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让我讲点故事。
话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某次的一个行程安排是夜游杭州西湖,在湖心亭赏月。那个凉风有信的晚上,见此湖光月色、美景宜人,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吩咐侍从准备笔砚,随即在湖心亭上写下了" 虫二" 两个大字。然后笑眯眯地默不出声。这下可把众多官员、随从难倒了。一个个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老爷子这是啥意思呀,嫌没招待好?明明都吃好喝好了,还有江南的美人陪好了,这良辰美景的咋就奈何天了呢?难道是嫌这地方太清幽,让我们这些个奴才给他弄两只大虫(老虎)来,给他找点刺激、寻个开心?你看就这脑子,还敢解皇上的题词呢?难怪只配做奴才。还好这中间有个官员是翰林出身,读过点诗文。于是,他赶紧出来给遭遇冷场的乾隆圆场:难得皇上有如此雅兴,此地风景甚美,风月无边呀。一众官员、随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是在和他们玩字谜游戏,繁体 "风月"二字把外框去掉,这不是就是"虫二"吗?
这就是今日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右侧,那块高一米、 宽五十厘米的"虫二"石碑的来历。但上面的字已不是乾隆皇帝当年的御笔。而是后人从乾隆的墨宝中, "曲院风荷" 与"平湖秋月"里选出"风"、"月"二字来,挖拓而成。
不过,据有人考证,有文献记载的"虫二"的典故,比乾隆爷下江南的传说要早得多。最早的是跟李白有关。据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二、虫。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还有一则就是和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有关。据褚人获的《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唐伯虎够蔫儿坏的,拿人家的营生打趣。这不是风月无边了,而是春色无边,比《红楼》里的"两个妖精打架"还隐晦。真拿别人都当"竹苞"(个个草包)啊。
古人这种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的故事太多了。故事当然不是白讲的,各位看官请注意领会,这和我们今天进入的主题有紧密的关系哦。我下面再讲一副奇联巧对。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北麓,有西湖十景之一的黄龙洞。这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道教名胜之一。在保留着原先道观景象的山门入口处,两侧门柱上挂着一副蓝底金字楹联,联文仅八个字:"黄泽不竭,老子其犹"。这个对联到底说的是啥意思呀?貌似和老子很有关系喔?我先给点提示,要解这副奇联,得知道"老子其犹龙"的典故。下联隐去了一个"龙"字,上联也隐了一个字。得把这个字找出来,你才能解。我先按下不表,各位看官且慢慢品,慢慢解。我拿这副奇联出来讲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道家以及道教传统里,越到后世,在形诸文字方面要紧之处往往隐语连缀,窥其堂奥者往往如获至宝,不能识破者则如读天书,玄之又玄。
说到这里,终于进入正题了。其实,早在晚清,著名思想家、学者严复就在《译<天演论>自序》中感叹:"读古书难!"他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时久远,简牍沿讹",文字错漏严重;二是"声音代变,则通暇难明",音义变化较大;三是"风俗殊尚,则事亦参差",社会风貌人事习俗落差很大。重要经典尽管历代"训疏"者勤,仍不免"于古人昭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我的湖南老乡、晚清思想家魏源曾说过,老学史上无一人得老子之真。"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魏源《老子本义》)