之父"以成为共识
)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的确是汹涌澎湃,大势之所趋,不是
出于人力的所为,而是人类历史的命运所内蕴的自身要求,即从对自然、对自身
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也即是历史必
然性的作用。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克明
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
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国外,《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据克努特·沃尔夫
《西文道教书目》,世界上译本有两百六十多种: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
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
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
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这是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其海外发行
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甚至堪与西方的《圣经》相比(张景志先生统计的
数字认为,现在已超过《圣经》,居世界第一)。
尼采称赞《老子》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垂手可得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演讲录》中,称赞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
活方式的创始人",以其为首的道家则"是以思辨性作为它的特性",然而,对孔子
是很看不起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论证
道家思想的现代性;两次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
-1995)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认为是"内在的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
学");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文化哲学家卡普拉(1938-)推崇
道家的生态智慧;当代德国哲学家曼纽什诠释道家怀疑论的现代价值;中国哲学
史家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美籍奥地利女文化
史家艾斯勒致力于从人类学的立场阐明与道家思想异曲同工的人类合作论;中国
物理史学家董光璧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出
道家思想的四种现代形式(道实论、生成论、循环论、无为论。北京中华老子研
究会学者的建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曾培源的采纳,才有现在的循环经济理论);
《老子传真》的作者黄友敬认为《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第一部大道
科学圣典,并致力于现代化的大道科学思想体系的建构;著名老学史家熊铁基说
:老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
,传统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与
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礼"之势,一部《老子》,字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著名老学专家许啸天说:晋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
也,儒者道之末也",孔夫子亦曾向老子请教,称赞老子如龙在天,老子深邃的"
道"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先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后再
读各家经典,即可知许多学问家为何往往要把他老人家列于孔夫子前面;华中师
范大学历史所教授何建明说:中国人性格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
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
),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民心理影响既深且广,现今理应加强对于这一重
要思想源流的研究,深入发掘其富有人文价值之精华;《老子》所注重的直觉认
识方法论,受到了诸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波普、汤川秀树等世级科学家的充分
肯定,认为是现代物理学乃至哲学思想的重要方法;环境学家也把《老子》的思
想作为他们注重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此外,《老子》所阐
发的和平主义、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处理当代国际政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
具有可贵的启迪意义。《老子》这部凝结着中华民族深邃智慧的不朽之作,必将
在新的时代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学文化的滚滚浪潮,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
一是"老学"组织和团体纷纷建立,并不断举行纪念暨学术研讨活动。其中成
立老子或道家思想研究组织较早、活动开展较有成效的河南、四川、江苏、安徽
、广东、北京、湖北、福建、吉林、天津、甘肃、台湾等省市县。全国各社会科
学研究机构以及各综合性院校大都有老庄文化研究所或道家思想研究室。河南省
把《道德经》列入省八五社科研究计划,取得了一批积极成果。福建省把长乐市
老子研究会申请的《老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列入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并于2005年底完成(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老学专家许抗生教授等3位专家鉴定该课
题的成果为优秀,并在积极深化探索之中)。我省的泉州市、石狮市、闽清县、
长乐市等地也先后依法成立了老子研究机构。福建省老子研究会的成立也已经得
到业务主管单位福建省社科联和社团登记单位福建省民政厅的审批。晋江市、南
安市等地也在积极筹办中。全国组织了二十多场老子纪念及学术研究讨论活动。
在国际,老子学术思想研究很也活跃,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北美、澳洲、欧洲,
特别在德、法、美、日、韩等国家都有许多学者从事着老子思想的研究,并举办
过老子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全球老子学术研究持续升温。
二是"老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古代思想研究领域里一支重要奇葩。北
京有以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牵头主办的《道家思想研究》,在国内外影响甚大;
中华老子研究会由《老子研究》会刊;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办的会刊、专刊和《
老子故里话老子》已成书十三集;厦门大学哲学系有《道韵》刊物;中国长乐老
子研究会会刊《老子研究》已成书三集,及《老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省级立
项课题成果和《托寄天下,道德之光--长乐精神论文集》二书,已面世五本书;
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将创办会刊《老子研究》;《新华文摘》时常有老子、庄子的
文章和信息。全国各地的老学研究机构有不同类型的刊物或咨讯,如我省泉州老
子研究会有《泉州老子通讯》,石狮老子研究会亦有刊物,闽清老子研究会有《
老子三百问》,河南洛阳老子研究会有会刊《老子研究》;等资讯。这些已成为"
老学"界关注的阵地和了解"老学"研究动态的窗口。
三是"老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思想研究取得许多成果。近年来老学专
著不断问世,老学论文更是屡见于各种各类学术刊物。中国长乐老子研究会积累
的老子《道德经》版本就有200多种。福州黄友敬著作《老子传真》被评为"李耳
文学晨光奖"之特等奖。李德建《论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和《论老子的兵道观》被
评为"李耳文学晨光奖"之一等奖。从目前国内对古代思想研究的学者人数的增多
和持续不断升温的老学热来看,从事老学研究的学者人数、出版的老学论著以及
所发表的老学论文也越来越多。一九九五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竹简《老子》的
出土和一九九七年老子故里鹿邑县古代清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两个令老学界
和考古界以及全世界学术界为之震惊的重大发现。湖北荆门郭店《老子》竹简的
出土,打破了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最古《老子》文本的
说法"。因此,荆门郭店《老子》竹简的问世,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的学术研究专著
,如《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伊振环的《楚简老子辨析》、丁
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任继愈的《楚简与帛书老子》、湖北人民出
版社的《郭店〈老子〉校读》、李零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以及美国韩禄伯的《
简帛老子研究》,美国艾兰、英国魏克彬合著的《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
》等等,已有力地推动了老子研究中若干问题再讨论的展开。
中华两千多年来,从表象上看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但所谓的儒学道统,道
本儒末,以道解儒,儒形道魂,道可融儒等,这是一个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充满理性思想光辉的概括。道是母,儒是子;道是源,诸子百家是流,而且流散
无穷。这是一种情感复杂的体会,所谓的"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是归于老
子大道的。老子是百家之祖、万法之宗--我们应作如是观。从而,将我们的思维
引向重新考虑中华思想史、文化史的评价定位的理论深处。或许,我们有新的发
现,新的作为。
1997年以来,我市致力于《老子》研究已近10年(长乐市老子研究会已依法
成立5年),在深入思考陈鼓应先生的"道家主干说"、孙以楷先生的"道家根基说"
、杨润根先生的"公理化思维"等众多专家学者卓有见地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
道德经》--大道科学根脉说",并打算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的研究课题。
三、道法自然、道御意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2500多年来,基于老子道学对诸子百家及现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的客观事实
,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道学理论是中华文化的思想
内核,这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思想方法。理论中的理论是哲学,哲学
中的哲学是道学--中华大道科学、人类大道科学。www.taoismcn.com
(一)那么,什么是老子之"道"
"道",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内在生命力;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发生
、发展、消亡、转化的根本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
方法;它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等。老子的
道,有多种含意,须活看,不可偏执一面。
"道"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1、"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或"天志"。
2、"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
的。
3、"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它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
存在。
4、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5、"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
切在它道上的障碍。
6、"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
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7、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
。
8、"道"是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它是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
,它是可以认识的。
(二)那么,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生产、生存
、生活的方式,是以道法自然、道御意识(道统思想)为核心的人类适应自然的
生产、生存、生活方式。这就是魅力无限、活力四射、充满勃勃生机,使中华文
化传统绵绵不绝,必将对全人类做出贡献的面向21世纪的伟大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所以也可以把文化
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发展和延续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文化按董光璧的
观点可以区分为三个子系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技术系统是
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借助于该系
统,使作为一个动物种系的人与其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在这里发现有生产工
具、维持生计的手段、筑居材料、攻防手段等等。社会系统则是表现于集体与个
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而构成的。在这个范畴中,我们发现有社会、亲缘、
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系统。思想意识系统则由
音节清晰的语言及其他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构成。神话与神学
、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组成了范畴。
这样,面向崭新的21世纪的人类,我们就有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华的思想史
、文化史将要改写,乃至于改写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人类的思想前锋将朝着
神圣的东方前进,向着道学文化的诞生地--神圣的中国迈进。
(三)从大道哲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视野出发,老子道学的前无古人、尚无来
者的划时代的开创性贡献及主要观点
老子主要贡献是:
他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
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所
以修道不能孤立地进行。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
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
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
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
体的巨大体系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
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他所说的都是有根
有源的,是掌握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道,来统御现在的一切,不是自我作古,而是
继承了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老子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吸收当时最高科学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
。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吾不知其名";因为是微妙玄通的,所以只能勉强为
它命名、为它形容。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
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
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
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为"黄老",
他是当之无愧的。
《老子》主要观点是(从大道哲学角度概括为"七论":本体论、宇宙论、认
识论、相对论、方法论、工具论、本质论):
1、"道之为物"、"有物混成"的宇宙万物本体论。老子是混成论者,已故的国学大
师张岱年说:《老子》开创了哲学本体论。
2、宇宙生化三公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之相生"
的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的宇宙论。老子是生成论者,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人
用如此简明、如此深刻、如此科学、如此全面的公式加以论述。
3、"象帝之先"的认识论。老子认为在天帝、上帝之前,"道"就是客观存在着。
4、大小不二、首后不二、内外不二的异常深刻圆融的相对论。老爱(爱因斯坦)
的狭义、广义相对论从境界上看可纳入老子的大道相对论,是老子大道相对论的
爱因斯坦式的具体化表述。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
6、"修之于身"、"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不出于户,以见
天下;不窥于牖,以见天道"、"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妙徼齐观的
把身体当作实验室的工具论。
7、"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宇宙万物道德本质论。
本体论决定认识论、方法论及其他诸论,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
识论、方法论、真理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固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思想体
系有其真理的颗粒,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是片段的和不全面性的。
以及:"道法自然"的教育方针;慈爱万类,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怀
;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理想追求(我把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概括为"五同
性"思想:同源性、同构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现实的人间天堂--地球
天堂之理想;出发点"和"、过程"和"、结果"和"的根本方法论,称之为"三和哲学
"或"三和方法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本体立场;"修之于天下"的
平民化圣人人格--人人可以超凡入圣,升华人生;"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
安邦治国思想(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法治,"以正治邦,以奇用兵"
的兵治,是一套完整的辨证统一的安邦治国思想体系);"可以为天地母"--大道
科学为一切科学之母(李约瑟说"内在的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实际上
是"玄之又玄"与实之又实辨证统一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老子道学(哲学)之内在的科学、医学、思维观、生态智慧、气功养生学、
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无为论、循环论、礼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
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
思想体系。儒道互补是错误而荒唐的结论。
(四)道法自然、道御意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概括的说,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一句话:以老子之道为内容的道法自然
、道御意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
今之有"。这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是
道的自觉意识,是道法自然的自觉意识,是道御万物的自觉意识。因此,又可以
这样说: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是道法自然、道御万物的自觉意识。这是人类第一
次石破天惊的思想文化的真正觉醒。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即《老子》与《易经》(不是《周易》)的
关系,要加以简单的说明。大道科学圣典《老子》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继承基
础上的创新。在《老子》之前,(《老子》一书大约写于公元前516年)早就有夏
朝的《连山易》和殷商朝的《归藏易》(连山、归藏、周易--此"三易"的源头是"
三坟"即天皇伏曦《山坟》、人皇神农《气坟》、地皇黄帝《形坟》)。老子是史
官,受其影响,"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归藏易》的第一卦。但是"阴"与"阳"哪
里来的,没有讲,只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论述,庄子说:"易以道阴阳"。老子
的理论贡献在于,他把"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认识往前推,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体
是"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且用最简洁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宇宙生化三公式加
以表达,把阴阳之"二"推到太极之"一",又将太极"一"推到无极之"道"。其境界
与理论高度是前无古人的,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予以继
承总结,发扬光大,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这是一种伟大的超越。(略)
从内容上看概括为五个方面: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
生之事,证大道之真;从大道哲学角度主要体现为五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
论,工具论,本质论,以及极其丰富的辨证法范畴(如有无观、动静观、体用观
、生死观等)体系;从天道人道合一即天人合一的总要求上是"五同性"思想;从
人生的至宝修养上看是三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生死
观层面上看是"出生,入死",是有限中的无限,短暂的长久,瞬间中的永恒;从
教育方针上看是"道法自然";从理想境界追求上看是"三个自然":道法自然,辅
其自然,大顺自然;从大同世界人类理想的追求上看是人间现实的地球天堂;从
科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一切科学之母;从安邦治国的层面上看是无为而治;从情感
层面上看是慈爱万类、天下一家的大道至情;从人生境界上看是道的境界,道的
终极关怀,无比幸福;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上看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以为和"的正确道路--无比彻底性,真正全面性;从国与国外交战略上看是"大
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的处下思想;从"德治"与"
法治"的关系上看是"德治"境界高于"法治"境界,"法治"与"德治"的辨证统一;从
正奇关系上看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从方法论上说是"执古之
道,以御今之有"等等,等等。
四、道学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
--关于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
(一)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两个世界的隔阂及其冲融冲和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而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启蒙运动的唯科学论受
到怀疑。面向21世纪,西方文化的"构成论"、"叠加论"、"合成论"等种种机械论
、唯科学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人本主义的反科学论追究科
学技术的"原罪"--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认识,同样是一个误区。于
是有科学人文主义出来矫正这两者--唯科学主义和唯人本主义。
以中华老子道学文化"混成论"、"生成论"的有机论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展现出
光明的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构成论"、"叠加论"、"合成论"等种种机械论将被"
混成论"、"生成论"的有机论所取代;唯科学主义的穷途末路和同样穷途末路的唯
人本主义的明显错误将得到纠正,并复归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平衡的中华道学
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学的概念和定律的统一的体系。
以李约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揭示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
归的某些特征,并且倡导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建造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
新的世界文化模式。董光璧认为,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
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
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两个隔阂世界的矛盾怎样解决?人类的出
路在于和为贵的"三和方法论"的全方位运用,以纠正武力解决的不幸,如伊拉克
战争。消除东西方两个世界的隔阂,建构宇宙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地
球村。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主张,体现了高级的政治智慧,表明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
(二)以道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复苏--充满活力的生机,再次由隐而显
1、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
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主义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
论及东方文化。当代新道家的新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早已蕴涵在古代东方思想
家的著作中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经与科学家十多年的讨
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平衡原理、和谐原
理、循环原理、生生原理、稳定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
的老子道学和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
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这里,介绍20世纪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李约瑟阐述道家思想的
世界意义,汤川秀树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卡普拉推崇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略)
2、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时指示:"要多宣
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
'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说:"早在公元前二千
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开成了'天人合一'的
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
说,在世界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
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
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1999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所以能在短
短的几十年间成就这样的大业,… …是由于中国人民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
力。""没有自己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说:"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必须
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类社会创造的一
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 …做到古为今用。"
3、道学文化具有扭转地球船航向的意义,人类将按老子的意见办事。世界文
化新模式的现代建构将按东方的意见办事,并且被这艘以老子道学为核心燃料的
宇宙飞船送至远方,送至未来。
(1)李约瑟对自己的理论认识的坚信,使他在反科学主义甚嚣尘时的七十年
代也毫不动摇。1957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会议上,他作了
题为《历史与对人的估价--中国的世界科学技术观》的演讲。他以非常坚信的语
气结束他的这次演讲:"问题是人类将如何对付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我再一
次要说:按东方的见解行事。"李约瑟不仅提出了新道家的理论纲要,而且通过他
的著作影响了不少学者。董光璧认为,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
献在于,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
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
(2)1968年汤川秀树写下《老年期思想的现代性》一文,其中他对于"返老
还童"的阐述,不仅对他个人而且也包含对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评价:"今
天中国本身也经历一番返老还童,但是,曾经产生了老子之类思想家的古中国,
肯定是到了他的老年期了。难道不正是因为古中国产生的那些想法,使她远远的
看到未来,这些想法才没有像古希腊的那些想法一样产生了科学文明吗?在我一
生的某个阶段,我曾离开老子和庄子的世界而转入物理学的世界,但是自从我进
入中年时期以来,老庄思想已经毫不含糊地又在我的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当
重温中国的古典著作时,最使我惊奇的是,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竟能
在那么早的年代就摆脱了各种原始成见。印度、犹太民族以及希腊都很早从原始
愚昧状态中摆脱出来。但是,我觉得中国人是这些人中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
人。……而老子则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3)卡普拉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之道》的结尾处,郑重宣告:"我深信,现
代物理学所暗示的世界观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一致,我们现在的社会没有反映我
们在自然中所观察到的那种和谐关系。要实现这样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必须有
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要进行一场真正的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我们
整个文明的生存可能依赖于我们是否能使这种变化发生。" 卡普拉建造他的世界
文化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基本观点。按照他的理解,"道"作为基本
的实在是一个连续的流动和变化过程,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都参与这个宇宙
过程,并且是内在的、动态的。"道"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永恒运动的循环性,自然
界中的一切发展,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心理和社会领域中,都显示循环图式。这
种循环图式的基本结构是阴阳的消长。"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自阴阳两极的相互
作用。没有任何事物是纯阴或纯阳的。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这两极之间的一个连
续振荡的显现。自然秩序就是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显现。好的东西不是阴或阳,
而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坏的是不平衡。卡普拉说,西方人常常把道家的"无为"解
释为"消极",这是非常错误的。他认为,"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
动。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
自然的活动。
4、老子道学思想在推动世界文化新模式的革命进程中的九大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致力于在道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建造
贯通的桥梁,从而建构世界哲学(人类哲学、地球哲学)。产生伟大哲学智慧老
子故乡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没能更早地认识到道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20世纪国学泰斗、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
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从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
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这
是确然无疑的。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
道家老庄哲学所以受到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推崇,正是由于老庄哲学富于辩证
思维。"
华中师范大学何建明教授说:"中国人性格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
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
约瑟。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民心理影响既深且广,现今理应加强对于这
一重要思想源流的研究,深入发掘其富有人文价值之精华。"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 父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道家关于道论体系的建构和对于'道'
的体知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触及到了真正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所达到的理论深
度,对现代人的哲学思考无疑具有启发性。不自陷于各种片面和局限,而能不断
地开拓视野,不断地自我超越,这是道家学风的重要特徵,似有助于突破现代哲
学的某些困境。"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我以为我国的哲学工作者有两大任务:(一)从古人
和今人的学术著作中,摘取可为我用的东西,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中国古
代哲学就有这类精华,毛泽东同志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我曾建议您所的道
家、道学专家胡孚琛同志摘取道家思想之精华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柯可说:"据统计,老子译本在世界上仅次于《圣经》,而
美国前总统据说也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如
果说,中国人因为在前一个半世纪所受的灾难,已经觉悟并不得不忍痛抛弃了以
往僵化陈腐的儒家传统文化糟粕的话,那么,在中外关系正走向正常化,国与国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间交往也日益增多的国际大环境里,在中国人所踏
足和熟悉的友邦越来越多,而他们也瞄准了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需
求,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除了最后障碍,使其敞开了自己的富有魅力的包
括旅游市场、教育市场和文化市场在内的大市场的时候,如能以道家老子具有超
越精神和东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